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书馆一日     
我的第一个大学生涯,甚少在图书馆看书,最多的时间待在宿舍。之后,看书大多都在家里或者单位。从来没有像在西北大学这样的阅读压力,  相似文献   

2.
小店规矩     
许永礼 《政府法制》2009,(7X):54-54
<正>小店生意日日兴隆。我每次去理发,总见小店里坐满了人,有正在理发的,有在一旁等候的。到这家理发店来的十有八九是老顾客。老板娘的手艺自然不必说,对待每一个人都是认真的,从不因为人多有丝毫马虎,乱了剪发的程序。  相似文献   

3.
我最敬佩田晓静。田晓静的父母都是教师,她家里有排高大的书柜, 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上小学时,田晓静就会给我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每天放学,我们都围在她身边,听她绘声绘色地讲武松打虎、火烧连营。她讲着讲着,接不下去了,就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小人书,认认真真地看一会。我们大气都不敢出,田晓静看完了,想一想,就又接着给我们往下讲故事。我特别羡慕田晓静的书包,她的书包就像是图书馆,总是有看不完的小人书。  相似文献   

4.
青铜像之谜     
小王和小李是同事。一天,两人扭打着到了公安局。小王对警官说:"昨天晚上,家里的灯都熄了,我突然听到扭打声,于是,跳下床出去看个究竟,正撞上一个人从我女儿的房间里跑出来,窜下楼梯去了。我跟在后面猛追,当那人跑到街口时,我借着路灯看清他是小李。他跑了大约50米远,扔掉了一个什么东西。那  相似文献   

5.
温情     
朱宗保 《江淮法治》2014,(16):20-20
正从检已近三年了,从公诉到法警,让我对检察工作有了感性的认识。从铁面办案的印象,到人性执法,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在公诉科工作时碰到的一个犯罪嫌疑人。那天当承办检察官把便条给他看:"爸爸,你不要为我担心,我已经准备去大学报到了,你要好好配合检察院工作,争取早日出来",他再次流下了男儿泪。涉嫌盗窃的他年近半百,是个老实的农民。家里很苦,和妻子出来打工。儿子挺  相似文献   

6.
逸铭 《政府法制》2014,(23):52-52
前阵子,我到美国旅游,住在女儿家里。有一天,几个多年不见的朋友要聚会,地点就在女儿家里。一大早.我就去超市采购一番,准备做一桌子菜,好好招呼客人们,多年不见,老朋友们都格外热情。席问,觥筹交错,颇为尽兴。可送走客人后,我却觉得肚子不舒服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我连着上了好几趟厕所。  相似文献   

7.
《小时代》最近已经被批判得满城风雨.夸张到如果一个人去看了这部电影八成要掉粉的节奏。我还是约了好友,满心欢喜地去看。  相似文献   

8.
初到剑桥大学的骆梅英发现,这里不仅精神养料富足,连带肚子生计也不用发愁,有何秘笈呢?作为芝加哥学派传人的艰难险阻可非常人所能想像,不信看看"断翅之鸽"的"存活法则"吧!竟日泡在校图书馆的斯伟江,"心得"可不少,比如:马克思看来也是在家里没法看书,所以才跑到图书馆的。  相似文献   

9.
端午节前的某个星期天,忙碌了一周的万州区检察院公诉科科长崔昆蔓,正悠闲地躺在沙发上看书。突然,家里的电话铃声响起,崔昆兰快步走过去,举起话筒,“喂,姐吗?我是小妹。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在浙江宁波找了个男朋友,对我非常好,我们准备结婚了!”“真的吗?  相似文献   

10.
董立勃 《法治纵横》2014,(11):39-39
很不幸,生长在一个什么都缺的年代。缺吃缺穿当时并不觉得,因为没有比较。但缺书看,真体会到了。 说起来,现在的人,怕是难以相信,我从10岁起才开始看书,而这一年正好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当时,我生活在戈壁滩上的一个生产连队,全部人口才200多人,可以想象得出来,到哪里能找得到书。  相似文献   

