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与其说是严肃的理论问题,不如说更是个实实在在的实践问题。准确全面地理解“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可以增强实践中具体把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与形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学习这一重要观点,需要深入了解邓小平同志谈话背景和人们的思想、工作实际,才能在认识上融会贯通,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回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明确指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小平同志对我党长期以来检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标准的科学总结和概括。为了准确运用这一标准来指导和衡量我们的各项工作,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 1.“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前提是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 我们党领导的各项改革决不允许从根本上搞资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坚持用什么样的标准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是一个集中反映对社会主义认识正确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得失成败的重大原则问题.江泽民同志5·29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再一次强调,在今后的改革开放中仍然要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根本标准.这对于我  相似文献   

4.
雷云 《求是》1994,(15)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确认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义。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最早论及生产力标准问题的,当推毛泽东同志。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79页)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坚持生产力标准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经常地反复地阐述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全党把这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早在粉碎“四人帮”后不久,他在一次谈话中就强调指出:  相似文献   

5.
魏岳江 《前线》2015,(4):74-77
习近平总书记从去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后,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在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集体学习中、在春节团拜会上……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一战略布局的重要性,其意蕴深邃、内涵丰富、高屋建瓴。主流媒体评论指出,"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6.
邱志强 《唯实》2004,(11):82-85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充分领会其辩证法特征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现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这样 ,才能推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发展的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7.
1992年初,邓小平怀着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于1月18日至2月21日,对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几个南方城市进行了视察,史称“邓小平南巡”。邓小平在“南巡”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谈话,史称“南方谈话”。这次“南方谈话”,对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刻的中国,起到了指明航向的作用,使长期争论不休的“姓资”、“姓社”问题得到正确答案。使中国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航向,开展了新一轮建设热潮。今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10周年,人们都在回眸省视10年来的发展历程,无一不高度评价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自年初以来,本刊编辑部陆续收到一批纪念“南方谈话”的文章,其中不乏佳作,都以作者自己的眼光、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南方谈话”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共同发出了一个心愿:要把邓小平留给我们的伟大精神遗产世代相传,把与“南方谈话”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和实践好。由于本刊篇幅所限,不可能将这些纪念性文章一一全文刊载。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署名文章吧,但细想一下,一枝独秀不是春,几枝鲜花也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真正的春天。因此,我们没有简单地刊登一两篇应景文章,而是摘出众多作者们的主要观点和深刻体会,使纪念邓小平南方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在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少论者将“三个有利于”标准完全等同于生产力标准,这种看法是否全面、准确地反映邓小平的思想,是值得商榷的。现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求教于理论界同仁。“三个有利于’扬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发展和完善从邓小平同志有关理论论述来看,他在讲到评价标准时,没有单独提出过生产力标准;他总是把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并提。就是从被人们视为邓小平较早就提出生产力标准的“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来看.当时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也…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南巡重要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出步子,不敢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这个问题的困扰。他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掌握这三条标准,对于消除一些人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困惑,排除“左”  相似文献   

10.
刘元玉 《学习月刊》2013,(13):22-24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当前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不深不透,由此导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不坚定等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研究、讨论、探索,必须进一步深化。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从"三个统一"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跟科学社会主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20年前,由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引发的思想解放浪潮,给中国大地注入了从未有过的生机和活力,使国家走向强盛,人民奔向富裕。但是,改革并未取得最后成功,实现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值此业半中途之际,利益分化,矛盾积累,深层体制痼疾久克未下,人们陷入了焦躁和彷徨之中。深化改革之路究竟在哪里?遵循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2.
《前线》1998,(6)
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四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浙江温州考察工作时强调,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必须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李瑞环指出,温州改革和发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经历了种种坎坷,但...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学习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但在我们基层,许多人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以及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不甚明了,甚至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怎样才能更好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希望贵刊给予解答。  相似文献   

14.
1978年开始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束缚,走出现代迷信,使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得以恢复和重新确立。这场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大讨论的政治结论是: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会作出的决定,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始,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有了真理标准的讨论,中国改革才得以启动。回首这20年艰苦的探索和举世瞩目的辉煌,可以说,真理标准的讨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启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道理,为我们注入了思维活力,增强了革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本质王力年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判断的主要标准,应当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人们已作了不少阐述和讨论。然而,需要进一步注意的是:目前人们对“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理解并不一致,出现了一些新的误解,从而影响这一标准在实践中的有效贯彻。“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出的背景及实质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有其历史背景,“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实质就蕴含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中。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过程中,邓小平率先提出了并进一步概括和强调了“生产力标准”。旨在解决经济建设实践领域中的认识问题,是在思想认识上引导人们从扭曲的社会主义观念(只从生产关系上考虑社会主…  相似文献   

17.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为了鼓励人们迈开改革开放步子,敢闯敢试,提出了判断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372页。以下只注着页)“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但它又不是单纯的生产力标准,它提出的是一个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系统工程。首先,从“三个有利于”标准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它的系统性。“三个有利于”标准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生产力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实践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这一著名论断,向人们指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准确理解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关键在于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我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观点。但是,在20年前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那场大讨论,它就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坚定、热情地支持了这场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烟,为实现全面拨乱反正奠定了思想基础。拨乱反正,“就是投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00页)拨乱反正是全面的,全面的拨乱反正是以思想上的拨乱反…  相似文献   

20.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