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纳粹集中营,一批具有特殊技能的犹太人,被逼制造假钞. "高手"决定着核心技术.他一心渴望生存而忍辱负重.但他并不自私,他利用纳粹对其精湛技术的依赖,竭尽全力保护同伴,千方百计地想让大家都能够"活着出去".  相似文献   

2.
自二战结束60多年来,数百名德国纳粹战犯至今依旧逍遥法外,过着宁静悠闲的生活,他们以为自己不会再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历史学家埃弗拉伊姆·苏罗夫却始终锲而不舍,他发誓:要在剩下不多的日子里,将那些自以为侥幸逃脱法律制裁的德国纳粹战犯送上法庭.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及其帮凶把欧洲历史上周期性的反犹屠犹恶潮推至登峰造极的地步,使近1000万欧洲犹太人遭受空前绝伦的大浩劫。早在1933—1939年纳粹上台到德军开始侵略扩张时期,纳粹分子便制定颁布了  相似文献   

4.
林海 《检察风云》2013,(19):50-51
7月23日,数以千计“通缉纳粹战犯”的海报在德国柏林、汉堡等几大城市张贴。海报以纳粹集中营的黑白照片为背景。上面用德文写着“迟了,但还不算太迟”——这是战后60多年来的惯常一幕。德国对于纳粹的罪行,直至今天仍然在反省和清算。  相似文献   

5.
阿碧 《检察风云》2007,(23):34-36
2007年11月10日,一伙新纳粹团体成员试图游行穿过捷克首都布拉格犹太人聚居区,随后与自称反纳粹的民众发生冲突,警方已逮捕250多人.警方发言人贝尔纳赛克说,自称反纳粹的民众走上布拉格街头,阻止计划进入犹太人聚居区的新纳粹团体游行队伍,双方在布拉格市内多个地点爆发中突.捷克警方在布拉格市内部署了包括防暴警和骑警在内的1000多名警察,并封闭了犹太人聚居区周围的街道.……  相似文献   

6.
法律方法与法治:以对纳粹司法的反思为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粹政权在司法领域的工具和帮凶,是反形式主义的法律方法论和政治目的司法,而非法律实证主义。以具体秩序思维和具体的一般性概念为代表的纳粹法律方法论,突破了形式主义司法准则,并将纳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提升为一种新的法律渊源和裁判规范。这种反形式主义法律方法论,是法治的一个陷阱。去法制化的纳粹司法表明:法律方法论若无视基本权利和普遍价值观,就可能沦落为当权者的作恶工具;法的形式价值和实体价值是唇齿相依的,要实现法治,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7.
《检察风云》2008,(5):32-33
定居加拿大的83岁昔日纳粹监狱看守米哈伊尔·塞弗特16日被引渡到意大利,开始为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的战争罪行服刑.他被意大利一个军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 ……  相似文献   

8.
吴明 《政府法制》2014,(26):81-81
二战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法西斯在对犹太人进行残酷折磨和疯狂屠杀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犹太人在那种极其艰难的时刻,在随时就要失去生命的时光,他们随身携带的竟是几本书.除了《圣经》,还有一些科学、自然、地理、文学方面的书。  相似文献   

9.
史春树 《政府法制》2013,(36):26-27
尽管她们的谦逊与功绩不成比例,但这对英国特工姐妹在纳粹占领区的非凡经历,足以令两人成为二战谍报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0.
1946年,一对父子逃出德国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他们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回答说:"35美分."父亲说:"对,整个休斯敦都知道,但作为犹太人的儿子应说3.5美元,你试着把一磅铜做成门把看看."  相似文献   

11.
将“犹太人”、“纳粹”、“集中营”这几个名词放在一起,你应该会立刻想到发生在1941年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在公众的意识中,那一场大屠杀业已成为一个民族的灾难、文明的损伤.如果有人说,“大屠杀是现代文明的必然产物,即使是在现在,再次发生大屠杀的可能性也没有消失”,你会相信吗?还是会觉得荒谬?  相似文献   

