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国家主权让渡中,国家作为主权的让渡者,可以称为主权让渡的主体,而对等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则是主权让渡的受让者,可以称为主权让渡的客体。从国家作为主权让渡主体的角度看,国家有完全主权国家和不完全主权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分,主权让渡主体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主权让渡进程自身的发展。从对等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作为主权让渡客体的角度看,它们以各自不同的组织形式、性质和职能担当起了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职能的缺失部分,保证国际体系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2.
国际法上的自卫权主要是指国家的自卫权。从各种国际文件及国际习惯看,国家自卫权来源于国家的主权,是国家捍卫其主权的重要手段。然而,国家自卫权的实施却要在前提、主体、时间、强度等方面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3.
国家主权平等是近代以来国际政治中最根本的原则之一。二战之后,国际社会再次确立了国家享有至高无上的主权权利,并发展出了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原则。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活动影响范围的扩大,自然资源的全球公共物品属性日益突显。自然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与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原则之间存在紧张关系。在仍以主权国家为主要行为主体的国际政治中,各国要顺应自然资源的全球公共物品属性,对传统的主权原则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跨境数据的管辖及控制问题催生了数据主权诉求。美国、欧盟和中国等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数据主权战略部署,法律与地域的差异导致了司法管辖权和数据控制权等方面的争端。我国应当积极为制定国际协议建言献策,推动数据主权治理的国际合作,完善本国数据主权战略,在捍卫国家数据主权与保障国家数据安全的同时寻求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曹固强 《理论月刊》2004,(11):33-35
本文认为邓小平国权重于人权思想是对中华民族把国家民族利益摆在首位的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近代中华民族没有主权也没有人权历史的科学总结;是人权与国权的统一;是对西方一些国家提出的“人权高于主权”论调的有力回击;是捍卫主权、反对霸权、维护人权的有力武器;是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里开展交流、合作与斗争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6.
主权是指国家内部的最高权和外部的独立权.作为一定历史环境的产物,主权是国家作为国际社会基本单位得以存在的根本属性.当前主权受到全球化的巨大影响,在其影响下,主权向限制和扩展两个方向发生着权力的流变,但这两种权力的流变是以国家利益为指导的.  相似文献   

7.
国家主权是国际法的基础。自二战后 ,特别是近十几年来 ,国际社会中各种现象 ,如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组织的迅速增长、国际人权和国际司法的发展 ,对传统的主权观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尽管国家主权在当代国际关系中面临诸多问题 ,但国家主权仍是国际关系的基础。主权应是相对的 ,从国家实践看 ,主权权利可以依国际法规则而加以限制 ,但这种限制必须建立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主权是研究国家理论和国际法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国家存在与否的最高象征。国家主权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其产生、发展是与历史和国家的演变相对应,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国家和国际环境变化分不开的,有着历史发展和演进的必然性。传统主权概念经历了从“绝对主权”、“限制主权”到“人民主权”的发展阶段,各发展阶段反映了当时社会趋势和政治事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世贸组织号称“经济联合国”,其争端解决机制是目前国际组织中最富效率和成功记录的一套准司法程序,具有较为明显的规则导向。值得注意的是,争端解决规则的形成是国家主权自愿让渡的结果,而国家既然让渡部分主权进行合作其主权就必然受到限制。国家主权受到限制的程度是以国家核心利益的变化为转移的,从根本上说,是国家决定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主权让渡与护持反映了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制约与反制约的互竞趋势。  相似文献   

10.
岛礁主权争端事关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是国际政治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如何解决这些争端,是考验各国国家治理能力的试金石。通过梳理发现,世界各国主要通过国际司法解决、政治手段和平解决、搁置争议、军事手段武力解决、全民公决等模式应对岛礁主权争端,这些模式是各国应对海洋岛屿主权争端的常规做法。总结梳理这些做法,对于我国应对和处理同周边国家的岛礁争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际组织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参与者 ,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得到了国际法的承认。国家在加入国际组织时往往对部分主权作出一定的让渡 ,但国家主权与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在根本上并不冲突 ,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国际法中有关国家主权的规则的列举,结合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第8条的实践进行阐释,详细论证了《反分裂国家法》第8条在国家主权方面的国际法依据;通过对国家主权与反分裂的关系的剖析,说明了规定《反分裂国家法》第8条对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显明意义,是中国政府面对“台独”分裂势力挑衅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引渡是国际公法的主要制度之一,是国家间在相互尊重主权基础上展开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引渡理论精微渊深,一直以来与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实践的发展休戚相关,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权利的实现途径。以引渡实践为依托,对引渡理论特别是引渡诸原则进行历史梳理,同时结合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大背景,讨论引渡实践的困境和引渡替代措施的前景,对我国反腐败国际刑事合作实践将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Jing Tao 《当代中国》2015,24(96):1092-1110
This article uses a hard law—the Rome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to examine the depth of China's socializ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regime and the relative weights of sovereignty and human rights norms in determining China's policy choices. It shows that the reasons for China's rejection of the Rome Statute are twofold. On the one hand, Chinese leaders have not fully internalized human rights norms, and they prioritize state sovereignty over human rights when making decis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legalized Rome Statute sets up an independent court with mandatory jurisdiction and grants the Prosecutor the ex officio right to investigate a crime. Such treaty provisions may have negative impacts on China's core sovereignty of territorial integration and regime security, thus imposing high sovereignty costs on China. Therefore, China resolutely voted against the Rome Statute, even if such an action made it a small minority outside the international mainstream.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hina is still in a weak socialization stage and is not able to take on binding human rights and humanitarian obligations with high sovereignty costs.  相似文献   

15.
仪喜峰 《桂海论丛》2013,(6):116-119
海洋战略的根本性、重要性及长期性等特征决定了它属于一项基本国策。海洋战略涉及宪法调整的国家主权,凸显出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的宪法价值;涉及宪法对国家的整体调整,彰显出宪法的制度安排价值,并折射出宪法保护国防与经济安全的价值诉求。“海洋入宪”有其必要性,解决海岛海洋争端和提升我国海洋执法的正当性均需宪法提供明确的依据;十八大报告为海洋入宪创造了契机,我国的海洋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修宪时可在宪法中增设涉海条款,明文规定海洋属于我国的疆域。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对现代主权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对国家主权的范围等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历史终结论”、“民族国家终结论”、“主权终结论”、“超国家主义”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主权观念没有过时。面对经济全球化给国家主权带来的挑战,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寻求维护国家主权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于世刚 《桂海论丛》2002,18(6):56-58
全球化进程给传统国家主权理论带来了全方位和深刻的冲击 ,对主权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挑战 ;但全球化加速下国家主权受到挑战甚至削弱这一基本事实不能成为否定主权国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理由 ;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 ,加强合作与交流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采取灵活、切实可行的方式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技术和文化上的变革促进了跨国倡议网络的出现,并使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逐渐成为成为国际关系中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该网络在国际政治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现存的国内国际制度、国家主权观念等提出了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19.
澜湄次区域地理位置特殊,民族宗教成分复杂,反恐形势严峻。随着“伊斯兰国”实体性组织遭受重创,恐怖组织改变策略,借助互联网将恐怖主义威胁向全球扩散,对传统反恐模式提出挑战。基于恐怖主义犯罪本身的国际性、网络平台的无地域性以及东盟合作框架下的反恐合作意愿,澜湄国家具有开展网络反恐的可行性。澜湄国家网络反恐合作机制的构建,应当树立网络空间主权理念,共建澜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建立网络反恐合作框架及运行机制;依托LMIN系统平台,加强情报信息共享;借助网络反恐联合演练,提升执法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