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态语( body lansuage)一词来源于身动学(kinesics)。身动学是研究人的身势、手势、面部表情等“无声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身动学的研究表明:“无声语言”同人们平时所说的语言一样,含有一定意义信息。例如摇头表示不知道或不同意,皱眉表示生气或思索等意义。这些身势及面部表情等“无声语言”被称为体态语。 同样,在讯问活动过程中,被讯问人在回答问题时,肯定带有一定的体态动作,甚至由于环境的特殊,心理活动的复杂,其体态动作会更为多。当我们在进行讯问活动时,就应当注意观察被讯问人的体态动作,…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消息或表达思想的媒介。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语言。讯问被告人,是一种在讯问人和被讯问人之间进行的特殊的社会交际活动,不但离不开语言,而且使用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专门用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行话”。预审人员的讯问语言不仅要符合现代语言规范,还要符合讯问工作的要求,讲究讯问中的语言艺术。讯问语言区别干其他社会语言的特征,是它体现着讯问工作的性质。讯问工作是预审人员为了证实犯罪和查明犯罪人,对在刑事诉讼中处于被告地位的人,依法进行审问的一种侦  相似文献   

3.
侦查讯问中的说服教育是指侦查人员在讯问过程中通过语言、书面材料、视听材料等形式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政策、法制等内容的教育,使其分清是非界限,转变错误认识和不良态度,如实交代罪行。说服教育在侦查讯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贯穿于整个讯问过程。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气质类型、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嫌疑人,应根据其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说服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诱问,即诱导性提问。这里的“诱”不是指以某种承诺作诱饵引诱,或者诱使对方随着提问的意图编造话语,而是含有教导、引导、劝诱对方讲真话的意义。诱问是人们在论辨中常用的一种技法,它通过一系列的提问紧紧吸引对方思考我方论题,诱导对方接受我方观点。我国古代学者孟子素以善辩著称,《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他和齐宣王的一段对话。形象地说明了诱  相似文献   

5.
《统一论坛》2007,(6):60-60
2007年11月16日至27日,以中国统促会副秘书长韩元秀为团长,副秘书长刘耀江为副团长的访问团赴美国访问,应邀出席了在华盛顿举办的“全球促进中国和平统一高峰论坛”和在洛杉矶举办的“美中关系暨中国和平统一论坛”。访问团还先后拜访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驻纽约、休斯敦、洛杉矶总领馆,并与在华盛顿、纽约、休斯敦。洛杉矶等地的使领馆和十几家反“独”促统团体组织的负责人和华侨华人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  相似文献   

6.
讯问中的非言语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非言语行为 ,是指与说话者言语行为相伴而产生的身体姿势、手和腿的动作、目光接触、脸部表情以及副语言行为。虽然非言语行为经常被误用 ,但由于其本身固有的非自主控制的特征 ,仍然可以帮助在侦查讯问中识别犯罪嫌疑人的谎言。需要注意的是 ,必须要掌握促进识别非言语行为的有效性的方法 ,尽量提高识别谎言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预审中的辅助性讯问法在预审实践中,传统的讯问方法是通过预审员和被告人两者之间的口语进行的。但是,随着治安形势的日益严峻,预审工作也相应地出现了更大的难度,对被告人仅凭口语讯问的方法往往很难获取对案件有价值的材料,笔者认为,除口语讯问之外,预审员还可采...  相似文献   

8.
情感感化是一种重要的讯问方法,有它所特有的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情感的心理学依据,研究了情感感化的作用机制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侦查讯问的激烈对抗中,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都会出现剧烈的情绪变化。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和侦查学相结合的角度去探讨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的情绪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情绪调节策略。此举对于查明犯罪事实,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侦查讯问中的说服教育,是指侦查人员在讯问中通过法律、政策、形势、前途和道德教育,促使犯罪嫌疑人弄清是非界限,权衡利弊得失,转变思想,如实交代罪行。说服教育的途径,从内容上可归纳为理喻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从手段上可分为语言说服和非语言说服。说服教育的方法有叙述法、逻辑论证法、规劝法、激将法、反差法。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建立起心理接触,是说服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当前对说服教育的研究还缺乏理论深度,实践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主、客观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法关于不强迫自证其罪及讯问方法的禁止性规定,实质是为了保障供述的任意性.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有任意供述的相对自由,也即意志的相对自由是必须保障的.心理强迫的方法,是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认知加工方式及形成决策需要的信息进行干扰或影响,迫使犯罪嫌疑人仅能形成具有唯一性的且是侦查人员所期待的供述决策.欺骗、引诱等心理强迫的方法,在讯问中都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犯罪嫌疑人意志的选择性,会导致犯罪嫌疑人形成有关案件证据、法律处置等内容的一种确定性的认识,在这种确定性认识的影响下,犯罪嫌疑人在作出是否供述的认知决策时,难以作出依据自己的选择性判断的供述决策,导致供述意志具有非任意性.  相似文献   

