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障。我区始终把军队建设和国防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边海防一线铸就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各市县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军民双拥共建和国防教育活动:少年军校、国防教育室、国旗工程遍地开花,参军热、双拥潮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2.
一个地区的统战文化,必然与地区鲜明的人文特点密切联系。就磴口的发展历程看,凝聚和发挥其文化优势的根本特征,即屯垦戍边文化。一部屯垦戍边史,贯穿了磴口的古往今来。人们在这里屯垦戍边、繁衍生息、开发建设、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湘潭市保安服务公司州运分公司于2002年12月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押运分公司领导班子以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狠抓队伍建设,规范操作流程,确保了队伍素质过硬、作风优良;对车辆、枪支等装备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叙事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有文化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以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理论基础,以党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为思想动力,以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孕育的共同体理念为文化基因。当前,面对多元文化差异性弱化文化认同、区域发展不均衡削弱民族认同基础以及西方“普世价值”理念侵袭等问题,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进而构筑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新型战机云天呼啸。在茫茫夜空展开激烈对抗;新型雷达千里机动,密布天网;新型导弹昂首张弓待射,随时利剑出鞘,歼灭空中来犯之敌……11月11日,在人民空军迎来60华诞之际,担负保卫祖国南疆领空安全重任的驻桂空军部队先后多次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组织多军兵种一体化对抗演练,  相似文献   

6.
王曦 《人民论坛》2020,(6):160-16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的滋养,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运用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有、共识、共享,夯实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繁荣的思想基础,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建立“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救灾抢险专业队伍,是《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我国应急救援队伍,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8.
边防文化是边防军、警、兵(兵团)、民在戍边、强边、兴边建设活动中展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民族精神为灵魂,以报国、奉献为主要内容的行为和精神.  相似文献   

9.
云南边疆地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它一直发挥着文化戍边的作用。在电影成为重要文化软实力的当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得以加强并较好地发挥了文化戍边作用,也更有效地被整合到边疆治理当中。农村公益电影利于主流文化传播并扎根到云南边疆,助力乡村振兴语境下的云南边疆地区农村社区文化建构,还可在新的国际和周边语境下有力地抵御外来不良文化。为使云南边疆地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更好地发挥文化戍边作用,需要优化一定的策略和路径:一是更好地发掘和创作云南边疆题材电影,二是充分考虑融媒体技术语境下的灵活传播,三是引入多种放映主体,四是向邻国更深入地走进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学校作为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肩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汇聚中华优秀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以及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认同,建构从文化认知、文化自觉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教育路径.文章从心理学的知情意行四维度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路径,即学校通过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共同体认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共同体情感全面升华'五个认同'情感体验,增强共同体意志和聚焦促进民族'三交'实践活动,推动共同体实践,建构多位一体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教育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1.
刘天忠 《湖北宣传》2006,(12):17-17
宣传思想战线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领唱作用,切实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民族精神的支撑。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把这一问题作为事关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课题郑重向全党提出。我们必须回答好这一时代课题,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3.
文化实践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是文化创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空间、文化资源、实践主体是其基本的构成要素。甘肃是多民族及其文化聚集融合的典型场域,近年来致力营造融历史性与现实性、共同性与差异性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整合空间内的历史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多样文化资源,通过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使作为实践主体的各族人民在文化空间中深度参与、意义交织和文化共享。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内在认同,对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实践个案和区域经验。  相似文献   

14.
信息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信息文化研究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特点(一)概念的酝酿(20世纪70~80年代)1968年,美国丹尼尔·贝尔发表了《后工业社会:推测1958年以后的美国社会》,揭开了关于信息社会研究的序幕.此后,不同领域的学者纷纷从各自角度对信息社会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表了一大批论著,如马克卢普在《知识在美国的生产与传播》中首次对"知识产业"进行了阐述,并将信息产业同传统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并列,称之为"第四产业";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技术和社会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以及未来变局;约翰·奈斯比特于1982年出版的《大趋势》描绘了未来社会"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转变的必然趋势;曼纽尔·卡斯泰尔发表了《信息化城市》、《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从历史、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信息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人教版《文化生活》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时空上是层层拓展的。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对文化概念进行层层剥笋,并对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串联融合,从而实现对此概念的内部整合和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6.
警察文化的变迁意味着警察从社会角度感知、评判其工作的方式发生了转变,将其价值观付诸行动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在信息社会,随着警察任务与角色、限定警察权力的法律规则、警察的"经历"乃至警察周遭的权力关系网络出现的一些重要变化,警察文化也随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18.
“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卫国珍代表的履职宗旨。她觉得,当人大代表是一份社会责任,代表工作不仅有做头,而且大有作为。为此,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当个选民满意的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法治属性和文化本质,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思想文化基础的重要一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以及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目标任务。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认同与内化,有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认同导向功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分别对国家、社会和个体具有行为导向功能,推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安排、社会基础与共同行动,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凝聚力。结合时代要求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路径,为此要充分展现并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蕴含的民族共同性、法治规范性和文化导向性的现实效能。  相似文献   

20.
一种大家彼此共在的网络虚拟熟人社会正在形成,这也意味着是一种信息社会的发生。这是由一种新的网络技术的普及所带来的。我们需要思考信息技术的本质以及它所带来的生活上的一些更具根本性的变化是什么。变化起点落脚在了乡土中国这一根基之上,最后体现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转型上。这种转型更为具体地借由四个维度而体现在五种表达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