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爱君 《学理论》2013,(2):282-283
人在高校管理中地位如何,取决于管理者对人性观的认识,正确认识和理解人性对于高校管理效果的好坏、管理成败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要做好高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必须对人的本质有深刻的了解。探索人性管理的重点,开拓人性管理的新模式是高校管理中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2.
企业管理中“人性假设”探讨陈阵企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行为活动,涉及到企业内外的方方面面,但其中的关键因素则是“人”。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不知道怎样去激励人,便不能胜任管理工作。然而,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去激励职工与其所持的“人性假设”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性观在实践及实践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非实践人性观的超越;和谐人性观立足中国实际开创了实践人性观的新境界。实践人性观以现实和全面的人性超越了非实践人性观的抽象和片面的人性;中国和谐人性观继承了实践人性观的科学内涵,强调实践人性观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协调性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理念,都渗透着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管理学与人性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管理学的人性假设前提启示着人们:管理是实现目的活动,也是一种伦 理价值选择活动,它需要伦理的牵引与约束。管理具有伦理特性,是人性假设的最核心的管理学启示。  相似文献   

5.
通过概括毛泽东管理思想,并从重视人的作用、重视福利保障、尊重人、打破等级制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沟通、对职工的培养、民主管理、企业文化、精神激励、宣传英雄人物十个方面比较了毛泽东管理思想与西方企业人本管理的相近之处。又从管理的目的、对人性的认识、思想方法、形成过程四个方面比较了两者的不同之处。最后认为毛泽东管理思想是适用于当代企业管理的真理,必须在坚持的同时结合新的形势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红霞 《学理论》2009,(23):154-156
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管理的概念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解读,这里笔者只想从我们中国人对于管理一词意义上的理解来解读其包含的深刻含义,同时指出作为管理者,不管是公共管理者还是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三种素质:一是拥有势是管理者获得管理优势的根本;二是“为政以德”是管理者获取权威的决定因素;三是规律是管理者取得成功的必备能力。即作为一名管理者,首先手中要拥有或大或小的权力,但这种权力不能只用来终饱私囊,要具备像竹子一样的品德,最后还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把握事物规律的能力。作为管理者,在注重个人修养的同时,要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成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成功管理者。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调查了上海、武汉和天津三城市"90后"青少年的人性观。研究结果表明,"性本善"是当前青少年的主导人性观,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性善观";随着年级升高,人性观趋向于"性恶",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的"性善观"比例依次下降;青少年住区周边治安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与其人性观的发展显著相关;青少年的人性观与其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人性观越倾向于"性善",青少年所呈现出的网络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状态就越正向。  相似文献   

8.
韩非的自然人性观,是在继承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少私寡欲"基础上,通过经验总结和实证运用形成的。韩非的自然人性观可以概括为"好利恶害"、"任理去欲"、"因情而治",具有实证主义特征。韩非的自然人性观启示我们,要处理好人性与环境的和谐、正确理解人性的"自利"、回归人性的本原。  相似文献   

