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良  徐田昊  叶银丹 《新视野》2021,(3):25-30,44
全球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互联网科技巨头垄断行为。为此,美、欧、日、中等全球主要经济体掀起了平台经济反垄断浪潮。平台经济反垄断的三大重点任务:一是防范平台类科技企业数据资源收集与滥用带来的数据垄断问题;二是打破科技公司形成的垄断性生态圈,创造出来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规范平台公司业务范围,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对此,推动中国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路径包括:规范平台公司业务范围,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保护消费者权益出发,以技术中立的态度完善反垄断监管;通过征收数字税等方式,使得数据创造的部分价值能够回馈社会;处理好创新与反垄断之间的关系,促进科技企业回归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强反垄断国际合作,推出权利与义务更加平衡的数字规则标准。  相似文献   

2.
当前,一方面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逐步强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行为多元化、消费者权益维护的课题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加强消费者权益维护、发展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做好以下几点:修订法律法规;规范行业经营行为;提高消费者权益维护意识;加强社会对不诚信的监督和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3.
冯小兰 《世纪桥》2008,(6):40-41
当前,一方面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逐步强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行为多元化、消费者权益维护的课题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加强消费者权益维护、发展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做好以下几点:修订法律法规:规范行业经营行为;提高消费者权益维护意识;加强社会对不诚信的监督和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4.
回族的宗教信仰和习俗构成回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经济理论影响着其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回族消费者行为模式特点、消费者群体心理与内部规范,加强回族信仰习俗研究,可以不断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曦  万卫红 《求实》2003,1(8):30-31
消费者不正当竞争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以个人的一己私利为核心 ,为争得于己有利的交换或消费条件而做出的种种损人利己甚至损人害己的行为的总结。其表现有消费者行贿、消费欺诈、恶意退货等。消费者行为的道德规范是用以指导人们消费行为 ,调整人们消费关系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总和。在实行改革开放的今天 ,对消费者行为实施道德规范有利于消费者行为与企业行为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我国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生产者主权经济转变为消费者主权经济,消费者行为由被动适应型转变为主动选择型,因而出现了家计核算新趋势,家政管理新特点,理性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开征物业税的政策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物业税是市场经济国家调节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经济杠杆。开征这一新税种,涉及各级政府、银行、发展商、消费者、投资者等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文章对开征物业税引起的政策效应作了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镶嵌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一系列制度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标准结构。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在借鉴西方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一些特殊规律,以期探究中国消费多年来启而不动的深层次原因,对我国扩内需促销费提供政策性启示。  相似文献   

9.
焦勇  韦倩 《理论学刊》2023,(1):127-134
平台经济反垄断是推动平台监管由无到有、由乱到治、由治到兴的根本一招,是新时代推动我国平台经济健康规范平稳发展的关键。平台经济反垄断存在诸多理论困境,集中体现为平台经营面临网络外部性、平台成本出现独特结构、平台企业更加容易攫取消费者剩余、数据要素支撑平台经济发展、垄断协议出现全新形式,从而对平台经济新现象、新特征、新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平台经济反垄断实践偏差,主要表现为规制思维缺乏创新、执法手段较为单一、裁量空间过于宽泛、执法队伍储备不足、治理效果偏离预期等问题。展望未来,平台经济反垄断的创新路径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以数字经济理论创新赋能平台经济反垄断治理,二是以救济措施创新丰富反垄断执法手段,三是以案例档案制度规范裁量尺度,四是以监管需要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五是以舆情智能监控优化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具有内容抽象、结构复杂、模型众多等特点,成为初学者学习该课程的难点。理性人的假设条件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因此分析微观经济学的结构框架,应从理性人的假设出发,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如消费者行为、厂商行为、市场行为等都是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设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团购行为纳入非线性定价的经济学范畴,通过综述前沿文献对消费群组(GPO)的理论研究,运用委托一代理模型及动态博弈中声誉效应,从经济动机上解释了第三方GPO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指出建立和规范GPO信息分类共享平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方法,可以通过交易多方的理性选择达到共赢,从而保护消费者利益,实现规制意图。  相似文献   

