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何妍 《党史文苑》2011,(2):44-4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了执政理论体系建设的问题,执政资源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七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政治资源又是执政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是执政党执政中掌握的最直接和最核心的资源,执政党要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就必须拥有丰富的政治资源作为它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臧乃康 《探索》2006,(2):25-28
党的先进性建设,本质上就是执政党对其在领导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可供支撑元素进行开发、整合,提高资源配置合理程度,增强效率的过程。合法性资源流失、利益资源非均衡配置、意识形态资源权威性下降,都严重危害了党的先进性建设。因而,开发和利用执政资源,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明确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政治生态、丰富党的先进建设的合法性资源、构建先进性建设的利益均衡和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了执政理论体系建设的问题,执政资源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七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政治资源又是执政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是执政党执政中掌握的最直接和最核心的资源,执政党要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就必须拥有丰富的政治资源作为它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执政党的执政意识是执政党建设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攸关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政权的兴衰。中国共产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不断发展和更新党的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增强党执政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本文论述了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党执政意识内涵、创新机制与理论路径的分析,进一步推进党的执政意识的创新与发展,提高党治国理政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借鉴国外执政党经验教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概念。我国改革和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面临着公平与发展问题,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何芹 《学习论坛》2005,21(9):51-52
认清执政党的功能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增强执政意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实现执政使命的立足点。从执政党的普遍功能和我们党的党情出发,党主要有十个方面的功能:执掌国家政权;代表人民利益;领导发展;社会整合;政策制定;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意识形态凝聚;保障稳定;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7.
侯晋雄 《探索》2012,(2):43-47
观念整合是执政党发挥整合功能的重要方面,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高我们党观念整合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积聚力量。有必要分析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现实,研究成因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执政党观念整合的有效方式,以从思想上、观念上减轻和缩短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进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导性力量。在中国社会迅速发展和深刻转型的今天,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诸多问题,给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带来不小的阻力。这就要求党必须在社会利益整合、社会共识凝聚、社会治理方式改进等方面着力加以解决,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的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导性力量。在中国社会迅速发展和深刻转型的今天,我们党必须在社会利益整合、社会共识凝聚、社会治理方式改进等方面着力,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执政党要获得并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就必须以强大的政治资源作为它的支撑。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执政能力,并长期执政下去,就必须切实重视开发和利用党的政治资源,加强党的政治资源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执政资源是政党执政的资本,它随着执政条件,执政环境以及执政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体制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使执政党的政治权力发生了深刻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党的部分执政资源出现弱化和缺失。面对严峻现实,执政党应随着执政条件、环境和任务的不断变化,着力整合与扩充党的合法性资源与运行性资源,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实现执政党有效执政。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的党风建设与社会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穗宁 《探索》2002,(4):40-42
今天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执政党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的社会整合能力关系着合法性的基础和资源问题。执政党风特点和内容决定了它在社会整合中的极端重要性,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就能极大地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执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因而,我们必须按照党的执政规律,全面提升党的作风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执政文化是执政党执政的灵魂,执政文化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转型期,党要以确立执政文化价值理念、提升执政理论文化精髓、加强执政制度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执政文化资源、提高执政文化主体素质和扩大执政文化群众基础六个方面为根本路径加强执政文化建设,与时俱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整合了行动者的分析向度和自组织的分析向度这两种分析向度,将转型期执政党的能力建设化约为其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网络这三个层面的努力。执政能力建设中的科学整合,其要义在于:不仅要将理念、方式和网络融于一炉,而且要考虑执政党与国家、社会的双向需求。建立起执政党和民众间的紧密联系、注重执政党与其他主体间的制度性关系和扩大党组织覆盖面这三个方面对提升党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是党执政能力提升进程中的价值理念,它有助于党扎根社会、推进民众参与制度化和有效回应社会;执政方式的科学化要求在保证党在公共权力领域、社会领域等领域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同时,要尊重这些领域的运作逻辑和具体规则,使党政关系、党与社会的关系规范化、法治化;建立和健全组织网络并推进其有效运转也是执政能力提升应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议题。由于执政环境变动不居,执政党的能力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三重要素在相互融合中逐渐积累、渐进推进。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应该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利益是社会关系的实质与核心。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当前中国社会进入了社会矛盾多发阶段,这些矛盾的本质是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作为执政党,只有强化并充分发挥利益整合功能,这样才能够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才能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坚持执政为民,这是党的基本执政理念。文章第一部分论证了执政为民是执政党建设的关键;第二部分指出应从思想基础、物质基础、社会基础三方面建设执政为民的执政党。  相似文献   

17.
执政成本是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为了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更好地推行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而消耗的各种执政资源的总和。降低执政成本,有利于建设一个节约型执政党,有利于提高执政绩效,巩固执政地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执政成本问题是我党目前必须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重视执政党运用国家政权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先要处理好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党的建设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作为执政党,党的建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党自身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二是党执掌国家政权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种变化,使党面临着诸多有利因素,也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与考验。一、新时期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挑战1、经济多元化下的社会利益分化与新兴阶层的出现。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显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持  相似文献   

20.
一、执政党要善于利用执政资源。执政资源是一个执政党为提高执政效能而可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执政资源是每个政党都具有的,执政党只要有效地加以利用,就能获得巨大的政治效益。中国共产党是通过领导人民推翻旧的制度而夺取政权的,因而从执政起就有丰富的执政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又通过令人信服的政绩追加了许多执政资源。我们党50多年的执政经验表明,当我们党充分利用执政资源的时候,就会极大提高执政的有效性;反之,则会降低执政的效能。在不同的制度下,执政党有各自不同的执政资源。根据历史经验,下述执政资源对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和实现政治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