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然环境差,农牧业基础落后;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差;“等、靠、要”思想严重;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部分农牧民返贫;缺地少畜无劳力,经济效益低等是巴州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创新扶贫指导思想,以开发式扶贫为主要手段;主攻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扶贫龙头企业的发展;实施智力扶贫,积极开展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入NGO参与政府扶贫项目是巴州农民脱贫致富的基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贫困文化在民族地区的突出表现是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心理消极、主体性认知能力不强以及知识存量低和结构不合理。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中的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力和惯性,对贫困主体自身、反贫困制度和政策的实施以及民族地区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所谓精神贫困,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社会群体或个人由于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匮乏或落后,导致在物质生活资料获取和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得不到满足的生存状态。精神贫困,人的活力就发挥不出来,就会严重影响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精神贫困的人越多,对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就越大。因此,精神贫困也是一种社会贫困现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这样的现象显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甘孜州是我国第一个成立的专区级民族自治州,是全国第二大藏区。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原因,甘孜州藏传佛教影响很深,信仰者众多,美国等西方国家把甘孜州作为利用宗教进行民族分裂、破坏活动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宣传思想工作为甘孜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占总人口85%的农牧区宣传思想工作还十分薄弱。宣传文化阵地严重萎缩。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加之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使得宣传文化工作投入捉襟见肘,传统阵地和手段逐渐丢失,宣传阵地不断萎…  相似文献   

5.
宁夏南部山区农民要彻底摆脱贫困,必须做到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并重,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同步,能动地变革特定社区落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传播、注入有活力的现代文化因子,使该区域的社会群体意识发生深刻变化,从而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疆策勒县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文化水平落后、科技含量不高;财力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严峻。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有:解放思想,扭转农牧民陈旧观念;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完善政府引导机制,提高服务农牧民质量。  相似文献   

7.
地处祁连山腹地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后发展地区。以前,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单一的生产方式,使这里的农牧民生活较为贫困,许多地区群众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全州共有贫困村111个,占全州行政村的52.9%。如今,经过多年的开发式扶贫,众多贫困人口逐步摆脱了贫困,过上了较为富裕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一、我区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城乡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根本破除.尤其是农村牧区科技、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远远落后于城市,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质量上的差距仍较明显,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文化开发"和"文化扶贫"是扶贫工作中两种常见的文化态度。前者认为文化是建筑、服饰、手工艺品、歌舞、仪式、习俗等可开发的资源,贫困的原因是文化主体缺乏开发文化、发展旅游业的市场意识和能力。后者认为文化是知识水平、科技水平、公共文化设施、生活观念、生活方式,贫困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科学知识缺乏、文化设施匮乏、传统落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束缚。两者对贫困的诊断相同,都认为贫困的  相似文献   

10.
科左中旗是个好地方.这里是哲盟的粮仓,亦被誉为“黄牛之乡”。科左中旗又是个“穷”地方,被列入自治区贫困旗县、1986年以来,这个旗以科技为先导.加快科技扶贫步伐,提高农牧民的科技素质;培养科技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大力推广各项适用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显著成效。十年间.全旗贫困地区有2420O户、ill000人越过农区人均纯收入ZOO元、牧区300元的温饱线;有11280户、54860人脱贫,达到了人均纯收入农区30O元、牧区500元的标准,并有四个苏木整体脱贫。观念落后,科技知识贫乏,这是科左中挤农牧民不能摆脱贫困的三要原因。出路…  相似文献   

11.
王兆萍 《理论研究》2004,(12):30-32
贫困文化具有以下性质它在我国是一种传统文化,但不是反文化,具有社会性、相对性。因此贫困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本身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必须把它放置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客观地评价。一方面要看到贫困文化使穷人陷入“自我设限”的藩篱,扼杀了他们行动的欲望和潜能;同时也应看到其积极的方面,贫困文化作为贫困人口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是穷人谋生的手段和工具,是平衡理想和现实的调节器。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贫困问题又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于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二是能力贫困甚于物质贫困。针对民族地区能力贫困的现状,应从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创新入手,解决民族地区生存和发展能力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党的生活(青海)》2013,(4):F0002-F0002,I0001
去年以来,同德县紧紧抓住省州委、省州政府高度关注同德地区农牧民贫困问题的重大历史机遇,启动了总投资42亿元的《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全面打响了三年扶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所面临的贫困问题更多的是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但在反贫困工作中,农村老年贫困人口问题并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老龄社会的到来,将进一步加大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贫困问题的严重性。文章分析了导致农村老年贫困的原因,并从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农村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袁书华 《理论学刊》2023,(2):142-149
农村老年相对贫困治理是重大民生问题,在脱贫攻坚行动的助推下已取得历史性成效,但仍需持续关注。农村老年相对贫困具有增收渠道有限、更容易陷入多维贫困、留守独居方式加深贫困程度、社区贫困加剧贫困脆弱性等特征。基于农村老年人对社区的依赖性,可以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主观空间三个维度构建农村老年贫困治理的空间再造理论。实践中,互助幸福院融合了居住空间和生计空间紧密联结、守望相助的传统得以保留、主观福利得到提升等实践优势。后扶贫时代,结合空间再造理论和互助幸福院的实践探索,改善物理空间,打好农村老年相对贫困治理底色;优化社会空间,提升农村老年相对贫困治理成色;提升主观空间,增强农村老年相对贫困治理亮色,对于我国贫困治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贫困农村自然条件差、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符合低保标准的贫困人口多,但各级政府用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资金有限。要使“低保金”在帮助贫困农民摆脱贫困方面切实发挥作用.需要探索贫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多种实施形式。  相似文献   

17.
党“十五大理论与实践”征文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当前在绝大多数农村,农民群众已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正向小康生活迈进。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贫困的同时,也出现了“精神贫困”,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深入理解,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认识不全面,看不到脱贫的希望;二是农民群众围于以单家独户为单位的小生产模式之中,科技素质低下,生产效率不高;三是贫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生活贫乏。农民群众这种精神上的“…  相似文献   

18.
贫困问题不仅包括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匾乏而导致的经济发展的迟缓和物质生活的穷困,还包括由于社会人文面貌(如文化教育、思想意识、道德水准、价值观念等)的落后而导致的精神上的贫穷。这种精神贫穷尽管形式多样、程度不一,但其基本的特征就是低品位的价值观念、强烈的宿命感和无所作为的人生哲学。它像一张无形的网,罩住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手脚,使之安贫认命,麻木不仁;消极沉沦,懒散怠情;价值速失.不思进取。也就是说,精神上的贫穷必然导致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对自身发展所面临的种种机遇和条件产生扭曲性的认…  相似文献   

19.
甘孜,因拥有贡嘎山、海螺沟等世界顶级风景区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受到世界关注。甘孜,是四川乃至中国西部旅游发展的后劲所在,发展潜力巨大,却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持,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改变甘孜州旅游人力资源现状与一流旅游资源不相匹配的窘境,四川省委组织部、省旅游局、甘孜州政府联合启动了"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消除制约甘孜旅游业提档升级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杨丽萍  赵晓霞 《世纪桥》2011,(3):148-149
甘孜州是集“老、少、高、穷、山”为一体的全国典型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反贫困任务面临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扶贫难度大等多种问题。该州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优惠的政策制度三大优势,适宜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以优惠倾斜的政策优势推进扶贫工作,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