9.
求生自保、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中西方思想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人性观在中西方国家的逻辑发展结果却不尽相同。今天,随着党和国家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必要对人性观重新审视,并用人性观视角来分析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浅析管理度     
任甜甜  卢晓丽 《学理论》2012,(13):116-118
在管理中管理者能否把握好管理的"度",直接影响着被管理者的能动性,是保证组织各要素协调有序工作,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从内涵、特性以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管理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杨 《学理论》2009,(25):45-47
人性假设问题的讨论,是探讨激励、控制、组织和领导等重大基本问题的前提,就人性假设问题的实际研究情况来看,国内外论者大多在讨论人性假设问题之后,立即转向激励、和组织领导等问题的研究,反映出人性假设作为人的问题研究的人性论基础以及整个管理理论展开的逻辑前提这一事实。要建立起合理的管理理论体系,就必须把人性假设作为它的人性论基础和逻辑前提来看待。这就是人性假设研究在管理理论体系中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理论前提:人性假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强 《行政论坛》2001,1(4):27-29
一个社会的主流人性观是建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理论前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指导,对西方人性理论进行辩证地分析,并从中国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出发分析中国现阶段的人性特点,是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科学的人性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行政论坛》2015,(5):92-95
人性与制度本源上的密切关联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命题,而对二者之间的逻辑解释却莫衷一是。制度作为管理实践最重要的御用工具,首先受到管理理论典型人性假设——"经济人"的深度影响。理性经济人的"价值无涉"导向将管理(组织)制度化推向理想状态,人性只是在显性的利益层面获得彰扬,如是,多样化、复杂化的"人"的内蕴也就主要在"非人格化"的制度化组织社会结构中"单向度"地演绎。因此,由其生成的管理制度观便硬嵌于经济人假设的逻辑镜像中,在管理视域下"经济人"假设的内在规定性包括核心假设和支撑性假设。其"理性—设计—均衡"制度观包括:制度均衡论:机械方法论的延续;制度设计论:理性预设的必然导向;制度效率论:"效率—公平"观的制度表达;制度服从论:管理制度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人性假设理论是人类管理活动变革的基础逻辑。然而,每一个人性假设理论的提出都绝非偶然,而是人的实践存在方式、社会文化传统、个人心理需求和价值观三种因素催化下的产物。"创新人"假设的提出与其他人性假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具备人性假设生成的必要条件,还拥有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科学理论作为其生成的可能性依据。从必然性与可能性的角度追溯"创新人"假设的产生过程,不仅有助于丰富其深刻的内涵,还有助于创新管理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吴涛 《党政论坛》2009,(13):50-51
领导观在领导实践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宏观指导作用,它是领导工作的灵魂,贯穿于领导实践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领导观的成败决定着领导者处理公共危机能力的强弱,也决定着危机处理结果的成败。对于领导者而言,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领导观应重点加强如下六个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舒永正 《学理论》2013,(22):41-42
幸福观和人性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对人性的认识不同,其幸福观之间也必然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马克思和边沁的幸福观上,他们立足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幸福观。马克思立足于人性的社会性、发展性和具体性之上,得出了现实的幸福观,幸福就是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终达到人的全面解放。而边沁则立足于启蒙思想的人性观,把人性视为一种自然性、永恒性和抽象性的东西,所以认为人的幸福就是快乐,快乐即幸福,人都是趋乐避苦的。  相似文献   

18.
人性假设理论是人类管理活动变革的基础逻辑。然而,每一个人性假设理论的提出都绝非偶然,而是人的实践存在方式、社会文化传统、个人心理需求和价值观三种因素催化下的产物。"创新人"假设的提出与其他人性假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具备人性假设生成的必要条件,还拥有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科学理论作为其生成的可能性依据。从必然性与可能性的角度追溯"创新人"假设的产生过程,不仅有助于丰富其深刻的内涵,还有助于创新管理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戴馨霆 《学理论》2014,(6):58-59
麦格雷戈的XY理论作为行为科学的代表之一一直是管理者和学者感兴趣和研究的主要内容,麦格雷戈对于早期的人际关系见解过于简单化感到不满,根据自己作为管理者和咨询师的经验,和在心理学上的训练及人性假设和马斯洛的研究成果提出XY理论。在阐述XY理论的观点的同时,分析其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并从中总结对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论高等院校学生工作之依法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影响办学质量、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侵犯学生权益的现象。之所以造成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非法治化状态,主要是高等院校管理者法治意识淡薄、高等院校的法律地位及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模糊、法规的滞后性及学校规章的不合法性等因素所造成的。充分保障学生权益,就必须依法治校、依法管理,这是高等院校实现教书育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要求,更是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要实现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依法管理,就必须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及规章,从而使高等院校管理者转变观念,增强法制意识,依法建章,依法管理,充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真正把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