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11月,安徽省合肥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会城市,合肥如何通过科学城的建设与发展,打造中部崛起的科技模式“示范区”。就要从合肥科技创新中心的区域、功能、发展定位的角度来考虑,寻找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拉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建设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在南宁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的目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北部湾发展战略,推进南宁市新一轮城镇化发展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南宁城市品位,着力推进区域性国际城市、“广西首善之区”和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南宁市应根据市民最切实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学规划,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完善政府管理机制、着力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南宁城市的生活便宜度和居民的经济富裕度,从而使南宁成为开放、枢纽、活力、魅力、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省会城市;成为民族团结和睦、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发展、各方面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3.
省际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是由:自然地理因素、体制因素、交通因素造成的。分析发现,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其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随距离递减的规律,即距离省会城市越远其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因此,应牢固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加快东部与中部省际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区域金融中心是一个区域现代金融活动的枢纽,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核心城市,需要依靠大力发展金融业,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增强金融辐射力和集聚力,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据此提出发展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区域创新能力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能否快速、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区域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入手,通过对中部六省区域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中部崛起应注重培育区域创新环境、创新机制等,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中部六省的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化元素多元化是国际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以壮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多样性文化资源为南宁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创造了条件。南宁市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积极发展以壮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多样性文化。  相似文献   

7.
推动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是浙江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全球创新高地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2011年—2021年浙江省11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描述了浙江省各设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格局,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对浙江省各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影响。研究发现:浙江省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能显著推动当地创新能力提升;相邻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提升同样能促进本区域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关联度和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区域创新能力越强,但邻近城市人力资本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的提高会抑制本地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许多的不适应,其中自主创新能力弱是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从加强技术引导、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培育网络组织化意识、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以来,南宁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整体上实施进展顺利,成效较为显著,但也存在与全国、西部、中南省会城市及全区部分地级市差距明显,且呈扩大趋势,市辖区内各(县)区农民收入倍增发展不平衡,"马上隆"地区目标实现较为困难,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但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且占比小等突出问题,亟需关注和予以政策举措调整,以确保南宁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0.
围绕构建“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南京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制度特点出发,探索出以“政产学研深度合作”为特色的区域创新模式。然而,南京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严重制约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和绩效。本文在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南京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今天的合肥如果把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道路名称当作突破口,藉此弘扬与省会身份、地位相称的文化魅力,实施文化元素最佳组合的地域文化发展模式,则可以创新出更具个性的省会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2.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也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是多元民族文化交汇的地方。但是,目前南宁市也是一座民族文化正濒临消亡危机、民族特色正逐渐消失而趋于世界大同的现代化城市。要进一步提高民族工作水平,南宁市必须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进程中实现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13.
建设沿海经济强省战略是省委、省政府顺应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大势作出的战略抉择.石家庄作为省会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线两厢"区域中心城市以及京津冀都市圈重要城市,肩负着率先发展、担当重任的职责.本文就如何科学认识省会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的现实优势,努力打造省会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率先发展的基础,以及推出省会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担当重任的工作举措这三个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作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4.
<正> 由西安、成都、贵阳、昆明、济南、郑州、武汉、长沙、杭州、福州、南昌、海口、沈阳、南宁等14个省会城市联合举办的第12次统战理论研讨会于1997年11月18日至22日在南宁市召开。会议还特邀了北海、防城港两市参加。30名来自各市的统战理论工作者出席了会议。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庄聪生副主任率队到会指导。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部长王庆录、中共南宁市委副书记李先明、南宁市  相似文献   

15.
试析我国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区域创新体系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两者存在必然的联系。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尚未形成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必须加快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结合,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南宁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和区域中心城市,要以南宁市为依托,建设具有浓郁亚热带风光和滨海特色、辐射作用大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城市群。南宁市的城市发展要形成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空间布局。重点启动建设五象新区,再造一个新南宁。规划中的五象新区是南宁城市规划中一个全新的城区,是邕江之南的一个辽阔区域,包括了——北起邕江,南至那马,西起良凤江东侧连片丘陵,东至邕宁老城区和八尺江,  相似文献   

17.
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与一般城市相比有较大的不同,如产业结构、区域布局、高度化的经济活力等。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如省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选择是高速度增长战略、变通经济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其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为梯度推进发展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网状交织发展模式。各模式间相互补充,在实践中寻求更科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加快南宁市副中心城市建设,把南宁所辖的三个县武呜、宾阳、横县定位为副中心城市,建设南宁都市圈,是南宁市“十二五”规划新的发展战略。把武鸣、宾阳、横县县城作为南宁市的副中心城市来规划和建设,对南宁市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南宁市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9.
胶东经济圈是山东省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具有海洋科技研发和产业集聚、海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双循环纽带、科创资源集聚融合、先进制造业发达等优势,具备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但也面临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协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标省会经济圈、南京都市圈,借鉴美国巨型城市区域、欧盟城市群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经验,胶东经济圈应通过共建海洋都市圈、创新共同体、产业集群,推进协同开放、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一体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在创新改变生活的时代,一个区域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一些区位、资源等优势不明显的地区,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则更为重要了。因此,在借鉴国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经验与模式之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一是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二是引导产业集群化,建立自主创新的创新基地;三是打造政府创新的制度环境;四是营造自主创新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