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玉奎 《前线》2008,(10):61-61
我是1998年到《前线》任总编辑的。 没到《前线》之前,我对这本刊物印象颇深的是杂文栏目。我知道,老《前线》开办的“三家村札记”杂文栏目,在读者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复刊后的新《前线》则开设了“燕山新话”杂文栏目,也深受读者欢迎。那时候,我偶尔应邀为“燕山新话”撰写一些文章。可以说,《前线》的杂文栏目,以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文章,使刊物显得生动活泼了许多。  相似文献   

2.
杨自明 《求贤》2010,(9):11-11
读了“我与《求贤》的故事”征文,我非常高兴和激动。原因很简单,从《行政管理通讯》的创刊,到更名为《天津行政管理》、《行政人事管理》和《求贤》,它伴我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求贤》公开发行10年来。已成为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良师益友,受益匪浅。总结自己与《求贤》的发展历程,我感到经历了“三部曲”的情缘,令我感慨万分,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3.
“对不起,我只有一份”第一次在党校讲“党的建设”这一课时,我引用了《党建》杂志中的多篇文章的有关章节。没想到一下课,那些听我讲课的乡镇和县直单位的领导同志纷纷向我索要《党建》杂志。我笑着回答说:“实在对不起,我只有一份。你们到宣传部可以统一给党员干部...  相似文献   

4.
得益于我的良师得益于我的良师开始后,我又到各村去征订报刊,支部书记们第一句话就是:“其他报刊我们选择,《党建》杂志我们必订!”我感到很蹊跷,就问:“怎么大家都这么喜欢《党建》?”书记们总是这样解释:“《党建》办得好,内容丰富,理论性强,刊登的文章和经...  相似文献   

5.
文社权 《湘潮》2012,(6):56-56
30年来,《湘潮》勇立潮头,博采众长,突出特色,被广大读者誉为通往知识彼岸的“金桥”。 我原在文物部门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抢”到几本《湘潮》,通读后被里面的人物风采和党史事件所感动,从此便与之结下不解之缘。通过长期研读《湘潮》的每篇文章,加上勤学苦练,我的写作能力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6.
公公的最爱     
过些日子就是我公公的生日了,我打电话给他老人家:“爸爸,快过生日了,您需要点什么,我好给您买。”公公对我说:“媳妇啊,我什么也不缺,你送我的《党员文摘》不错,你就到邮局给我订份《党员文摘》吧!”  相似文献   

7.
张建国 《党的建设》2012,(10):24-24
一大早,小赵就给我打电话:“主任,老书记刚才打电话找你呢……” “是不是问《党的建设》到了没?”我抢过话茬。  相似文献   

8.
为了一本杂志“同志,请问《党建》杂志第2期到了没有?”一位老者站在办公室门口怯怯问我。“您是哪个单位的?”我以为他是基层单位派来领党刊的。“我是已退休的职工党员,特别爱看《党建》杂志,期期都不落,每月10号左右我都要去支部看,最近去了几趟,第2期还没...  相似文献   

9.
应名 《唯实》1995,(11)
从南京到常州又到天目湖,乘火车又乘汽车。闲眺窗外,偶见一个“蓝梦夜总会”的店招。这“梦”字很显眼,我想起了有“梦”字的几本书:《红楼梦》、《青楼梦》、《八十一梦》,还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接着我想到:除了这夜总会,是否还有别的店也以“梦”命名呢?于是,我就一路上不看风景看店名了。在南京,看到“梦巴黎”时装广场。在武进,看到“圆梦发廊”、“天梦舞厅”、“梦圆时装店”。在宜兴,看到“梦上海酒家”、“金梦阁酒楼”、“梦蓝酒家”、“梦思酒家”。在溧阳,看到“梦芳餐厅”、“梦娜发室”。  相似文献   

10.
请您评刊     
《共产党员》第7期一到,我们支部的老同志就围坐在一起,专注地听我给大家阅读。我知道他们最喜欢的栏目是“生活之友”,我就先念《人生有三件事不能忘》。头一件事是“孝老”,我还没念完,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都说:“说的真对,我们都七老八十了,还能活几年,总盼着儿女们常回家看看。”一位老同志还记着《共产党员》第6期刊登的一篇文章《无因啃老》,  相似文献   

