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政策顾问     
新《信访条例》正式实施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将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1995 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的《信访条例》同时废止。这次国务院对《信访条例》进行修订,增加了畅通信访渠道和创新信访工作机制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强化信访工作责任的内  相似文献   

2.
古边 《新湘评论》2005,(2):61-61
目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431号令,颁布新修订的《信访条例》,该条例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199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的《信访条例》同时废止。这次国务院对《信访条例》进行修订,增加了畅通信访渠道和创新信访工作机制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强化信访工作责任的内容,以促进群众反映的合法、合理问题及时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431号令,颁布新修订的《信访条例》,该条例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199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的《信访条例》同时废止。这次国务院对《信访条例》进行修订,增加了畅通信访渠道和创新信访工作机制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强化信访工作责任的内容,以促进群众反映的合法、合理问题及时得以解决。■关于畅通信访渠道信访人可直面机关负责人条例规定,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行政机关负责人信访接待日制度。信访人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点向有关行政机关负责人当面反映信访…  相似文献   

4.
咨询信箱     
《新长征》2005,(11)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基层信访工作者,《信访条例》的修订实施,引起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对现行的《信访条例》进行修订? 长春市陈大勇陈大勇同志: 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信访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信访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1995年颁布的《信访条例》已不适应信访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信访条例》进行修订。新修订的国家《信访条例》,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新条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信访条例》已经我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定于2007年1月1日实施。此次修订工作是在深入贯彻国务院《信访条例》立法精神和原则基础上,对1995年《北京市信访条例》进行的全面修订。修改后的《北京市信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与国务院《信访条例》比较,更具时代性、操作性,与工作实际结合得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6.
1.《信访条例》在保障信访人权益方面有哪些新规定?编辑同志,我是贵刊的热心读者。听说前不久颁布了新的《信访条例》,不知新《信访条例》在保障信访人权益方面有哪些规定?益阳市读者:李天达答:修订后的《信访条例》强化了对信访人合法权益的尊重和保护,这也是信访工作始终坚持  相似文献   

7.
刘彦昆 《廉政瞭望》2010,(12):22-23
5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信访条例》届满五年。越来越多的一线信访工作者坦言,《信访条例》中的若干规定已经滞后于现实,那些不合时宜的条例正在困扰着信访官员。  相似文献   

8.
胡善德  阮雪梅 《世纪桥》2012,(15):116-117
信访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在社会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2005年新的《信访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信访工作机构、信访工作职能都有了较大加强,但信访难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信访工作面临诸多困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信访工作。  相似文献   

9.
《新长征》2001,(5)
编者按:为推进依法信访,进一步加强、规范各级党委政法委和政法机关的涉法信访工作,保证涉法信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法机关严格执法,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吉林省信访条例》、中办[1995]28号和吉厅字[1997]7号文件及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全省涉法信访工作实际,省委政法委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涉法信访工作的试行办法》。现将有关问题解答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先锋队》2010,(4):40-41
为了切实做好信访工作,从源头上减少信访案件的发生,严格防止非正常上访和集体越级上访,维护信访工作秩序,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中央纪委《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有关规定,杏花岭区制定了《信访工作责任耷究暂行规定》。  相似文献   

11.
10年前,国务院颁布第一部《信访条例》;10年后,新《信访条例》亮相。2005年1月5日,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的《信访条例》。5天后,温家宝总理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31号令。有心人注意到,这是新年伊始出台的第一部法规。10年间,新《信访条例》较之原《信访条例》出台的背景,已发生了诸多颇费思量的深刻变化——10年间,全国信访数量连续数年一路高涨,几成“信访洪峰”态势;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月5日,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新的《信访条例》(修正草案)。5天后,温家宝总理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31号令。《信访条例》成为新年后出台的第一部法规。国务院曾于1995年颁布过信访条例。十年后,新《信访条例》出台时的背景与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访数量连年高涨;信访渠道不够畅通,有的地方或者部门对信访人反映的问题推诿  相似文献   

13.
关于基层信访工作的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访制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传统。这一制度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当前我国社会处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转轨过程中,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显现,信访成了公民权利救济的首选渠道之一。各地各级的信访案件数量不断攀升,以致出现“信访洪峰”的现象,信访制度的设计与其功能之间难以适应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2005年5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新《信访条例》正式施行,这给信访工作设立了新的实施程序和工作标准,为我国的信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目的是让具有我国特色的信访…  相似文献   

14.
1月4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文公布。这是继2004年《条例》修订以来,党中央再一次对该《条例》做出修订。  相似文献   

15.
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是领导者依据政策、法规,结合实践经验向上访者答疑解难的双向交流活动。在新修订的《信访条例》第五条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的负责人应当阅批重要来信、接待重要来访、听取信访工作汇报.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在上访渠道畅通的今天.接访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领导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开展领导大接访活动.又对信访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199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信访条例>,这一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信访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信访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信访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在信访内容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大幅度上升.反映的信访问题呈现出多面性、复杂性、广泛性、深刻性的特点;在信访形式上,表现为集体访、缠访、越级访有所增多.信访群众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情急切,有的甚至表现较激烈,单纯的行政手段已无法解决,迫切需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和处理信访工作.因此,走信访工作法制化建设之路,依法处理和规范信访活动,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信访工作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及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是信访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如何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信访实际情况,谈谈对《意见》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的理解。一、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定位,充分发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性工作的重要作用。《意见》明确了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定位: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是  相似文献   

18.
朱正文 《党的建设》2010,(11):45-45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0年6月4日印发。这是一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笔者认为,要学习好、贯彻好《条例》精神,应努力做到"五个到位"。认识到位。新修订的《条例》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新成果,贯彻了中央对机关党的  相似文献   

19.
正2020年12月21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印发。《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体现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鲜明导向,是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于2005年5月1日颁布了修订后的《信访条例》,依法保护信访主体的建议权、申诉权,但在保护中有规范,强化中有制约。在一个法制社会里,任何权利的行使和保护都不能偏离法律航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访权也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