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淼 《人民论坛》2014,(5):113-115
相较于民事纠纷案件、行政纠纷案件而言,由于刑事案件“生死攸关”,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司法实践中,许多案件之所以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也是因为量刑问题引起的,量刑的失当严重威胁了司法权威、司法公信,对刑事法官量刑的自由裁量权进行有效的规制,成为当前司法实务界、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证人保护在我国法律实践和法律条文中基本是空白的,从而导致直接言词原则长期得不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意识并体现了这一点,新增了涉及证人出庭和证人保护方面的内容,但是与全面完善的证人保护制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以此次刑诉法修改为契机,立足于当前我国的国情,从证人保护的主体、证人保护的对象以及证人保护的程序等方面构建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费蓬煜  王琳 《人民论坛》2012,(35):110-111
法律规则本身就具有限制权力滥用的天职,如何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中设置相应的法律规则,限制法官在刑事裁判环节中的裁判恣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文章以刑事裁判为视角,通过对法官刑事裁判恣意的规则限制的探讨,提出解决法官裁判恣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云南人大》2010,(1):I0001-I0002
德宏州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在当地党委、人大和上的领导、监督、指导下,在政府的支持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努力实践“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理念,认真践行“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被最高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先进集体”,被省高院评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一等奖”、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中国行政审判案例》中的爱克福得公司诉深圳市房产局案展示了法官在案件判决方式上的技巧和智慧。它避开了本应该是争点的规范冲突适用问题,转换审理思路将免责事由的审查列为争议焦点。这个案例只是法官巧妙运用判决技巧的一个缩影,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件中大量地展示了法官的判决技巧和智慧。也正是这些回避和模糊的判断技巧为学者们的研究设置了障碍,使我们对案件有了不同观点的交锋和争鸣,同时也正是对这些技巧和智慧的把握为我国法治环境的改善和司法的进步产生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莹 《求索》2011,(4):143-145
有组织犯罪的"组织性"特征对刑事追诉机关的调查活动带来极大困难。除非赋予警方运用特殊侦查手段的权力,如监听、运用线人或卧底警察,并制定秘密证人的审理程序,或者为证人提供切实有效的保护,以鼓励和保障普通证人、卧底警察或线人可以顺利出庭作证,否则难以对有组织犯罪予以必要的追诉和审判。就秘密证人于审判程序中的审理方式与保护措施而言,德国是目前立法及实务运作上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其秘密证人制度的规定与运作方式可为我国对抗有组织犯罪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行政裁量权概念在不同的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德国对待裁量权的基本态度就是竭力压缩,且使其能为法院所审查,这源于德国独特的历史背景;美国则基于其普通法的传统,对裁量权概念的理解要比德国来得广泛、松散,而且其借助了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这种分析方法有助于对裁量权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8.
刑事损害赔偿权是被害人权利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联合国柬埔寨法院特别法庭的刑事损害赔偿规则具有独特性与创造性:赔偿资格认定标准具有柬埔寨独特的社会家庭特色,赋予了被害人完整的参与诉讼权,创设了非侵权的第三方赔偿主体,赔偿方式仅限于精神性赔偿与集体性赔偿。柬埔寨法院特别法庭的刑事损害赔偿规则在国际刑事审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2012年3月14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了证人出庭制度,并"首次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警察出庭作证的有关内容,这是刑事诉讼法制的进步,应当肯定其里程碑式的意义"①。侦查人员出庭直接参与法庭质证是"目前中国刑事审判中证人普遍不出庭的‘笔录中心主义’的诉讼模式下,率先推  相似文献   

10.
推动基层法官职业化建设,是克服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矛盾,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需求的应有之举。江阴市人民法院法官职业化改革通过优化审判资源、强化分类管理、出台制度文件和畅通监督渠道,审判质效指标不断优化。当前基层法院法官职业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不少,可从转变司法理念、提升司法能力,完善"去行政化"管理,健全履职保障机制等三方面着手,化解了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作证问题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试图阐释其证据资格的合法性及其提供的证据的证据能的审查,从而为我国民事诉讼的相关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坚 《民主与法制》2010,(24):69-69
诉讼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进行协商,达成协议,从而结束诉讼程序,或没有达成协议,使诉讼进入下一程序的活动。现阶段,我国采用的是"调审合一"的诉讼调解机制,案件分配给承办法官后,除回避等特殊情由外,主持调解及司法裁判均由承办人负责。然而,这种"调审合一"的调解运行模式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界中备受置疑。  相似文献   

