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讯     
<正>《血迹形态分析原理理论与实践》(精装本)斯图尔特H.詹姆斯,保罗E.基什,T伯立特.萨顿著,刘力,唐晖译。本书分别介绍了血迹形态、血液生物学和物理学特征,血迹分类及形成机理,血迹的现场和实验室检测方法等;讨论了有关血迹分析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织物表面血迹形态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纯棉、涤纶和亚麻三种常见织物作为血迹承载客体,分析不同靶面质地和滴落高度对血迹形态的影响。结果 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棉织物表面血迹的大小与滴落高度正相关,与纱线支数负相关。涤纶织物表面血迹毛细现象明显,血迹大小随滴落高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亚麻织物呈现出更强的疏水特性,血迹面积最小。卫星血迹的数量和溅洒的最远距离与织物的材质、纱线支数以及滴落高度显著相关,可作为血液滴落距离推断的重要参考指标。结论 本研究可为流血现场中血源判断和行为分析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血迹是命案现场最常见的痕迹之一,对血迹形态的分析是一种重建犯罪现场的有效方法,而根据现场血迹推断出血点位置则是血迹形态分析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血迹研究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传统拉线法、三角函数法、绘图法、计算机程序法、公式计算法、回归方程法等)用于推断出血点位置。通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二次溅落状血迹的形态特征,探讨其形成机理及与行为方式的关系。方法建立室内现场环境,用10mL血液,以单滴连续滴落或一次性倾倒方式,从10~160 cm高度以10 cm为间隔,制作二次溅落状血迹模型;用棍棒打击及撞击方式制作低位打击及头部撞击溅落血迹模型。观察各种血迹分布,并分析比较其形态差异。结果二次溅落状血迹和头部撞击溅落状血迹在垂直面上均形成倒三角形空白区域的分布形态,但前者分布面积较后者小;低位打击溅落在垂直面上的血迹无此特征,且打击飞溅血滴的飞行角度大于二次溅落血迹。结论利用二次溅落状血迹的形态特征,对于鉴别低位溅血、分析行为方式、证实相关证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命案现场血迹的形态与分布,蕴含着丰富的犯罪行为轨迹信息,通过对命案现场血迹形态与分布机理的分析,可为推断犯罪嫌疑人作案过程的先后次序以及受害人当时所处位置、状态等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同时对分析作案时间、作案人数、使用凶器、逃离路线和刻画作案人特征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1-2])。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2009年7月4日夜,某装修店面的两名员工在一辆"本田"商务车轿车内看守店内装潢材料时被杀死  相似文献   

6.
血迹分析在现场血迹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雄  丁露平 《法医学杂志》2009,25(6):462-464
对命案现场血迹的研究和分析历来是命案现场勘验及现场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对现场血迹的研究分析侧重于对血迹形态及其形成过程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现场血迹的分布规律及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测量,判断血迹来源与形成机制,进而推断血迹与案件或犯罪事实之间的关系和过程[1]。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高度和速度滴落在9种介质上的血迹的形态、大小及与高度,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抗凝人血,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进行滴落状血迹的模拟实验,观察血迹的形态,测量其直径,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静态条件下,滴落血迹,多呈圆形,其周围有毛刺状突起;7种介质上滴落血迹的大小(直径)与滴落高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得出回归方程。在慢走、急走、跑、快跑动态条件下,滴落血迹为圆形或椭圆形,沿运动方向的一侧出现突起;高度、速度分别对血迹形态有影响,在水泥路面上两者有交互作用。结论滴落状血迹形态和大小,可用于对出血部位的高度、运动速度和方向的推断。  相似文献   

