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清华 《政府法制》2013,(23):34-35
《孟子·梁惠王上》之中有一句非常经典、被许许多多人引用过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许多人引用孟子的这句名言,注意的常常只是前半部分,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于后半部分,"天下可运于掌",通常都疏忽了.其实,孟子这话是对治理社会的管治者的献言.你要"天下可运于掌",就必须"及人之老"和"及人之幼",舍此无他.  相似文献   

2.
蔡桂生 《当代法学》2021,35(6):121-132
我国共同犯罪立法中存在分工分类法与区分制的论证空间.区分制下共犯从属性之要义在于,使共犯成立范围受到各罪构成要件的拘束.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故意意味着共同犯罪人之间必须存在意思联络.无论是正犯不法本身之证成,还是正犯与共犯之区分,均不能不借助故意要素.在区分"违法意义上的犯罪"和"违法且有责意义上的犯罪"的前提下,限制从属性要求共犯的成立从属于正犯的不法,这使得共犯的成立也应从属于正犯之故意.主张放弃共犯从属于正犯故意的做法,会破坏不同构成要件之间的界限,损害奠基于构成要件明确性的刑法保障功能.至于共犯成立从属于正犯故意所带来的所谓"处罚漏洞",不过是忽略了"共犯的未遂"以及预备、过失犯罪之处罚条款所导致,并不能算作真正的"漏洞".  相似文献   

3.
以"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为主题,云集了世界金融界巨擘和专家500人的"2009陆家嘴论坛",于5月15、16日,在浦江之滨香格里拉大酒店如期举行.  相似文献   

4.
正编者的话:纵览古今,揆诸东西,土地制度影响人类之生存与发展甚巨。我国之改革开放肇始于农村土地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仍需农村土地制度之进一步变革,以为我国改革之深化激发新的动力和活力。农村土地制度亦是西法东渐所未竟之功。除了"南橘北枳"的法律继受与本土化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既承载着中国人几千  相似文献   

5.
正近来看中央八项规定及各地方关于作风建设的规定,突然想到东方朔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之喻,委婉地要求汉武帝"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东方朔的本意是好的,也是有见识的。但时至今日,人们已将这句古训慢慢演变成了某一个领导者,如果对下属过于洞若观火,就没有人跟从你了,没有人跑前跑后,没有人为你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李世民以执法严明著称于世,他一再申明自己执法 公允无私:"朕以至公临天下,法之所行,无舍亲昵。"然而,他实 际上也曾言行不一,以私乱法。 官员受贿,我国古代称之为"受赇"。唐太宗即位之初,对"受 赇抵法"的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决心严加惩治。他想出了一个查 处受赇贪官的办法,秘密派人向京师的一些官吏行贿。刑部一司 门令史受绢一匹,即欲定为死罪。尚书裴矩不赞成这种"陷人于 法"的举动,进谏道:"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遣之而 受,乃陷人于法也。"唐太宗接受了裴矩的规劝,没有处死那个受 绢的司门令史。他这种因痛恨贪官而引人受赇。则属于以私乱法 行为。不仅如此,唐太宗在位期间,为皇亲国戚和功臣旧属开脱 罪责的以私乱法之事也时有发生。 长孙皇后族叔、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因受人馈绢被弹  相似文献   

7.
《北方法学》2019,(6):5-16
我国民法对于自然人行为能力之欠缺区分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对于无行为能力人是否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法律行为,《民法总则》采取了与《合同法》相同的处理规则,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但法律不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依其智力精神状况可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预留任何空间而一律规定为无效,不免脱离生活实际,也不利于促进其心智健全或成长。未来我国民法典应采"二级制"民事行为能力制度,废除现行民法中的"无民事行为能力"制度,将自然人区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法律行为的效力由效力待定改为可撤销。在《民法总则》已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为之法律行为无效之情形下,于解释论上宜通过类推适用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为法律行为效力之规定,即例外地承认其所实施的纯获法益或与其年龄、智力状态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提起市,我们就想起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广州市、深圳市等大大小小的市. 世上本没有市,买卖的人多了便成了市.<诗经·陈风·东门之粉>曰:"谷旦于差,南方之原.  相似文献   

9.
唐开元初年,玄宗清洗了一批文武 官员,罢免了宰相源乾曜,并以萧嵩代 之。萧嵩是南梁王室的后裔(梁明帝萧岿 之孙),身材伟岸,相貌堂堂,年纪轻轻就 当上了中书舍人。但他胸无点墨,又无急 智,在一次御前应急修改诏文时出尽了 洋相:当时玄宗命他将"国之瑰宝"换个 同义词,他汗流满面,思考了老半天,只 改成了"国之珍宝"。玄宗一怒之下将诏 文掷于地上,大骂他徒有其表。但当时的 名相姚崇却始终对萧嵩青眼有加。  相似文献   

10.
诚信的含义     
诚信是近德向善之人性追求。诚信是人类社会"底线伦理"之要求,也是近德向善的基础。当代著名义务论代表人士罗斯所列出六种"显见义务"中,将人们必须无条件遵守的诚信原则作为"第一要务"。诚信为履行道德义务稳定的个人秉性,将诚信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秉性和气质,这种"坚定不移"的个性具有无限永恒之力量。诚信是建立于良心之上的人性要求。由于诚信首先表现为"自爱",  相似文献   

