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社会犯罪与有组织犯罪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 ,前者揭示的是犯罪的社会形态 ,后者仅反映犯罪的组织形态。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指初具一定社会结构、功能和运行方式的犯罪组织 ,是由有组织犯罪中高级组织形态社会化演变而来 ,并向着黑社会犯罪演进的雏形形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黑社会犯罪同“质”不同“量”,与有组织犯罪同“形”不同“质”。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具有犯罪社会性的组织结构、犯罪社会化的经济扩张、社会公共领域的渗透和称霸一方的反社会本质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其产生原因主要有社会现实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和境外黑社会犯罪的渗透影响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有组织犯罪在发展历史、成员构成、组织形态、犯罪手段、政治渗透程度、犯罪暴露程度和国际化倾向等方面与西方有组织犯罪有很大不同 :西方有组织犯罪的发展历史几乎是直线式的 ,从来就没有受到过严厉的打击和有效的控制 ;我国政府则曾对其进行过毁灭性打击 ,但近年又死灰复燃。西方有组织犯罪的成员中既有恶棍盗贼 ,也有白领首脑 ,层次丰富 ;我国有组织犯罪成员主要是社会闲散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西方有组织犯罪已具有相当完备的组织形式 ;我国有组织犯罪目前处于雏形阶段 ,但有快速发展的趋势。与西方有组织犯罪的手段有所区别的是 ,我国有组织犯罪的手段更加凶残、野蛮 ,具有极浓厚的封建色彩。我国有组织犯罪的政治渗透能力及渗透程度尚不能与西方有组织犯罪相比较 ,但其危害已不容忽视。我国有组织犯罪的暴露程度比西方要高得多。西方有组织犯罪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 ;而我国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 ,主要在本地本省活动  相似文献   

3.
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指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社会生活秩序的犯罪组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在全国范围内滋生和发展,并出现蔓延和壮大的趋势。目前,在我国明显的、典型的黑社会犯罪还没出现,从常德张君犯罪团伙到长春梁旭东犯罪集团,从沈阳刘涌的“嘉阳集团”到重庆封曼的涉黑组织,他们所从事的犯罪尚不具备西方国家黑社会犯罪那样完备的形态,只是从组织形式、活动手段、犯罪目的等…  相似文献   

4.
国外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措施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几年我国公安机关打掉的黑恶势力看,一些地方黑恶势力之所以能够发展坐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些地方党政司法干部包庇、纵容甚至直接参与黑恶势力的犯罪活动;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不愿或不敢承认本地存在黑恶势力,群众也慑于黑恶势力的淫威不敢配合公安机关的打击行动。本文通过介绍国外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成功经验,希望对我国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能有所借鉴。   有组织犯罪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最高犯罪形态,被联合国大会称之为“世界三大犯罪灾难之一”。美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德国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实践中,典型的犯罪集团不多见,但是,一般性质的有组织犯罪团伙却在向带黑性质的犯罪严重发展。文章分析了1995年和1996年天津市公安局连续打击的42个犯罪团伙的特点,比较了这些团伙与传统刑法理论上的犯罪集团的特征的质的区别,得出结论,天津市有组织犯罪已向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发展。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 犯罪学家认为,私有制是产生犯罪的根源,不断扩大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有组织犯罪团伙向黑社会有组织犯罪发展的根本性原因;社会失业现象、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竞争的社会环境,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乡土社会关系,文化网络的“病毒”等,是有组织犯罪向黑社会有组织犯罪发展的社会基础。为了有力打击带黑性质的有组织犯罪,文章提出了五条侦查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旧社会遗留下的黑社会组织被彻底摧毁,不复存在。几十年来,黑社会一词几乎被人们遗忘。我们现在所说的黑社会性质犯罪,已不是过去的上海滩上的那种黑社会,也不是台港澳地区现存的那种黑社会。它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在我国土生土长的犯罪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在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有组织犯罪的初级形态,即一般团伙犯罪就迅速发展起来。从1983年开始“严打”,每年全国要摧毁各种犯罪团伙数万个。但团伙犯罪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原有的犯罪团伙被摧毁,新的犯罪团伙又滋生和发…  相似文献   