11.
读者来信     
《军队党的生活》2014,(4):94-94
96123部队郜利飞来信:初次接触《军队党的生活》期刊,还是我刚毕业 到连队当排长的时候。驻地的偏僻、工作的枯燥一度让我心灰意冷,甚至有了退伍的想法。指导员看出了我的思想变化,他给了我几本((军队党的生活》,让我读读里边“党员风采”栏目中的文章。于是我认识了在“生命禁区”书写军旅人生的潘晓宇、从弹药试验专家到“拆弹王”的陈林等先进典型,他们甘愿奉献的精神使我觉得愧对“党员”的称呼,也激起了我扎根山沟、建功立业的斗志。  相似文献   

12.
我第一次看到《共产党员》大约是在10岁的时候。那是到邻居家玩时,见到他家有一本《共产党员》杂志,那个时候课外书很少,于是就好奇地翻看起来,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里面刊载的红军长征的故事。回到家后,我问爸爸:“咱家怎么没有《共产党员》杂志呢?”爸爸说:“邻居家的叔叔阿姨都是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3.
孙铁 《党建》1995,(11)
在写《修养》中练“修养”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社孙铁从搞新闻报道到担任党刊编辑,在近30年“爬格子”的生涯中,最使我难忘的,是参加编写《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那段经历。那是1990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中央党的建设工作小组决定编著一本...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打工青年,工余勤奋笔耕,迄今已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认识《当代党员》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周我到厂里办事,看见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崭新的《当代党员》,精致的封面设计一下子吸引了我,出于好奇,我向办公室领导借阅了这本杂志。回家细细一读,我觉得“当代论坛”、“特别策划”、“助您成功”、“巴山夜雨”这几个栏目很亲切,很耐读。但令人遗憾的是,刊物没有一个专门为打工者倾诉心声的栏目。打工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背井离乡在都市谋生,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需要人文关怀。所以,作为一个打工者,我建议《当代党员》能否为打工者开辟一个倾诉心声的栏目,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振兴重庆。  相似文献   

15.
五十多年前初读胡绳,我还是个中学生。读到的是先在《中学生》杂志上连载的历史文章,后来收入《开明青年丛书》,书名叫《二千年间》。我至今还记得,可见印象之深。胡绳那时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报纸的编委和作者,不便用本名在《中学生》上发表文章,用的笔名是“蒲韧”,《二千年间》也仍旧。所以严格说,那时我只是初读“蒲韧”,而不知“胡绳”。  相似文献   

16.
据说《论语》有二十多处谈到“直”字,这不由得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和关注。我首先去查了《辞海》。作为价值观念的“直”字,主要有两层含叉,一是公正、正直;二是坦率、直爽。尔后我就认真地阅读《论语》。确实,在《论语》中关于“直”的论述很多,“直”是孔子思想体系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哲学伦理范畴。所以。我用“直道”一词采谈谈我对《论语》中“直”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安忆 《前线》1999,(11)
从青年时代起,我就爱读大部头小说,当时有名的《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红旗谱》,还有苏联小说《青年近卫军》、《我的儿子》、《古丽雅的道路》等都是案头心爱之物,而“复读”就是从那时起积累形成的一种读书习惯。我并非有意要创造一种什么“读书法”,只是从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急性子开始的无意的做法,到后来发展成有意的阅读方法。要上学,要工作,又爱读小说,在时间卜未得有些矛盾。翻开厚厚的一本小说,认真地看下去,怕不得半个月二十天才能看完,可真想知道故事的结局、主人公的命运。于是看了开头就去翻结尾,中…  相似文献   

18.
相伴相随有《党建》1988年我在一家医院当文书,正在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一次支部书记找我谈话时递给我一本刊物,说:“看看吧,对你有用。”我接过一看,“党建”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赫然入目,翻开内文,篇篇文章都觉得有用。从此,每个月我都到支部书记那儿要《党...  相似文献   

19.
桂青山教授《文化的“挽救”与“振兴”》载《前线》杂志2000年第3期一文,涉及到文化中的传统与现代问题,对当前文化界有关传统文化方面工作提出一些异议。桂文认为“大搞什么《全汉文》、《全唐诗》、《全宋文》、《全元文》”之类的工作,“其本质则是文化的反动”。我是《全元文》编纂工作的参加者,思之再三,还是想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并与桂青山教授商榷。一、《全元文》是一个古籍整理项目桂文认为,就《全元文》“本身的性质、作用而言,已令人涕笑皆非”。文中首先提出“全元文”本身就设项不当。文章说:“那些元人随手写…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0,(15):112-113
【来访记录】我是《党课》的老读者,从你们出版的试刊号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我是期期必读。说到“三T公司”,我可是个老“客户”了。今日登门拜访,肯定是有所求的。我现在患有比较严重的冠心病,身上老得带着速效救心丸。现在咱老百姓的生活多好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