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调查是田家英生前所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从建国初期的合作化运动开始到他离开人世,从未间断。他是我们党内熟悉农村情况,熟悉党的农业政策,熟悉合作化历史为数不多的干部之一。五、六十年代,有些省市的负责人曾向毛泽东要求,把田家英下放到他们那里去工作。毛泽东不同意,他说:我是主张干部下放的,但田家英不能放,需要有人给我反  相似文献   

2.
<正>尹韵公在《党的文献》2015年第2期撰文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很多亲友写信给毛泽东,请求给予帮助。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既坚持原则性、革命性,又富有人情味、亲和力,用不同方式处理了各种亲情关系。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从《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中找到证据。根据记载,第一个向毛泽东提出过分要求的,正是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毛泽东致电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长沙市军管会副主任的王首道,说:"杨开智等不  相似文献   

3.
与光明同步     
上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 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 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最新一届毕业学员李福生在党校学习期间,写了这篇短文,发表在今年十月十二日出版的中央党校内部刊物上。这篇短文言简意赅,提出了当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应如何要求自己。本刊特转载于此,推荐给读者特别是新步上各级领导岗位的干部一读。我们欢迎读者写稿写信就新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如何搞好工作,如何提高素质,如何坚持党性原则等提出建议,发表看法;也欢迎新干部写稿写信谈自己的体会、要求和疑难、苦恼,共同参加讨论。相信这将对端正党风,促进改革,提高干部素质,增长才干,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5.
正(1951年4月16日)交母亲大人膝下:……杨仲赤甥来信已收到,证明思想进步,望努力。请转告杨三姐要宽心服从土改,土改后过劳动生活实应分也。对裴先生、陈凤梧弟、柳叔堪表叔(恨未能一见,后会有期)及其他亲友亦均恳代致意问候。他们来沪公家只能按例招待,儿为一工作人员,更不可能破格办事,这方面均要求知我谅我,不以为罪。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严于律已、不徇私情的人民公仆。本文披露了毛泽东与韶山亲友间的一部分书信,从中可以看到毛泽东是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的。  相似文献   

7.
"公交以公交论,私交以私交论"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为人处世之道。他那种严以自律,不徇私情的做法,令人由衷地景仰和钦佩!建国之初,毛泽东和周恩来商量,成立了国家文史研究馆,照顾安排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名宿,使他们不仅有个领工资的地方,还可以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杨开慧的朋友、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时任长沙中学教员的李淑一托人找毛泽东,想去国家文史馆当研究员。毛泽东为此给秘书田家英写信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当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因肝病住医院已经一年多了,至今没有痊愈。在此期间,视听衰退得利害。亲戚朋友听说我病了,有的写信来慰问,有的来医院探望,也有给我送花的,送食物的,送补品的,还有送他们自己的新著的,关怀之深之切,叫我感激不尽。信我是没法读了,因为左眼已经失明,右眼也只能辨认朦胧的形象,总是儿子至善给我念了,由他代复。书当然没法看,只好让  相似文献   

9.
陈华 《瞭望》1991,(44)
鲜花丛中,您安详地躺着。我来了,许书记,我又探望您来了。 在您的遗体前,我忍不住哭了,排在我后头的人以为我是您的亲友,主动停下来,让我有遐给您三鞠躬。其实,我认识您时间并不长。最初还只是在报刊  相似文献   

10.
刘某现年38岁,近来由机关科员,提升为某街道的"三整顿"办公室负责人,经管该街道的交通、市容、建筑物的整顿工作.刘某被提干的信息不径而走,传向亲友.1986年11月间,辽宁家乡的姐、哥先后给刘来信,托刘安插二个外甥女和一个侄女来沪就业.刘某感到事情不太好办. 第二天,刘某在自己的小办公室里盘算,突然失声叫道:"有了".原来他想到了昨日来此请求减免罚款的个体户施某,"既然我管得着他,他能奈我如何?"刘越想越觉得这是个千截难逢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11.
正(1949年8月)静涵吾儿:……一九二八年我到上海你正在狱中,我以为你如果不是共产党也是一个革命的群众,今接你的信没有一字谈及,希望你把二十年来的生活、工作、学问写信告我。你们夫妇谅有职业,可不来北平。你是否回家来信未提及,你如有职业不可轻脱离,回家后需要仍能到现在的岗位工作。我已七十四岁,每天还要做八小时以上的工作,生活费公家尽  相似文献   