7.
“文化冲突类犯罪”是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相互矛盾与冲突的产物。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冲突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现象,与犯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与决定犯罪的表现形式。“文化冲突类犯罪”有着犯罪群体普遍文化素质低下、犯罪现象背后的价值观念冲突严重以及犯罪诱因隐蔽性高的理论症结。面对“文化冲突类犯罪”,必须摒除机械使用法条主义,回归理性刑法观,用理性刑法思维去分析具体犯罪问题;在判断“危害行为”的过程中,融入“实质危害性”的判断要素;对“行为主体”的解读要融入“人格”的判断要素,才能真正有效地维护“文化冲突类犯罪”治理过程中“法”与“情”的动态平衡,树立刑法威严公正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关于黑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社会是整个社会中那些为了获取非法经济利益,以有组织犯罪活动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群体的总称。黑社会的产生与存在,必须有两个客观条件即“自由经济”的发展已经失控和政治黑暗。黑社会是犯罪的特殊形态或特殊阶段,犯罪达到这一阶段,需要有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国内地目前不存在黑社会,但黑社会正在入侵与滋生。  相似文献   

9.
司法     
《人民政坛》2014,(9):5-5
最高检:六类减刑、假释案件一律调查核实 据正义网8月26日讯,最高人民检察院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人民检察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规定》。规定中明确指出,将对“拟提请减刑、假释罪犯系职务犯罪罪犯,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罪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罪犯.严重暴力恐怖犯罪罪犯,或者其他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社会关注度高的罪犯”等六类减刑、假释案件一律进行调查核实。  相似文献   

10.
恶势力组织在《反有组织犯罪法》中上升为法律概念,有必要对其展开解释论研究。“恶势力”概念命名承载了我国有组织犯罪特有的社会本质。常态化治理转向下,应严格限定恶势力组织的存在形态,将犯罪组织限缩为犯罪集团。认定恶势力组织时不再强调罪行特征,转而侧重组织体范式,须激活“黑社会性质组织雏形”的价值判断机能。新增设的“积极参加恶势力组织”之行政罚则,应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中的积极参加行为作差异化理解。新法对恶势力组织的裁判规范供给存在不足,可以通过类型思维来辅助建构体系化程度更高的裁判规范。  相似文献   

11.
帮会文化与有组织犯罪密切相关。帮会文化在形式上具有虚伪性,“侠义”的本质是私义而不是公义,在法治社会只能起负面作用;在价值理念上具有逐利性,“义气”的伪装不能掩饰其职业犯罪的根本性质;在思想根源上具有传统性,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家族主义理念。因此,必须维护经济竞争机制的平等有序,对传统文化去芜存菁,揭露“义气”“侠义”的真相,切断黑恶势力坐大成势的文化营养,就是削弱有组织犯罪的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2.
所有的群体共同犯罪,按其组织的严密程度、成员的稳定状况、犯罪的主要手段、首犯的权威态势和职业化犯罪水平等标准,可由轻到重依次称之为团伙犯罪、集团犯罪和黑社会犯罪。这是有组织罪的三个阶段。团伙犯罪为有组织犯罪的初始形态,集团犯罪为有组织犯罪的初级形态,黑社会犯罪则为有组织犯罪的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13.
李金 《公安教育》2002,(2):29-32
近年来,带有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以下简称“带黑犯罪”),在吉林省发展日趋严重,对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已构成威胁,因此对这类犯罪的打击和防范,已成为目前刑事侦查工作的重点。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是指组织团伙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犯罪。在实施新刑法的同时,要求我们必须分析和研究这类犯罪成因和对策,为有效地打击犯罪做好工作。一、“带黑犯罪”形成的主要原因(一)不良文化的传播、封建帮派意识的滋生是产生“带黑犯罪”的思想基础。文化、意识形态对于犯罪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预防和遏制犯罪作用一面,又有…  相似文献   