11.
史飞翔 《政府法制》2013,(23):23-23
吴晗,原名吴春晗,著名历史学家.1909年生,浙江义乌人.吴晗从小爱读书.6岁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厨中无菜市上有,饮酒何必杏花村,人人谓我读书好,吾谓耕者比我高."吴晗的父亲吴瑸珏虽身为农民,但颇有学问,能诗善赋,且写得一手好字.吴瑸珏有一书房名叫"梧轩藏书",内有不少线装书.吴晗童年时,即在父亲书房读书. 1916年,吴晗上小学.虽然只有7岁,却非常爱看书,特别是历史书和历史小说.这时他先后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家里的书读完了,他就想办法到处去借.有时为了借一本书,要跑几十里地.遇到人家不肯外借,他就蹲在人家门口看,看完赶紧还.能借走的他就边走边看.经常是回到家,书已看完.然后又立即再去借.书的主人怀疑他是否看过,就考问他书中的有关内容,他对答如流.由于他看书既多又快,人们送他一个雅号——"蛀书虫".  相似文献   

12.
荆楚在线消息2002年9月的一天晚上,记者在湖北省潜江市园林路碰到一位熟人刘某及其妻子,刘称妻子是陪同去“发廊”理发的。见记者不解,他说,这是为了避嫌。独自一人来,别人以为去这样的地方不干不净,自己总感到浑身不自在。与妻子一同来,心安理得。 该市某街成了发廊一条街后,不光是前往理发的人不自在,就是住户,也觉得不光彩,一老者进出总要挂个牌子,上书“我是某某街一住户”,以示避嫌。 记者踏访了荆州市区几家“美容美发店”,但均称“不理发”。 市民呼吁:还“发廊”本来面目,让理发的人少些尴尬。  相似文献   

13.
日前,到一个喜欢收藏的朋友家里去作客,闲谈之余,自然是欣赏藏品了.……  相似文献   

14.
日前,三五个朋友相约到藏友柳先生家里去欣赏他刚从外地觅来的一只漂亮的青花香炉.双休日的上午,大家从藏宝楼转了一圈,也没买到什么,于是,便直奔主题,去看那只据说很不错的民窑精品香炉.……  相似文献   

15.
我到现在还记得,多年前第一次看《红颜》时候的经历。那是一个不怎么冷的冬天夜里,我和好友下班后去逛了平常去的碟店,在店里看到了这张名为  相似文献   

16.
《法制与经济》2003,(6):64-64
一个月前的一天下午5点,我发现家里被盗。一张4万元的存折也被偷走。案发后。我忙于报案和保护现场。加之我家离银行较远,到银行办理挂失手续已经来不及,因此只是打电话向银行声明挂失。银行职员祁某接到以赢利为目的事,立即进行查找,告诉我帐内存款尚在,并要我次日去办理书面挂失手续。  相似文献   

17.
一块白玉     
大学毕业那年,我到临县的公安局工作。临行前,父亲给了我一小块白玉,让我带在身上。我不迷信,不相信玉能够保人平安,也不懂玉,给我玉干什么?但怕拂父意,我还是收下了。我刚到公安局时被安排在刑警队工作。一次,要去执行围剿抓捕一个带有黑社会性质团伙的行动,我第一次参加这样充满危险的行动,心里忐忑。父亲看了看我,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向玉学习。我觉得父亲故弄  相似文献   

18.
最难忘的是新入警时的那次卧底,至今想起仍回味无穷。那是1998年的冬天,毕业后我分配到了离家较远的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绰源森林公安局刑警大队工作。接到通知后,正当我准备启程去上班时,刑警大队崔队长到我家里找到了我,并在当晚交给我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9.
廉者常乐     
我有个朋友,在某大城市里担任局长,职务不低,权力不小。但此人素来廉洁自守,每月除工薪收入外,绝不占公家一分钱的便宜。不久前,因年龄已到,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我去看他,只见室内一台如今已很少见到的普普通通的老式电视外,就剩下几张旧沙发了,房间陈设之简单,与目前有些领导干部家里的豪华气派,简直是两个天地。我的这位朋友身体健壮,说话嗓门洪亮,毫无老态。  相似文献   

20.
故乡的蕨菜     
“趁得山家等蕨春,借厨烹煮自炊薪。倩谁分我杯羹去,寄予朝中食肉人。”读着许斐的《笋蕨羹》,我想起了童年时节一到春天家家户户煮蕨菜的场面来。我的家乡在陇中的一个小县,小时侯,家里生活很困难,很少有吃饱肚子的时候。为了填饱肚子,妈妈总是想方设法弄一些野菜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