8.
3D技术在现场血迹重建的应用当前国内对于现场血迹重建的研究重点主要在血迹形态、血迹检测及DNA测定上,由于相关工具的缺乏使对现场血迹的分析应用很难深入和普及。3D技术对现场血迹重建时血迹形态的深入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工具。目前,3D技术主要应用于现场上因动脉血管破裂,打击、撞击等形成的喷溅状血迹的分析。众所周知,喷溅血迹其形状类似于惊叹号,如果除去其尾部就相当于一个椭圆形。通过实验可知,该椭圆形的形状与血迹投射方向和血迹附着平面的角度(α)有着对应关系,当α为0度时,该椭圆形变为直线;当α为90度时,则为圆形;当α为180度时,则又变为直线。而该椭圆形形状的变化则可以用椭圆形的短轴与长轴之比来表示。根据其变化规律,可推导出其函数关系是α与椭圆的短长轴的比值成正弦函数关系。由此,根据犯罪现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水泥地面上不同高度、速度对滴落状血迹的形态和大小,应用于现场勘验。方法采用等量抗凝人血,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进行滴落状血迹的模拟实验,观察血迹的形态,测量其直径,用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静态条件下,滴落状血迹呈圆形,其周围有毛刺状突起;滴落状血迹的大小(直径)与滴落高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得出回归方程。在慢走、急走、跑、快跑动态条件下,滴落状血迹为圆形或椭圆形,沿运动方向的一侧出现突起;高度、速度分别对血迹形态有影响,而且两者有交互作用。结论滴落状血迹形态和大小的观察和测量,可用推断出血部位的高度、运动速度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压力、管径对在水平方向上形成的喷溅状血迹的喷射距离及形态的影响。方法建立室内现场环境,利用自制的模拟喷射装置,在60~210mmHg范围内设6种压力,在1.5~4.5mm范围内设4种管径条件,于50、100、150cm 3种高度,制作动脉喷溅血迹。观察水平面上不同喷射高度的喷溅血迹的分布范围、血迹大小及形态特征,并测量其距离,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分析,并进行方差检验。结果在不同高度,血液喷射距离随压力增大而增加,随管径增大而减小,两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距离与压力及管径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可得出回归方程。而喷溅血迹的形态特征总体趋势为:高度越高圆形血滴直径约大;管径越粗,边缘毛刺状突起越明显;压力越大,喷射距离越远,且卫星状血迹逐渐增多,拖尾更拉长;随管径的增加,出现椭圆形血滴所需的压力越高。结论动脉喷溅血迹的形态及喷射距离的观察与测量,可用于推断命案现场喷溅源位置及人体受损伤时的体位。  相似文献   

11.
血迹检查     
(一)血迹检查的意义在犯罪侦查、现场勘察及刑事案件审理中,经常碰到有关血迹检查的问题.特别是勘验刀杀案件的现场,血迹检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往往根据现场上遗留下来的血迹形态、方向及位置等等,对照尸体上的损伤情况,得以判明案件的性质——自杀抑他杀.因此,作为刑事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及审判人员,都必须了解有关血迹检查方面的一些科学知识,以便提高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高度滴落血在3种不同载体上的形态和平均直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力犯罪现场一般都会留下各种血迹,如滴落状、喷溅状、流柱状、擦拭状、抛射状血迹等[1,2],能够反映出血迹形成的方式、受害人出血时的位置、出血后的活动情况以及案件发生过程中其它有价值的信息,据此可以重现犯罪现场所发生事件的过程,在甄别证人证言及犯罪嫌疑人供述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将抗凝人血从不同高度垂直滴落在表面光滑程度不等的物体上,对物体上血迹的形态和大小进行测量和观察,旨在找出垂直滴落血迹的特点及形态变化规律,为分析鉴别刑事案件现场的血迹特征提供实验参考资料。1材料与方法将滴管吸满新鲜的抗凝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现场勘查和实验室检验鉴定中光谱成像技术显现和区分人体血液痕迹与动物血液痕迹的能力。方法使用光谱成像技术分别采集人血、鸡血、蛇血在不同介质表面的光谱影像数据,利用函数型数据分析方法依次分析了四种介质上的血迹数据,主要的分析方法包括:1)基于函数型数据主成分分析定量确定三种血迹光谱主成分贡献率及差异主要集中的波段;2)利用三种血迹的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3)基于函数型数据Fisher判别分析对样本进行判别。结果利用函数型数据进行血迹种类判别,对四种介质上三种血迹的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6.6%、98.8%、99.0%和94.6%。结论研究表明,利用光谱成像技术和函数型分析方法来区分现场人血与动物血痕迹物证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体积的血滴以3种撞击速度垂直撞击3种不同介质形成的滴状血迹形态及大小,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将8种不同体积(14~115IxL)的抗凝猪m形成血滴,以3种不同的撞击速度(3.1~5.4m/s)分别垂直滴落于白纸、玻璃及釉面地砖上,观察形成血迹的形态特征,测量其直径,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3种撞击速度条件下,在3种介质上形成的滴状血迹直径均随血滴体积的增加而增大,血迹直径与血滴体积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可得出回归方程(回归模型R2〉0.85,P〈0.01);介质表面越粗糙,血迹直径越小;仅在自纸上发现血迹边缘有突起形成,且其数目随血滴体积的增加而增多。撞击速度及血滴体积存在较好的多重线性关系,可得出多重回归方程(回归模型R2〉0.90,P〈0.01)。结论垂直撞击形成的血迹形态及大小与血滴体积、撞击速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望用于推测出血源位置、受伤体位及出血部位载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血迹在非渗透性客体表面的干燥过程,建立基于Image J软件的血迹遗留时间推断方法。方法选取塑料板、玻璃板、漆层木板、瓷砖和铁片5种常见的非渗透性客体作为血迹的承载介质,分析不同靶面血迹干燥特征的时序变化,运用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量化分析平均灰度值、血池比率和裂纹比率3项特征性指标与遗留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塑料板和铁片表面血迹的平均灰度值变化率较小,裂纹比率较大。塑料板、玻璃板和瓷砖的血池比率较漆层木板和铁片的变化率大。依据血迹的特征量化指标拟合了不同时段血迹遗留时间的回归方程。结论 建立了非渗透性客体表面血迹遗留时间的推断方法,可为犯罪现场出血时间的判定提供依据,为智慧警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浅谈血迹分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命案现场上血迹(bloodstain)的分析已越来越受法医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复习国内外的教材和文献资料,发现存在血迹分类较为笼统、某些概念尚不明晰的问题,比如:将器械作用于有血处所引起的血迹和挥动沾血的器械所产生的血迹一并称之为喷溅状血迹,血掌指印及血足迹缺乏明确的归类等等。所以,实有必要对血迹的分类及其基本概念重新进行审视。为此,笔者斗胆将血迹的分类进行归纳,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探讨。根据血迹形成的机制不同,结合血迹的形态特点,笔者以为可将血迹分成10种类型。1喷溅状血迹喷溅状血迹(projecte…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打击工具的垂直抛甩状血迹形态。方法选择常见的菜刀、匕首、方锤、铁管作为打击工具。用沾新鲜鸡血5 m L的工具自上而下进行垂直抛甩,对距离垂直墙壁30 cm处形成的血迹形态进行测量分析,通过对抛甩血迹的整体分布特征(跨度、宽度、密度)、起始血迹的形态特征(长度、宽度、接触角度)进行分析。结果匕首形成抛甩血迹的分布跨度最小(P0.05);在整体分布宽度上,菜刀最小(P0.05);在整体分布密度上,除菜刀与方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工具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锤较其他三种工具在起始血迹点长度上最长(P0.05);菜刀与方锤、匕首与方锤在起始血迹点宽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一类型的打击工具所形成的垂直抛甩血迹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可用于命案现场推断打击工具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血迹是凶杀案件中最常见的痕迹物证之一。根据血迹的种类、数量、分布、形态、色泽、检验鉴定和形成方式等综合分析,可以对出血来源,出血部位,受伤时体位,受伤后的活动过程、案件性质、作案地点、作案时间、作案工具、作案人数和作案过程等做出推断,为侦察破案提供依据和证据支持。笔者通过详细的现场勘验,依据现场遗留血迹,分析血迹的形成方式和过程,来解读血迹中包含的犯罪信息。  相似文献   