12.
作为消费者行为的基础性环节,预期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产生于一定的经济环境,受社会经济政策的影响,又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直接产生作用。消费者预期是可以调节的。因此,我们在出台改革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消费者预期产生的影响,以最大限度地引导消费者预期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3.
《北京支部生活》2010,(6):65-65
<正>中纪委、监察部在《关于坚决制止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行为的通知》中要求,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购买生活用品等物品时,以"办公用品"的名目开具虚假发票用公款报销。发票是在经济活动中证明发生购销行为的真实有效的凭据之一。它是消费者的购物凭证,是纳税人经济活动的重要商事凭证,也是财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通信设备、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社交网络的日益成熟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分享内容已不再局限于虚拟资源,而是扩展到房子、车子、票子等消费实体。消费者之间的分享、交换、借贷、租赁等分享经济行为正在爆炸式增长,让那些之前已存在却未发挥作用的资产充分展现其价值。本文详细阐述了分享经济内涵及其价值,深入分析了分享经济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政府引导分享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企业行为依据经营活动是否合乎道德标尺可区分为败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两种类型。败德行为是属于行为主体在经过经济层面、心理层面及战略层面等三维成本和收益核算之后所作出的理性选择,只不过败德行为对社会及消费者、竞争对手等产生着外部经济效应。败德行为的萌生和实施,依赖着信息不对称性、素质不全面性和市场不完善性三维约束,也正因为有着多维约束,败德行为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依然存在但又不可能全面走向现实化。在外在导控和内在修养方面不断加以强化的约束下,败德行为将最终走向弱化甚至退隐,企业行为伦理化趋势必将明晰地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16.
盗版行为侵蚀了版权制度,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作者的知识产权,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近年来,盗版行为之所以猖獗,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国传统文化心态影响下人们的版权意识不强;巨大的经济利益是盗版行为的主要动力;不健全的行政体制为盗版提供了温床;不完善的法律制度使盗版有机可乘等。因此,依法反盗版行为,必须增强反盗版意识,加强对盗版行为的惩罚力度,完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完善版权法律制度,不断增强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自我优待是在平台兼具规模化和双重身份的前提下,因为实施自利行为而破坏相邻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自我优待的行为核心体现为自利,至平台经济时代才首次被认定违法,这是平台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代表性的问题。从行为方式和行为产生的竞争效果而言,自我优待属于典型的垄断行为,但逐一对比多个类别的滥用行为以后,发现反垄断法存在明显的适用不足。欧盟与美国等主要辖区通过一系列的报告和立法尝试对互联网平台形成新的威慑。一方面,这些立法举措证明了现有反垄断法规制方案的不足;另一方面,这些报告和立法是否能解决当前自我优待的规制困境仍存在争议。现阶段应当在充分运用反垄断法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监管的手段对自我优待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一、不良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危害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市场经济秩序不好,不仅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给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利益造成巨大损害,而且使投资环境恶化、市场信用功能丧失,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危害有:1.直接危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近年来,消费者反映最强烈的是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制假贩假行为,其中尤以制造贩卖有害食物、药品公愤最大,因为,它对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利益造成了巨大损害,使消费者对消费安全心有余悸。2.使国家、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首先,偷税、骗税、骗…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自驾车旅游消费者行为为切入点,对旅游消费者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三个阶段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借助因子分析法,与旅游消费者行为关系密切的人口特征构建数据模型,通过频数分析和均值分析所产生数值,权衡不同因子对于不同人口特征下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后结合数据分析,从政府、组织单位以及目的地经营单位角度出发,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个性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也屡见不鲜。中国消费者协会召开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指出部分互联网平台利用算法技术进行大数据"杀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必须加强算法应用的有效规制。套路多,用户防不胜防有用户分享自己被"割韭菜"的经历:"我和妻子同时打车,同时发起,同样的起止点,我的定价每次都会贵一些,因为我每天都要打这个路线的车,我妻子只是偶尔会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