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潜规则”.指那种上不了台面,进不了文件,甚至难以启齿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它无影无踪,却又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商界、文坛、民间均有,然而以官场为害最烈。拥有一定权力的官员作为交易的一方,想通过权力谋取某种利益的人作为交易的另一方,进行着“权为你所用,利为我所谋”的相互交换。“擒贼先擒王”.官场潜规则是各行各业潜规则的“王”。官场的潜规则如能得到有效惩治,社会其他领域的潜规则,也就难于逞威。  相似文献   

2.
方圆资讯     
《民主与法制》2007,(6X):60-61
官员迷信与“官场潜规则”有关,舆论监督对象“申冤”要拿出实据,公众的民意诉求为何被边缘化,法治要先治“官”,取之于民的税收有多少用之于民,  相似文献   

3.
杨振威 《政协天地》2010,(12):49-49
想在河北大名县成为一名官员的人,除了要获得组织部和县委常委的认可外,还要赢得同事和普通百姓的投票。有人认为这是对官场“潜规则”的恣意挑衅,必然阻力重重;  相似文献   

4.
赵畅 《今日浙江》2013,(23):62-62
读《后汉书·梁冀传》,明白了古代官场送礼的一个潜规则,亦即首先要打通“门人”这个关节,否则甭想送进去。“客到门不得通,皆请谢门者,门者累千金”。只要是显赫人家的“门人”,一到送礼时节,定然会依恃其特殊身份而赚个盆满钵满。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种熟人社会与官场潜规则语境下才可能发生的黑色幽默。这样的黑色幽默剧还在不断上演着,值得我们警惕。  相似文献   

6.
蒙慧  李伟 《桂海论丛》2016,(4):93-99
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吏;从严治吏,铲除"潜规则式腐败"势在必行。"潜规则式腐败"因同官场"潜规则"相结合而具有较之一般腐败行为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治理"潜规则式腐败",必须要从软、硬两个方面齐头并举。文章着重从"潜规则式腐败"的内涵和主要表现、"潜规则式腐败"的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入手,对"潜规则式腐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潜规则式腐败"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李桂秋 《岭南学刊》2012,(5):116-120
当今我国官场上存在的潜规则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但是我国表现较突出。究其原因,文化差异是根本。从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来看,主要存在人治与法治、官本位与劳动光荣、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中庸和谐与崇尚个性、面子与实惠等方面的差异。我国的传统文化为官场潜规则的存在提供了土壤。因此,要通过文化的再塑、法治社会建设、制度的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的路径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8.
"公款消费"居高不下的潜规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注“公款消费”显问题中反映出的显规则缺失的同时,绝不能忽略其中存在的潜规则。分析潜规则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消除“公款消费”潜规则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合肥原市委副书记许道明及其妻子因贪污被判入狱后,为“说明白”巨额家庭财产,曝出官场“潜规则”:除了购物卡,计划生育奖励每年有三四千元,外贸每年给我们领导几千元,郊区区委办、市委办公室在工资表外,给领导的可发而不可讲的每年也有几千元。  相似文献   

10.
许多因素影响着干部的压力,比如发展转型的压力、"官场潜规则"、"迎来送往、接待上访"等。应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多管齐下,辩证增压减压,增加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压力,破除官场潜规则,卸下领导干部不该有的压力。只有这样,官员群体的压力也才能得到制度性的减轻。  相似文献   

11.
如今,一些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总喜欢托人情、找关系。不这样做,他们就觉得不踏实,就会很焦虑。这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由于“潜规则”奉行者相信,通过潜规则可以摆平任何事情,一旦遇上“麻烦事”,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走后门,通过权力、金钱、关系来摆平,  相似文献   

12.
几又 《创造》2014,(2):65-65
正一些人把官场饭局学问化,实际上混淆了腐败现象与一般社会礼仪文化的本质区别。吃饭,在官场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请谁吃?去不去?吃什么?这里面都大有学问:从座次的讲究,到桌布和花的摆放,到上主菜的时机,再到喝酒的奥妙,说话的时机,办事的技巧……官场饭局有点像第二办公场所。《廉政瞭望》杂志近日刊文指出,我们今天必须正视和做出改变,真要刹住公款吃喝风气和饭局潜规则,需  相似文献   

13.
云溪子 《小康》2012,(3):126-127
换一届领导,接着就是人事上的大调整,这是并不鲜见的事实,官场中的"潜规则"当然拿不上桌面,登不了大雅之堂。可是,不少干部就是按这些规则办事、做人的。在它们的面前,却常常叫人有些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4.
人事任用中潜规则及其法治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德昌 《前沿》2012,(16):60-62
一些地方人事任用中潜规则现象较为严重,往往表现在“一把手”具有实质的决定权、领导身边人受重用、金钱买官等.人事任用中潜规则是权力腐败的祸害之源.它奉行的核心价值就是谋取私利,不择手段地达到目的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更在于人事选拔明规则的阙失和官德的严重失范.遏制人事任用潜规则,不仅在于正本清源,以法治精神构造明规则;而且要确保权力阳光运行,坚决摒弃“暗箱操作.”不仅要实施责任追究制,强化法律责任;而且根本在于加强官德教育,培育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党内潜规则内涵和外延的研究 “潜规则”一词是由著名历史学者吴思先生首创,后来经学者把“潜规则”一词引入党内,就形成了对党内潜规则的研究。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靳连芳对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诠释,认为潜规则是一种利益诱致型规则。潜规则是在错误观念的支配下,在一些领导者中形成的一些普遍认同并以“组织”领导名义实际奉行的、不在民主制度之中而在制度之外,与制度原则精神相悖的运行规则。  相似文献   

16.
“潜规则”是指正式规则以外的、但又能影响和约束组织内成员行为的规矩。企业内部的“潜规则”存在与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实际上是组织文化和组织面貌的反映。一个“潜规则”流行而正式规则不彰的组织多半是病态的、不健康的组织。  相似文献   

17.
薛锋 《中国人大》2010,(17):53-53
捐纳作为一种升官途径和规则,在中国自古以来似乎就有之。只不过在历朝历代都把捐纳当作官场潜规则,好像都是悄悄地秘密地进行着,而把捐纳作为朝廷确立的国家制度下的正常升官途径和规则,  相似文献   

18.
"岁敬"是中国官场上千年的恶习和潜规则,卢爱英所谓的"少吃多餐",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受贿方式。值得人们警惕的是,至今还有很多官员像卢爱英一样,仍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年年岁岁下面上贡的"岁敬"。  相似文献   

19.
《民主与法制》2010,(23):20-21
近些年来,我观察到一个颇为诡谲的现象,无论大会、小会。对着话筒念讲稿的官员越来越多,而且渐有蔓延成风之势。主办会议方要为请来的官员准备讲稿也成为开会的潜规则,官员丧失脱稿讲话能力似乎成为今日官场一道独特风景线。  相似文献   

20.
李秀江 《小康》2009,(3):70-71
中国改革30年中,有些方面的改革难度越来越大,必须要有一个突破口,选拔干部制度的改革,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点。★采写/《小康》记者李秀江"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这句在民间流传的官场"潜规则",正随着干部选拔制度的进步而成为历史的垃圾。"潜规则"见不得光,而民主的阳光正把那些阴暗的东西,变成人人看得见的"显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