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2年,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国首任总统魏茨曼因病去世。以色列驻美大使奉总理之命,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探询提名其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的意向。“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儿也不了解。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国家总统呢?劳驾请你向报界解释一下,帮我解围。”爱因斯坦婉言谢绝了。一位极其崇拜爱因斯坦的以色列驻美记者在电话里劝他说:“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职位可以说是象征性的。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以执著己见著称,他在和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关于量子论的论战中,屡败屡战二十余年。其实,爱因斯坦也勇于认错。1917年,爱因斯坦发现广义相  相似文献   

3.
刘墉 《党政论坛》2010,(16):16-16
我们要活出闪亮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思想。爱因斯坦第一次到纽约的时候,有记者考他:“请问伟大的科学家,音速是多少?”爱因斯坦想都不想,说:“我不知道!”记者都愣住了,这么伟大的科学家,怎么连音速都不知道昵?“我为什么会知道呢?一查书就知道了,犯不着费这个脑筋。”爱因斯坦干脆地回答。  相似文献   

4.
钟沛璋 《民主》2004,(5):45-45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国人皆知的。爱因斯坦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却并不为国人共知。直到上世纪未西方国家评选谁是20世纪的“千年思想家”,汇集全球一个月投票结果: 马克思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这才引起人们对爱因斯坦作为伟大思想家的重视。像马克思一样,爱因斯坦极为重视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以执著己见著称,他在和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关于量子论的论战中,屡败屡战二十余年。其实,爱因斯坦也勇于认错。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主义企业家的人格力量─—从马恩华的人格力量说起保定市社科联张吉明华北电力大学李兰英杰出的社会主义企业家马恩华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我们光耀千秋的人格力量,却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索、深刻思考、致力发掘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杰出的社会主义企业家的人格力...  相似文献   

7.
《瞭望》1993,(9)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题词30周年。几十年来,雷锋精神鼓舞、激励着我国亿万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勤奋工作,忘我奉献。雷锋(1940——1962年),是一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高尚的思想行为,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楷模,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现在的中国人,有谁不知道雷锋?有谁不曾为他那些富有哲理的名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它可以用科学技术来衡量;二是人类自身的理性良知和道德建设,它可以用人类对自身文化的反思来衡量. 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许多国度千年人物(1001-2000)评选中都名列榜首.但因为这位俊杰是犹太人,故受到德国极权主义的迫害,纳粹时期的爱因斯坦是人们反思这一事件理应直面并咀嚼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9.
为后人留下.点什么是中国人的传统,似乎疏漏了这些,我们当父母的没能尽到责任一般。但大多数人并不在意抒好的精神代代相传,而是希望能将更多的财产以及获取财产的机会留给后代,希望他们生活得比自己富裕、美好。其实,愿望和效果时常背道而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每一份财产都是一个绊脚石。这话也许过份些,但道理很深刻。有个故事更耐人寻味。唐朝大将郭子仪平安史之乱立了大功,退职时皇上赐他盖一座汾阳王府。有一次他到工地监工,吩咐把地基打牢些。一位泥瓦匠说,王爷请放心,我家祖孙三代不知足了多少府第,只见房屋换主人,…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有两个主要的历史教训:“一是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二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1966年以前曾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刘少奇,对这两个问题的存在也负有一定责任。但就其个人和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他对发展经济和建设民主政治的重要性的认识是高的、深的。他虽然没有专门、系统地论述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可是在他的讲话、报告、著述中,论及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各个层面。他对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子夜     
东贝 《瞭望》1991,(31)
四十二年前(一九四八)一个年轻工程师写下了被誉为信息时代“大宪章”的《通信的数学理论》,IBM公司(美国计算机“大王”)的研究员甚至称之为“可以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的“创见”。信息论现今已经“渗透”到当代许多基础科学部门,其中包括语言学,心理学,经济学,生物学,更不必提电信工程的各个分支了。这个工程师就是申农(C.E.Shannon),一九七八年正式从贝尔(电话公司)实验室和大学教席中退下来——尔后他很少参加学术会议,也不抛头露面,甚至没有发表论文,他的一些老同事以为他已“筋疲力竭”了,认为他对自己所创造的领域已经感到厌倦,但申农说他仍然在家中寻他的“乐趣”——“退休以来他最大的乐趣是玩魔  相似文献   

12.
以十四大的胜利闭幕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已经确立。深刻理解这一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同毛泽东理论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是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各国都普遍遇到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把共产主义划分为高级、低级两个阶段,但对社会主义阶段的划分没有也不可能有更详细的论述;列宁提出过社会主义也要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的理论,但也未能明确划分。真正在理论上比较早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同志。他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提出:“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一、“两个搞清楚”是弄清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在指导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地思考着两个根本理论问题。他强调指出:“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所以,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第223—225页)邓小平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首先…  相似文献   

14.
伯恩斯坦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等问题上提出了的一系列观点。虽然伯恩斯坦的社会主义思想明显地存在着不足之处,但在其的思想中也含有某些合理的成分。所以我们在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在分析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时,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应当历史地、辩证地进行恰如其分的具体分析,对其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陈可冀的履历表上,罗列着他独立或主持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70多项,他的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卫生部科技成果奖等国内外大奖。 1992年2月,在新增选的中科院学部委员中,陈可冀是中西医结合学科中唯一当选的学部委员。中国古代一位文学家说过:“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这位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疗系的陈可冀,他  相似文献   

16.
找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宿愿。五十年代,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中国的大地上着手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要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提出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构想,并运用这些构想,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毛泽东晚年严重失误,他提出的历史任务并没有完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主义的书刊发行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团体、党派、国家举世瞩目。有人颂扬它,有人咒骂名。有的阶级在实践它,有的阶级害怕它,反对它。然而,无论世界“气候”如何,社会主义的思潮和运动却滚滚向前。“社会主义”的由来“社会主义”——这一闪光的词,何时来到人间?一种说法是:第一个使用它的人是本尼迪克丁·安塞尔姆·德生,他在1753年与人辩论时提出来的。他反对人是神的奴隶之说,强调人的独立性,他认为赞同这一观点的便是社会主义者。另一说法是意大利传教士贾科莫·朱利阿尼于1803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上帝安排的传统的社会制度”。据高放同志研究查证,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有十几种说法。然而有一点却是肯定的,社会主义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廖仲恺早期参与中国人首次对社会主义学说的探索,受到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这时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未达到科学的高度。但对于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传播起了积极作用。廖仲恺把西方社会主义与中国土地问题相结合,宣传和实行以“平均地权”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这是孙中山的名义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发展资本主义的主观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使廖仲恺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中国将来之光”在社会主义。廖仲恺的社会主义思想,使他坚定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捍卫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9.
位于瑞士的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简称ETHZ),是世界著名的学府,爱因斯坦的母校。汉斯·霍佛教授在该校任职多年,是丁肇中教授领导的L3实验组的负责人之一。多年来,他积极致力于和中国科技界的合作,帮助中国培养了不少年轻的物理学家。下面是霍佛教授最近在上海科技大学的一次讲话摘要。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曾多次说明,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曾公开声称自己是个“完全之社会党”。在他的演说辞和论著中,对民生主义——社会主义有过许多理论的、原则的、具体的阐述,但所描绘的“社会主义”前景往往美妙而模糊。《实业计划》是他精心设计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兰图,是经过深思熟虑、准备付诸实施的行动计划,从中,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