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取保候审的价值在于保障刑事诉讼秩序,保障当事人的人权,提高刑事诉讼效益。当前公安机关适用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存在的问题有:相关法律规定不够详明,保而不侦现象较为普遍,取保候审不及时解除,保证金管理不合规范。完善公安机关适用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应明确适用取保候审的范围,规范取保候审的办理,加强取保候审的审核,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协调,杜绝取保候审中的漏洞。  相似文献   

2.
取保候审制度以其对未决羁押的替代性、较弱的强制性、对人权的保障性,及适用上的广泛性,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实践中,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在期限、审查、对当事人的救济以及人权保障上还存在不足,需要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由于法律规定自身的模糊性以及个人对法律理解的不同,在取保候审的实务操作中,经常有一些问题困扰办案民警。如取保候审的具体适用条件、取保候审起止时间的计算、取保候审的解除以及缴纳和没收保证金的程序问题,等等。为了帮助一线民警依法准确适用取保候审,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供民警在执法中参考。  相似文献   

4.
取保候审作为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之一种,在刑事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发挥着程序性和保障性的功能。但是,它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适用得当,将会有效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反之,很可能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危害。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也确实存在对取保候审适用条件的模糊性认识以及由此导致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情况。有关行政机关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从适用原则、适用条件进行专题探讨。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禁止令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取保候审决定书中对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入选择适用的禁止性规定,其在取保候审制度中具有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适用刑事诉讼禁止令的前提条件为被决定取保候审;适用刑事诉讼禁止令的实质条件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实施特定行为存在着诱发社会危险性及妨害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关于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对司法实践中,适用刑事诉讼法中的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论证和解答,并提出了立法建议。第一,采取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应当依法贯彻决定权与执行权分离的原则。其中,保释金的收取、退还、没收以及罚款,亦应统一由公安机关执行。第二,这两项强制措施的期限应当理解为公、检、法三机关各自分别适用的期限,但是审查起诉、一审、二审中继续适用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其期限应当与本阶段办案期限一致。每一机关在各自办案程序中不得重复计算有关期限。第三,对被监视居住人的活动范围,应掌握两项基本要求:一是保证有效控制;二是保障基本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7.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一项重要的强制措施,适用范围广、适用频率高,为节约司法成本、打击犯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在适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取保候审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对于本地人取保的偏好和对外地人取保的歧视.实质上造成了刑事司法的不公。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下,扩大外地人取保候审,对于人权保障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监视居住在当今的诉讼实践中很少适用;即使适用,也经常被操作成变相的拘禁或比取保候审还宽松。为改善监视居住的这种适用现状,必须正确理解监视居住地点、对象、对被监视居住者人权的限制,必须更新关于监视居住的观念,采用适当的方式执行并及时依法变更、撤销监视居住。同时,应当对监视居住从地点、对象、方式、期限以及对被监视居住者人权的限制和保障等方面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的保证人规定了新的内容,体现了在保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对保证人义务的规定更加明确具体。本文对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作为取保候审担保的保证人违反保证义务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的种类及适用程序问题加以探讨,以求法律的正确适用。  相似文献   

11.
物质交换原理作为刑事侦查学的一项基本原理,在我国的刑事侦查学教材中不难见到它的影子。遗憾的是,物质交换原理在我国公安院校的刑事侦查学讲授当中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相关的侦查学教材中也鲜有详细的论述。深入认识和促进物质交换原理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的运用,有助于侦查人员收集物证,完善现场勘查程序,提高侦查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对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进行专属立法,构建专门的刑事审前程序,己成为世界各国的通则。刑事审前程序作为未成年嫌疑人涉入刑事司法程序的第一道门槛,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进一步的完善,对于促进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侵犯人身权利的案件中,犯罪的发生一般是源于犯罪人和被害人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我国刑法以犯罪人为中心,被害人过错在定罪量刑的过程中常常被忽视。对于以犯罪人和国家的二元结构模式,不利于犯罪人权利的保障。因此,司法机关在处理聚众斗殴的案件中很少考虑被害人是否有诱发和促进犯罪的发生。在聚众斗殴过案件中,一旦出出现有刑事被害人死亡的情形,司法机关通常按照刑法292条中的规定,以刑法232条故意杀人罪对犯罪行为人进行定罪量刑。鉴此,有必要将被害人的过错纳入聚众斗殴罪之定罪量刑中,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对犯罪行为人进行归罪惩处。  相似文献   

14.
刑事指定辩护制度是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的完备程度直接关系到被追诉者的辩护权能否得到充分保护、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能否得到体现。目前我国刑事指定辩护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有必要结合立法和司法实践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刑诉法典规定,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不享有上诉权,其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只能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围绕着是否应赋予被害人以上诉权,目前理论界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肯定说(赞成说)和否定说(反对说)。基于刑事诉讼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目的,比较这两种观点及主要理由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应赋予被害人有限的上诉权。  相似文献   

16.
报复社会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由单个行为人策划、筹备、实施,以报复社会制造公众恐慌为目的,企图伤害不特定多数人,在同一时空区域内突发,手段特别残忍,后果特别严重的暴力犯罪。通过对近期国内此类案件的整理与分析发现,犯罪人核心表现为仇恨情绪,情绪的背后是未被满足的缺失需要,由于扭曲的认知使得犯罪人提出了不正常的诉求,最终导致需要不能被满足,结果不断强化仇恨情绪,最终导致犯案。本研究根据犯罪人的作案特点提出对重点人员、时空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前,《刑法》或《刑法修正案》出台后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司法解释形式确定新规定犯罪之称谓的传统罪名确定机制存在诸多弊端.如易背离立法本意、效率低下等。以与时俱进之理念革新现行《刑法》罪名确定机制势在必行,考虑我国刑事司法的实际状况,在经过与《刑法修正案》同步出台立法解释和在《刑法修正案》中直接规定罪名两个阶段的过渡后,最终将实现由最高立法机关在刑法典中直接规定罪名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诉讼替代程序在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已经有初步探索,而现行法律对于刑事和解程序尚无明确规定,导致各地方在实施过程中标准不一、形式各异。为保证我国法制的严肃和统一,必须立足于我国法律传统和法律制度的基础,吸收国际刑事和解的理论与经验,从程序规范的角度对刑事和解进行分析,进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刑事和解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从立法沿革来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并不是一种新的强制措施,只是新刑诉法及刑诉规则对其适用做了细化和完善。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实现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定功能,怎样防止将其异化为羁押措施?当务之急就是要以新刑诉法修订实施为背景,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执行场所和执行方法、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监督、保障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