13.
陈志娟 《公安学刊》2010,(3):72-75,81
在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当代中国,腐败问题一直是国人关注的焦点、我国刑法打击的重点。而作为腐败典型表现形式之一的受贿犯罪,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且有多发之势。陈同海特大受贿案的发生,更引起人们对受贿犯罪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本文拟以陈同海受贿案的争议焦点问题为视角,展开对受贿罪的死刑适用、"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否是受贿罪的必备构成要件以及如何看待实践中经常出现的行贿人污点证人等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取消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逐步构建行贿人污点证人制度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联邦法院大多认为,除非刑事证据开示中的案件材料在庭审中被提出或者用来支持某一申请,否则法院不愿意依据宪法第一修正案或普通法来认可公众知悉这些案件信息和资料的权利。只有佛罗里达州和罗德岛州认可刑事证据开示程序中的信息与资料对外公开,一方面源于审判公开原则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源于社会价值共识、权利平衡机制与刑事诉讼制度的共同作用。我国刑事案件审前程序具有封闭性特征,司法机关对案件调查信息的封锁与民众知情需求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要重塑民众对司法信任感就应立足保障民众了解和积极参与司法的基本权利来构建我国刑事司法活动和案件信息公开制度,同时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构筑起阻隔舆论不当影响的屏障。  相似文献   

15.
施玮 《长江论坛》2014,(1):88-91,95
近代中国为了收回司法主权,不得已进行司法改革,引进西方司法审判制度,运用西方审判原则进行审判。姚荣泽案是民国依据新式诉讼理念审理的首例案件。该案的审理贯彻了司法独立、公开审判、无罪推定等法律原则,尤其是对审判公开原则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但其结局却不尽如人意。反映了民国初年建立近代司法审判制度的艰难与无奈。  相似文献   

16.
街头官僚控制的困境——以我国房地产调控问题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伟 《前沿》2008,(1):76-78
“街头官僚”理论最早在1980年由李普斯基创立。由于街头官僚拥有巨大的自由裁量权,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街头官僚在执行具体政策时受到自身利益或个体偏好的影响,进而导致管理者很难有效控制街头官僚的行为和较难达到管理者的政策初衷。该文把我国地方政府看作与中央政府相对的街头官僚机构,并以当前我国中央政府在调控房地产价格所遭遇的“越调控,越高企”的怪现象来具体说明街头官僚及其机构对中央政府有效达成目的的阻碍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对街头官僚的控制问题做出或有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以司法行政机关职能协调为视角,针对未成年人专业化刑事审判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可知,我国少年法庭受理范围规定未区分未成年人轻、重罪案件;对合适成年人应参与而未参与诉讼没有惩戒措施;少年法庭开展判后延伸工作过度;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实施不统一,调查表设置笼统。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少年法庭受案范围;完善公设适当未成年制度和保障机制;各部门协调配合,专门机构统一负责,建立帮教一体的少年犯教育矫正体系;由司法机关牵头,具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公益平台组建调查小组实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出庭权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体现。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被告人庭审缺席现象日益严重,许多案件处于待审积压的状态,在惩罚犯罪、诉讼经济和被害人权利保障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但不加限制地适用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可能会产生侵害人权、损害司法公正等弊端。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在国际司法中存在争议。为最大程度保障司法公平正义,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适用应当被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19.
在选择性执法愈演愈烈的今天,所有的解决途径似乎都指向了实在法规制与强化司法审查,却往往忽略了法治理念的建构。重构自然法理念对于行政自由裁量权正当行使极为重要,必须唤醒人们对宏观和深远局势的理性把握意识,自觉以正义力量牵制权力自由主义的异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00起无罪判决刑事案件中的物证进行分析后发现,物证并非想象中的那般真实、可靠,从发现、提取、保管、鉴定到提交法庭的每一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从而丧失其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进而失去作为定案依据的资格。究其原因,在制度层面,是因为物证提取、保管、鉴定制度不完善;而在实践层面,则是受到人为因素与刑事科学技术的影响。因此,有针对性地完善制度层面的不足,尽可能地克服实践层面的影响,才能确保物证三性,进而发挥物证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