12.
五十年前的哈富论战不仅活跃了当时的学术环境,也为法哲学领域留下了许多值得反复推敲的理论难题,而其中关于纳粹统治下的司法疑难问题的讨论,多年来常常引起许多涉及范围甚广的争议。本文就是试图立足于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出发,考察哈富论战中相关的理论问题,对以告密者案件为代表的纳粹法制迷案进行更加细致的梳理,进而对哈特、富勒与拉德布鲁赫的学说背景加以重述,澄清有关的历史观念问题,并据此对相关理论问题的属性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五十年前的哈富论战不仅活跃了当时的学术环境,也为法哲学领域留下了许多值得反复推敲的理论难题,而其中关于纳粹统治下的司法疑难问题的讨论,多年来常常引起许多涉及范围甚广的争议。本文就是试图立足于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出发,考察哈富论战中相关的理论问题,对以"告密者案件"为代表的纳粹法制迷案进行更加细致的梳理,进而对哈特、富勒与拉德布鲁赫的学说背景加以重述,澄清有关的历史观念问题,并据此对相关理论问题的属性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4.
姜森 《检察风云》2023,(6):68-70
<正>一个曾以残忍手段杀害法国爱国人士和犹太人的纳粹战犯,二战后竟未伏法,而是远遁南美,后于冷战中充当了西德(联邦德国)间谍。直到1983年,他才被引渡回法国受审。50年后,欧洲媒体披露了此人恶行累累的一生。据法国《欧洲新闻》报道,对于见证过纳粹暴行的法国人来说,1983年2月5日是值得纪念的一天——绰号“里昂屠夫”的克劳斯·巴比终于被南美洲国家玻利维亚驱逐出境,并被引渡到法国,在里昂接受审判。  相似文献   

15.
德国“纪念、责任和未来”基金会6月12日正式完成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当局强征的劳工提供赔偿金的历史使命。路透社报道说,自2000年设立以来,基金会共向波兰、美国、尼泊尔、泰国等98个  相似文献   

16.
王者归来     
松山 《江淮法治》2011,(6):64-64
30年代末欧洲战火纷飞,德国纳粹的战斗机蜂拥而起,以电闪雷鸣的气势快速摧毁一个地区的军防设备,纳粹统帅希特勒演讲更是以一种暴力和激情征服了越来越多的人。而英国刚刚加冕的国王乔治六世却是一个口吃患者,电影《国王的演讲》刻意安排乔治六世(伯蒂)与妻女观看希特勒演讲,伯蒂的神情从一开始的慌然失措到平静从容,体现的是影片所要塑造的王者风度——这个男人虽然口舌笨拙、内心自卑、外表羞涩,但却勇敢地承担起历史责任去对抗强大的纳粹德国。  相似文献   

17.
实证主义和法律与道德的分离(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法律与道德的区分遭受的第三个批评与前述二者截然不同。它不是以细致推理为基础对功利主义之区分作知识上的反对 ,相反 ,它是人们基于刻骨铭心的惨痛经历而产生的情感诉求。它由地狱生还的人们 (如乌利西斯或但丁 )的控诉构成 ,他们为人类带来了警告。这里 ,地狱不在黄泉之下 ,不在九霄之外 ,它在我们日夜生活于斯的可爱的土地之上。它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制造的 ,目的是 :将自己的同类投入地狱 !这种诉求源自德国思想家 ,他们经历了残酷的纳粹体制 ,并且对该法律体制下的罪恶行径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拉德布鲁赫是其中之一。在纳粹独裁统治…  相似文献   

18.
政治对刑法犯罪理论体系的影响和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秉松 《河北法学》2005,23(12):6-15
通过对德国从纳粹时期开始至今的犯罪理论体系的发展变化的历史的分析,阐明了政治对于犯罪理论体系的影响和制约,并以日本、前苏联和中国的事例论证了善政、恶政存在,对法律和法律理论都起着支配和控制作用,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韦斯 《政府法制》2012,(3):15-15
玛琳·黛德丽,曾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电影明星。她用自己特有的风情,征服了那个时代的众多男性。如约翰·韦恩等好莱坞影星,以及乔治·巴顿等名人。历史学者的最新研究显示,黛德丽还曾计划色诱纳粹元首希特勒,在床上把这个恶魔杀死。  相似文献   

20.
奥赫斯和罗思柴尔德是德国维尔茨堡的两个银行家,20世纪30年代,他们几乎垄断了这座城市的金融系统。由于他们是犹太人,自从希特勒上台后,纳粹政府开始故意处处设置障碍,限制这两家银行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