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问政的开启及对问政者的角色考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问政是公共行政主体通过网络途径就政务情况向民众征询意见的活动过程。问政的便利性、参与的广泛性和交流的平等性是网络问政的特点和优势。网络问政是广大网民参与公共行政事务讨论和表达自身权利诉求的有效方式,网络问政的开启和正常运行对于实现科学决策、降低行政成本和处理好突发事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网络问政中,问政者不但是网络问政的开启者,而且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网络舆情的主导者和政务工作的被监督者。信息处理判断复杂性、舆情整合手段单一性和政务工作监督严格性是问政者在问政活动中面临的主要考验。问政者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角色考验,应对的核心是提高自身素质,应对主要通过夯实动力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工作基础等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2.
熊建华 《党课》2011,(10):65-66
网络问政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网络问政是否被重视,体现出领导者是否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否善于从新生的信息交流渠道中捕捉民众智慧,倾听民意民声。面对日益增多的网民留言,推动网络问政常态化已是大势所趋。作为领导干部,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还要养成上网这一“第五习惯”。  相似文献   

3.
方付建 《学习月刊》2012,(13):19-20
网络问政已成为广大网民及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现象。网络问政成了民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新途径.同时也是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主要途径(李江梅.和丽芬:《“网络问政”话语领域的良性建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网络问政在中国已渐成趋势,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乃至今年两会上,不少地方把网络问政正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而温家宝总理的两次在线访谈,更进一步掀起了民众的网络问政热情。一、网络问政不会自动达成善治中国有接近4亿的网民规模,网民的文化水准和参与热  相似文献   

5.
资讯     
《廉政瞭望》2013,(16):12-13
新高官卸任后的“五大去向” 忧“电视问政”变“表扬平台”? 近日,新华社发文批评地方“电视问政”变味。湖北一名区委宣传部长称:“部门领导都觉得压力太大,尤其是排名靠后的部门,所以一直录播,不敢直播。”另一名区级政府官员表示:“批评多了让台上领导坐不住,所以问政节目不是纯批评,也耍表扬。”节目遂成领导炫耀政绩的平台。中部某市一期节目中.市发改委党组书记当场念稿,被问政官员讲政绩、摆官样,两名现场群众有反对意见,只是稍稍晃了一下“NO”的牌子,不敢高高举起。  相似文献   

6.
网络的飞速发展带来许多的新现象,迫使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必须发生转变。网络问政是依托网络衍生并发展出来的新名词,网络问政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网络问政使危机的特征更加明显,使政府与民众的地位更加平等,也使民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7.
陈岗 《当代贵州》2010,(15):58-58
中央领导人多次强调要重视网络的力量,积极开展网络问政,并身体力行地推动这一进程。如今,越来越多的党政官员开始主动借助网络征询民意,“与网民在线交流”、“开设博客”、“开通省(市)长电子信箱”……一股网络问政新风正在各地党政机关蔚然兴起。  相似文献   

8.
袁兴权  符尚颖 《党课》2014,(17):68-68
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积极开通问政、问计、问需“直通车”,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问计求策。问政“直通车”拓宽渠道听意见。党员干部深入联系分包片区,广泛听取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班子建设、机关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收集意见建议260多条。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舞台和政治窗口——这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向。2009年新春伊始,一个新的名词进入中国的社会话语——网络问政。与往年的“两会”相比,今年网络上的“E两会”更加引人瞩目,通过网络,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国是家事问政于官:而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各级官员也开始学习在网络上回应公民的诉求,就政事民生问计于民。有人说:2009年是网络政治元年。这不仅是由于各大门户网站在“两会”期间继续开设“问政议政”类专栏,  相似文献   

10.
声音     
“网络问政常态化是大势所趋。”——青海省委书记强卫近日谈网络问政。 “可持续发展,要‘由里往外’美。”——淅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日前在温州调研时说。 “党员干部不当‘二传手’,要做‘扣球手’。”——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近日在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说。  相似文献   