14.
犯罪根源论     
犯罪根源是犯罪学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在罪固体系中,按照它们于犯罪结果发生所表现的作用程度与方式,有四个不同的层次──犯罪根源、犯罪原因、犯罪条件与犯罪相关因素。犯罪根源是犯罪因果链条中的最终端,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犯罪形态和变化规律,可称为“原因的原因”,或犯罪的“终极原因”。长期以来,我们把私有制看成是产生刑事犯罪的总根源,这是犯罪根源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误解,以马克思主义犯罪观为指导,深刻领会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深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将发现,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才是犯罪的总根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黑社会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法规定也就是承认了中国存在“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那么,带有黑社会性质犯罪是否就是黑社会犯罪,对此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般性的集团犯罪向黑社会犯罪转变的过渡形态。因为,一是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黑社会不可能产生和存在;二是目前我国存在的这类犯罪组织,同国外黑社会和旧中国的黑社会有很大差别,还不完全具备它们那样的特征。 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就是指已具备了黑社会基本特征的犯罪组织,尽管它们同真正的黑社会还有一定差别,但从其…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全球化,跨国有组织犯罪发展迅速,国际社会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包括巨额财产损失、生命威胁、人身伤害以及公共部门的腐败等。对有组织犯罪进行打击成为当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为此,美国政府采取各种手段打击犯罪集团,诸如电子监控、卧底行动和证人保护计划在内的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防止利用合法组织犯罪法案(Racketeer Influenced Corrupt Organizations,简称RICO法)的建立与适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加强国际社会执法部门的紧密合作等,均已证明是打击有组织犯罪全球扩散趋势的有效武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犯罪学界普遍把“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而是一个历史范畴”冠以马克思主义犯罪观,言之凿凿地誉为我国犯罪学的主要理论支柱,这从本体犯罪学意义的犯罪形态起源及演化规律来看很有必要辨析、评议、细斟。人类社会产生犯罪的根源是罪因系统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犯罪学的理论基石,自从“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产生犯罪总根源”的观点似已成为我国犯罪学界占据“正统”地位的“定论”之后,对于原始社会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究竟是否存在犯罪现象,很少有人问津,该领域似乎至今仍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冰川极地。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但在我国现行的有关犯罪的法律条文中还没有出现“青少年犯罪”这一称谓。故此,很有必要从法理上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界定,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以期对其立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有组织犯罪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谓“有组织的犯罪”? 这个出现频率极高的概念却 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有组织 犯罪是集团犯罪”;有人认为 “有组织犯罪是黑社会”;有 人提出有组织犯罪是一种犯 罪的经济组织;还有人从“危 害方式和特点”出发,将称霸 一方,为非作歹,欺压残害群 众,扰一方平安的团伙犯罪视 为一种带黑社会性质的有组 织犯罪。此外,国际刑警组织 总秘书长雷蒙德.肯德尔则将 有组织犯罪概括为四种类型, 即黑手党类型、职业犯罪集 团、种族型的有组织犯罪和恐 怖组织。以上各种观点及考虑 问题的思路和角度明显不同。 这种差异反映出现实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沈国麟  易若彤 《探索与争鸣》2024,(3):156-165+180
在社会由网络社会向平台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全球传播网络结构经历了从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转变,形成了全新的社会形态。具体而言,在技术层面,在全球范围内连接更多节点的诉求促成了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并对社会结构和形态产生影响;在资本层面,以获利为动力,互联网对社会经济制度和资本运作形态进行了再结构,从信息资本主义发展到平台资本主义。传播结构变化在组织形态和权力结构两个方面反映出“从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社会规律和特征。同时,这两种状态在相互博弈中可能会使未来全球传播结构出现新生态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