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如果要给30年改革开放写一首壮丽吏诗.“民生”必然是意蕴丰富的“诗眼”;如果要给30年风雨历程谱一曲时代华章.“民生”必然是最撼人心魄的“强音”;如果要给改革开放描绘一幅远景画卷,“民生”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点晴之笔”。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代过去强调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是改革开放30年的重要历史经验总结,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李君如 《前线》2009,(6):11-14
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时期,需要加强对一些理论热点问题的研究和引导。要防止各种片面的观点或错误的倾向,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要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讲清楚基本制度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的选择,需要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发展;要用历史的眼光来评判改革开放30年,将其放到“两个100年”的历史大背景中考察;要从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既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又有了许多重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目前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经济社会正步入发展新阶段。在这样一个发展新阶段,如果各类生产矛盾、社会矛盾处理得当,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就能进入“黄金发展期”;反之,社会矛盾加剧,局势动荡不安,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从1978年始,到现在整整30年了。弹指一挥间,京华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筹办、举办奥运会,大大加快了北京改革开放的步伐,使北京发展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30年,是北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大发展的30年,是北京融入世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30年.是民生显著改善的30年。也是北京城市全面发展的30年。鉴此,本期特设“北京改革开放30年巡礼”专栏,文章由本刊记者采写。我们总结历史,回顾成就,同时,我们更期待首都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上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改革潮涌浪急,党带领着人民闯过一道道艰难险阻,突破一个个传统“禁区”,使中国经济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穿越30年,历史留给了我们无数难以忘却的记忆,也承载着中国人的生活变迁,相信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日子里,本刊特开辟“改革开放30年”栏目,内设“辉煌30年”、“大事回眸”、“亲历30年”等子栏目。其中,“辉煌30年”将选择部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作系列报道,并对改革开放30年来各地取得的成就作巡礼报道;“大事回眸”将选择30年中的大事加以回放;“亲历30年”则以散文、随笔等形式着重刊登一些改革开放亲历者的情感和见证者的思考。欢迎广大读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硕果累累,成就辉煌。百姓的衣、食、住、行和休闲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可以说,民生巨变。它充分地彰显了党的开放政策的伟大正确:是改革开放使民生发生巨变.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8.
“两手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张新月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不少篇幅讲到“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惩治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对...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找到了重庆市最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长寿县葛兰区委书记徐明虎,并随徐明虎一起走访了当年葛兰公社八一大队十生产队,所见所闻使我们感受到,30年艰难曲折,令人永志难忘;30年巨大变化,令人兴奋不已;30年的基本经验,给我们留下不尽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1,(21):7-7
保障房是群众生活起居的场所,也是政府主导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增加保障性住房数量是重要的,但保证质量是根本要求,如果住房质量出了问题,轻则财产受损,重则危及生命。加强质量管理关键要切实做到“四严”“一追究”。“四严”就是要严把规划选址关、严把建筑材料关、严把设计施工监理关、严把竣工验收关,对存在质量问题或隐患的,决不能交付使用;  相似文献   

11.
李霓 《廉政瞭望》2009,(4):44-44
“三农问题”是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瓶颈。如果农业效率不提高,农民人数不减少,农民收入不上升,中国经济就无法真正走上扩大内需之路。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解决土地问题,只有让土地蜕变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才能解决农民原始积累永远无法完成的重大课题。这就是我国为什么要开展第二次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我今年整整40岁了。屈指算来,我从孩提时代便乘上了祖国改革开放的列车。比起老辈人,我没有“文革”那隐隐作痛的沧桑记忆;比起晚辈人,我没有他们那在幸福浸泡中的个性张扬。改革开放的30年,对于我个人来说,似乎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上学、工作、娶妻生子,就如张爱玲所言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但我知道如果没有这“底子”,人生的飞扬也许只能是浮沫。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余姚人民传承和弘扬姚江文化优秀人文精神,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了区域发展的软实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姚江文化“主体自觉”的自强精神,激发解放思想的自觉性;弘扬姚江文化“因时致治”的革新精神,增强改革开放的坚定性;弘扬姚江文化“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的认同性;弘扬姚江文化“天下一家”的和谐精神,提高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青海省委、省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加大投入。致力缓解群众就业难、看病难、行路难……过去数年,一串串详实的民生数据。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座和谐城市前行的脚步。如果你要问近年来什么事情最让百姓感动,答案肯定是: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牵挂;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我省最具分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研究陈云建国后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实践,归纳了陈云关于民生问题的三条基本经验,即要以“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出发点解决民生问题;“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解决民生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并由此提出关于在当前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民生建设、解决民生问题的三点启示,即在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民生问题,在解决民生问题时要统筹处理生产与发展、物质与精神、民生与民主的关系问题;要致力于建立健全能够持续而广泛地改善民生并能够获得民众支持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青年是宝贵的社会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我们党和国家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要培养造就一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够刻苦学习、勤奋工作、艰苦创业、勇于创新、自觉奉献,经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验的高素质复合型青年人才队伍,应当做到“四化四式”:   1.经常化、连续式培养。育人是用人的基础。培养和造就青年人才的过程,是教育引导其不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改进完善、提高素质的连续过程。如果需要人才时才突击培养,必然带来用人不当等问题;间隔几年才搞一次…  相似文献   

17.
实施民生工程是构建和谐安徽的基础工程。实施民生工程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实施民生工程的基本经验是:改善民生工作与项目化管理相结合;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相结合;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章立制相结合;更新发展理念与改进工作作风相结合;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在看到实施民生工程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增强忧患意识,正视实施民生工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保障、项目管理、保障水平低等问题。着力提高民生工程实施水平,必须加快发展,夯实民生工程的物质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拓展民生工程实施思路;健全实施民生工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自2002年首次提出“破七难”战略以来,杭州市紧紧围绕“破七难”不放松,通过一系列破解七大难题举措的实施,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增强了市民认同感与幸福感,促进了社会和谐。杭州市“破七难”的实践表明,民生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要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与社会推动力“三力合一”;要促进社会各个阶层、领域的均衡化发展;要以民主评议为基础注重政府作风建设;要根据需要适时调整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9.
《党建》2009,(1):F0002-F0002
1978年,改革开放“万象伊始”之际;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而立”之年。30载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积弱贫困不断走向富裕强大。  相似文献   

20.
李庆刚 《唯实》2009,(4):41-43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中旬在无锡召开。会议围绕改革开放30年历史,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的建设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其研讨主要内容综述如下:关于改革开放的缘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历史阶段和历史经验;关于30年来理论创新、党建制度创新问题;对30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转型、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苏南模式”的探讨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