11.
伍美华 《学习导报》2014,(12):12-14
娄底是热点、敏感舆情多发区,近年来,全市通过大力开展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网民意见回复办理、推动网络问政、推进政务透明化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让互联网逐渐成为民众有序参与政治的重要平台,为娄底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营造了良好网络舆论环境。优流程、强队伍,找准网络问政新路子我们充分发挥互联网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作用,使网络舆情成为党委政府发现问题的"显微镜"、体察民情的"晴雨表"、解除民忧的"手术刀"。建立"六点一线"工作模式。建立起"拟办、转办、承办、领办、反馈、回复”的“六点一线”一条龙工作模式,把网民意见回复办理工作作为网络宣传管理重要环节来抓。  相似文献   

12.
周迎春 《学习导报》2014,(12):10-12
网络问政是信息化背景下党的群众路线的拓展和创新。近年来,郴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网上群众工作,大力推行网络问政,在实践中构建网络问政"五大平台"体系,建立网民留言"链式流程办理"机制,有效畅通了民意诉求渠道,解决了群众困难,疏导了网民情绪。架设"立体式"问政平台,确保群众有地方"问"跳出局限思维定势,树立大网络问政理念,在全市构建网络问政立体式格局。纳入日常工作体系。2011年底,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做好重点网站网民留言办理的通知》,明确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网络问政第一责任人,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县委书记、县长,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在重要新闻网站和地方门户网站首页设立公开留言平台,将网络问政纳入日常工作内容:从各战线、市直各部门到县市区各职能部门,从主要领导到各处室、各科(股)室,在本地本部门网站设立公开留言平台,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十字架”网络问政平台体系。整合网站群落平台。要求市县各新闻网站、政府职能部门网站设立互动交流平台、网民意见发布平台、民情直通车等,全市共有120多家政府职能部门网站设立网络问政平台。  相似文献   

13.
桂杰 《党课》2013,(6):116-118
随着政务微博数量的不断增加,微博问政受到了社会各方的重视。然而,“空壳微博”、微博语言使用不当、官民互动不充分等问题的存在,使微博问政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面临困难。该在微博上写什么,用怎样的文风与网民交流,如何才能掌握舆论的主动权、打通官民舆论场,被认为是政务微博“转文风”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网络问政的条件及推进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有微服私访,今有网络问政”。网络问政成为当今时代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尝试。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作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在线与网友交流。高层领导的垂先示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网络问政的进程。各级党委及政府也纷纷触网,利用网络问政于民,了解社情民意、汇集民智,掀起网络问政热潮。在网络化时代,网络问政正逐步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当官者一直被人们尊称为“大人”、“老爷”,言下之意,为官者的人品、德行、见识、地位均在常人之上。孔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诗经》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习惯于要求“治者”具有崇高的人格修养,对民众要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而现实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1,(12):48-59
“今天,你‘围脖’(微博)了吗?”这句曾经在年轻网民中流行一时的广告语,如今正在成为官场中的问候语。2010年的“两会”,将“微博问政”这个新名词普及到了中国的党政部门。从“公安微博”到“政府微博”,从“代表微博”到“官员微博”,在一次次积极的行动与真诚的互动中,“微博问政”所发挥的现实力量与民主气息,让网民们感到惊喜。有媒体评论说,中国的政治生态,正在借助“微博”的力量慢慢改变,而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执政党的各级官员。必须赶快补上这门“必修课”。  相似文献   

17.
2012年岁末,由武汉市治庸问责办公室主办的为期5天的电视问政,再次吸引了武汉全市、乃至全国公众的目光。市民代表手持“笑脸牌”或“哭脸牌”,在电视直播现场对政府部门的整改工作“验收”、“打分”。  相似文献   

18.
今年我省“两会”召开前夕,省人大、省政协以及一些媒体开设的“两会直通车”、“我向厅局建议”、“有话问省长”等栏目得到网友的热烈回应,点击率和留言数节节飙升,引爆“网络问政”热潮。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档电视娱乐节目,湖南电视台举办的“超级女声”、“快乐男生”以及随后兴起的“红楼选秀”、“奇迹舞动”等娱乐节目都曾轰动一时,并使诸多少男少女一夜之间成为耀眼的新星。观大众之反应,欢呼鼓掌者有之,嬉骂怒斥者亦有之。上自学界精英,下自草根民众纷纷卷入讨论。  相似文献   

20.
继广东省委办公厅推行“网友意见建议交办会”,实现“网络施政”后,近日广东省职能部门第一个“网络发言人”现身虚拟学界——“广东省工商局网络发言人”成为广东省工商局在网络问政平台上回应网友时统一使用的网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