12.
论侦查讯问中的心理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心理较量,讯问中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在心理空间的对抗性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将对侦查讯问产生巨大的影响,带来巨大的挑战,讯问中策略的运用越来越成为影响整个侦查讯问的重点,讯问中心理战的研究与应用也将对侦查讯问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心理战强调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在讯问中常见的心战策略有情感感化心理战、震慑加压心理战、说服诱导心理战、造势用势心理战.  相似文献   

13.
讯问被法定为侦查取证行为之一。是由侦查机关认识犯罪的现实条件决定的。讯问应依法进行。讯问目的的实现依赖于犯罪嫌疑人供述自愿性的自然法则。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义务限于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犯罪事实或持重大嫌疑的罪行。讯问策略的运用不得违反刑事诉讼原则、具体法律规定及立法精神。讯问策略是系统科学、心理学、逻辑学、教育学等科学的理论原理在讯问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4.
侦查讯问中为了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准确把握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心理,除了使用言语策略、方法和技巧之外,对其行为的观察、分析和理解至关重要。侦查人员可运用行为科学技术方法,对犯罪嫌疑人在讯问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全面记录与分析,获取更为全面的行为信息,可帮助侦查人员判断供述动机及口供的真伪。这些技术包括现代的眼动分析技术、面部表情识别分析技术、语音分析技术、生理检测技术、肢体行为分析技术,并且可将这些行为数据整合到一个行为分析软件平台上进行同步分析。目前在我国的讯问实践中,采用上述模式进行讯问还处在研究阶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行为科学侦查应用实验室(IBSL)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模拟讯问正在逐步积累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整合模式的行为科学技术将逐渐运用到侦查讯问实战中去,发挥其巨大的威力。  相似文献   

15.
预设作为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在侦查讯问语言中有着广泛的运用。预设具有共知性、主观性、隐蔽性、推理性的特点。在侦查讯问中,预设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预设的共知性使讯问语言变得简洁,二是预设的主观性使讯问语言变得委婉,三是预设的隐蔽性易使犯罪嫌疑人落入"陷阱",四是预设的推理性有利于讯问人员的处境安全。  相似文献   

16.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几种侦查取证行为之一,在侦查实践中也成为每个刑事案件的必经阶段。侦查讯问有可能成为案件侦破的有效措施,彰显法律的正义和建塑警察的良好形象;也可能由于非法讯问导致冤假错案,损害法律的权威和败坏警察的形象。侦查讯问是一个蕴含丰富内容的研究课题,而这种"丰富内容"就源自侦查讯问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厘清其中矛盾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侦查讯问理论及实务研究的逻辑起点及必然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侦查讯问是案件调查的关键步骤,关系着整个侦查活动的成败。通过分析讯问对象身体语言的不同含义,确定讯问对象的不同心理状态,并据此采取相应的讯问方法,为有效地开展讯问活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直觉判别作为思维科学中直觉思维的范畴,频繁不断地发生于侦查讯问活动之中,并且对于侦查人员迅速准确地识别被告人的个性特点、心理状态和“供述临界”,以及时采取恰当的讯问对策,促使被告人彻底交代罪行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深人地探讨侦查讯问中直觉判别的概念、特点、作用及培养和提高侦查人员直觉判别能力的途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速度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但作为需要大量处理各种信息的侦查讯问工作,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却严重滞后,无法满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形势下对犯罪案件侦查讯问的需要。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的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存储和检索犯罪情报资料,通过计算机网络还可以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为最大限度地揭露  相似文献   

20.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几种侦查取证行为之一,在侦查实践中也成为每个刑事案件的必经阶段。侦查讯问有可能成为案件侦破的有效措施,彰显法律的正义和建塑警察的良好形象;也可能由于非法讯问导致冤假错案,损害法律的权威和败坏警察的形象。侦查讯问是一个蕴含丰富内容的研究课题,而这种"丰富内容"就源自侦查讯问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厘清其中矛盾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侦查讯问理论及实务研究的逻辑起点及必然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