19.
1案例资料 1.1 简要案情及现场勘查 某年10月17日7点40分许,在某铸造厂房外发现1具男尸,经调查死者系该厂门卫.该厂房为东西向,与大墙之间有一宽约2.5m通道.厂房分为多个房间,最北侧房间中间放着两部切割机,其中1部把手、齿轮、底座上可见溅落状和擦拭状血迹,旁边零部件上有血迹和切割痕迹;西侧墙电源下方的地面上有大量足迹;自北侧房间向南侧地面上可见散在滴落状血迹;通向房外大门呈关闭状态.南侧房间有一电机房,房内可见2处血泊,机箱外壳上见血迹和划擦痕迹;靠窗放着一些挖掘机的挖槽,槽内见1处血泊,对应拉窗呈打开状态,窗台及下面墙面上有滴落血迹及蹬擦痕迹.死者呈仰卧于西南角通道内,尸体右侧见1把带有血迹的菜刀.  相似文献   

20.
近红外照相显现深色衣料上血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近红外反射照相技术,显现深色衣料上的全血及稀释血迹。方法取单个体人全血,用纯净水分别以1∶4、1∶8、1∶16、1∶32比例稀释,并立即将稀释血及全血分别滴落在10种组份共21块深色衣料上,使其自然干燥形成血迹,用普通数码相机及专业红外数码相机,分别对血迹进行拍照获取彩色图像及红外黑白图像。结果红外照相显现血迹优于彩色图像;不同衣料相同浓度稀释血迹的红外图像存在差异;相同衣料不同浓度血迹的红外图像亦有所不同。结论近红外红外照相可以很好地显现深色衣料上的血迹,血迹的红外图像形状有助于判断是否为稀释血液所形成;血液浓度对红外显现结果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