11.
顾云卿 《中国公证》2005,(11):32-33
古代封授官员官职的凭证叫"告身". 告字,上面是牛,下面是口,<说文解字>谓:"告,牛触人,角箸横木,所以告人也."戴家祥主编的<金文大字典>解释说:"金文‘告日'、‘告于天'、‘告于王'、‘告东宫'等,都用作下级向上级禀告义."后来,告字演变为告谕、宣示之意,也就没了下级对上级之限.而身字原为人的躯体,演变为人的功名和事业."告身"一词,望文生义即为告谕、宣布一个人的功名,也就是"授职"的意思了.  相似文献   

12.
《现代法学》2015,(5):12-22
战国中期的尸佼以"去私"为核心理念,循政治实用原则,折衷各家,"取合诸侯"而开创杂家学派。尸佼之学,提挈道家天地道论以立纲维,归旨于"事少功多"的理想治世;兼采儒、墨道德仁义之说,致力于道德伦理与功利效益的取舍整合;汇合名、法名实之论,呈现出治人层面之"用贤"与治法层面之"案法"的统合性阐释。尸佼之实用观念与折衷主义,乃商鞅变法前后各家学说沿道法转关、儒法融合的思想史谱系演变之先声,其治道法术合拢之旨趣,堪称先秦诸子思想融汇之范本,亦为汉代百家话语归一之先兆。  相似文献   

13.
孟子和庄子分别把道德之发生归之于自然和人性,承认道德的自然属性。在道德发生学问题上,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内在超越"。然而,孟子和庄子对于人性之自然属性有不同的判断,造成了儒、道两家道德发生学的根本分歧。孟子认为社会性的善也是内在于自然的,可以从本性中求得,同时又以人性与动物本性之不同论证人性在道德属性方面的优越性。庄子认为人之道德行为是自然而然的,一旦放在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下就偏离了内在性而导致道德的外在化并进而伤害道德的真性。庄子推崇纯任自然的道德发生机制,因此不承认人在道德属性上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法根源于人性。人性的自然层次与法无关;只有当人具有理性和生活于社会之中后,才产生了对"法"的需要,以协调人们之间的活动,理性也才使人有能力为自己立法,因为法是具有理性的人和谐交往的准则。正因如此,法所表达的主要是人的社会生活之道,这个道就是广义的道德,它的终极就是正义,即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当然,这个道与自然之道并不是截然分离和对立的,而是在对后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创制出来的,是人的思维着的理性为人所立的法。  相似文献   

15.
《检察风云》2011,(2):71
继2010年成功举办"世博"摄影大赛后,《检察风云》杂志社将于2011年举办以"衣食住行——乐"为主题的新一届摄影大赛。此次大赛的目的在于让人们主动地去发现生活,去寻找生活中细微的美好之处。衣:个人之  相似文献   

16.
公考难,公考难,公考难于上青天。国家公务员考试,被誉为"世界第一考"。姑且不说题型之难、关卡之严,仅参与人数之庞大,已蔚为壮观。2008年80万人报考,2009年105万人应战,2010年即达到了146万人。2012年10月15日,2013年公务员考试报名工作开始。这次招考职位共12901个,招录人数20839人,报考人数更一举超过了150万人。令人为之咋舌的,还有近乎畸形的录取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773-819)是中唐时期的进步思想家、优秀文学家和革新政治家,他的政治道德观主要包含"遂人之欲","吏为民役","勤力"于民、廉而不贪等内容,相当深刻和丰富。  相似文献   

18.
付晓武 《法制与社会》2014,(16):164-165
"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虽有文明,虽有知识,虽有众民,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①梁启超一百多年前就极力倡导国民的尚武精神,指明尚武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我国古代,自春秋战国到汉唐,民风剽悍、崇侠尚义,中华文明洋溢着阳刚之气和尚武雄风,各朝代开疆拓土,中华文化广传四方。而宋代以后,勇武之风日减、娇柔之气日增,元朝、清朝属当时偏远小邦,却能入侵中原造成宋、明两代国破家亡,不能不说中华文化尚武精神的缺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鸦片战争之后,"东亚病夫"一度成为中国人的代称,中华民族被列强蹂躏。撮尔小国日本侵华,实施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时,不少市民竟毫无反抗、引颈就戮。梁启超所说的"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成为惨烈写照!  相似文献   

19.
人的主体性及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从史前原始社会"共同体主体性"到多数人的"个体主体性";从阶级社会中少数人为主体之主体性到多数人为主体之主体性;由主体性不充分发展到充分;从理念论证到实然享有。  相似文献   

20.
李昕 《当代法学》2012,(6):145-150
法是"善的底限"的论断,是索洛维约夫法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标志性成果。他提出道德本原三位一体的学说,进而给出了善的三重含义——人性之善、社会之善和上帝之善。人应当保持、促进和发展人性之善,通过人在历史中善的创造活动,最后达到最高的道德理想——上帝之善的完成。索洛维约夫对法的伦理意义做了扩大解释,是"法是伦理的底限"观点的宗教意义的阐释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