12.
日前,读臧克家同志的《毛泽东同志的新诗观》一文,颇有点感触——当年毛泽东同志曾就新诗说过这样的话:"我不看新诗,除非给我一百块大洋".此言不乏幽默,却也足见毛泽东同志对新诗的不够喜欢.但是否可得出贬抑新诗的结论呢?臧老的回答是否定的.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给臧老和《诗刊》编委同志的信上曾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他还说过:"新诗的成绩不能低估".显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3)
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同学好友以及家乡亲戚纷纷来信,有的请求毛泽东给予工作便利与帮助,有的描述所见地方情况。对此,毛泽东一方面坚持原则,不开后门、不搞特权,另一方面在许可范围内给予故友相亲以帮助,同时细心倾听他们对地方事务的看法和意见。毛泽东的做法,是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以贯之的办事作风,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同时也契合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严以用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一个下雨天,生产队里开会。一个缠过足的老太太一颠一颠地走到我面前,悄悄地问我:“你会不会写字?”这问题问得奇怪,下乡的知识青年,怎么可能不会写字。不过看老太太问得认真,不像是开玩笑,我也认真地点了点头。“那么,你会不会写信?”我又点点头。老太太的眼睛一亮,有点迟疑地问道:“你,能不能帮我写一封信?”她说着,从大襟上衣的胸口里拿出两封捏得皱巴巴的信,“我儿子写了两封信来,我想给他回个信。你帮帮我,好吗?”这样的要求,在我是力所能及,我便答应了她。老太太的儿子在外地干活,写了两封信给她。两封信相隔有半年,写得很简短,内容只是  相似文献   

15.
松山 《瞭望》1990,(50)
今年12月1日,是人民出版社成立40周年纪念日。40年功与过,是与非,我不知如何评价才觉得恰如其分。日前,当我访问了现任人民出版社第九任社长兼总编辑薛德震之后,忽然从孔子的话中得到了启示,子曰:“四十而不惑。”于是我想到,对于人民出版社来说,不是40而不惑;它的40年,是不惑的40年。以此来评说,也许再贴切不过了。 40年来,她在坚持把出版马列和毛泽东的原著放在工作的首位上不惑;她不仅出毛泽东的著作,也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文集,在力求体现毛泽东思想是集体的  相似文献   

16.
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中科院院士、哈工大教授、我国的激光专家马祖光,按他的造诣和学术水平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是理所当然、名正言顺的。但1997年,学校推荐时,他不让上报。1999年第二次推荐,他给中科院写信说"不够条件",要求退同材料。2001年,第三次推荐,是在校党委书记做了工作、听从"党的安排",才签字同意上报的。马祖光将自己的实验成果, 指导学生写成论文,不让署上自己的名字,最后拗不过,只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他说不能与学生争成果,留一手,在学术上不能做"奸商"。他家一套沙发用了20年。学  相似文献   

17.
正毛、萧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有点特别。1938年3月22日,毛泽东听说萧军到了延安,想见又担心造次,就派秘书和培元先行到招待所探望,并向萧军询问:愿不愿去见毛泽东?萧军回答:我打算去五台山打小鬼子,只是路过,住不了几天,毛主席公务很忙,我就不去打扰他了。这个回答似也在理,但透出的傲气容易给试探者带来心理波折。毛泽东毕竟是大政治家,你不来我就去。他专程到延安招待所拜访,还邀上丁玲、聂绀弩等萧军旧识相陪,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对于绝大多数领导者来说,要求他们不贪污,可以做到;要求他们不利用手中的权力,在财、物上搞显性浪费,基本也能做到;而要求他们在工作中力戒诸如决策性浪费、政策性浪费、资源性浪费等各种隐性浪费,往往就不一定能做到,由于普遍缺乏这种意识与觉悟,以致在工作上无意中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一、要努力减少决策性浪费 只要我们留心一下报刊上的披露和周围的事实,就不难  相似文献   

19.
明耀兄: 一个多月来旅行频仍,一言以蔽之,曰:我是“游牧民族”,以火车为“家”,以旅馆为“家”,以亲友之家为“家”。反正已习惯了,到处“流浪”,浪迹四海,一切都非常自然,全未想到自己已年逾古稀,正在向80狂奔。我总觉得近年来我们的国民素质在下降,思念及此,忧心如焚。且不谈贪污盗窃、凶杀强  相似文献   

20.
要我介绍一本书,真是不知从何说起。 那些越写越长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以男女“做爱”取胜的小说,我自己就没耐心读下去,怎么能挑一种推荐给读者? 我自己就不相信看相算命,怎么能推荐《麻衣相法》这类的书呢。 我自己就不打算“下海”,当然我也不想推荐什么《厚黑学》。 《红楼梦》已经成为一门学问,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