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树伟 《世纪桥》2007,(1):77-78
按构词法分析,“伦理”一词是联合式合成词。“伦”、“理”皆“道”,“伦”、“理”相通:“伦”是做人之本,“理”是处事之基。“伦理”是关于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事的准则、方法和依据的“道理”。“伦理”所要求的是待人处事的方式要得当,处理问题应合乎准则,言行应合乎规范。如此解则伦理学就是关于“伦”、“理”的道理的学问,是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的道理的学问。  相似文献   

2.
叶小文 《当代贵州》2017,(31):62-62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小家”连着“大家”,关乎“国家”。  相似文献   

3.
荣耻与劳逸     
“荣”与“耻”,是一对道德范畴的概念。“荣”字一向与“荣誉”“、荣耀”“、荣光”等褒义词相接,而“耻”字则与“可耻”“、无耻”“、耻辱”等贬义词相联。可见“,荣”“、耻”二字,内涵有深刻的褒贬之别。古往今来,时势多变,但正直的人们求“荣”避“耻”的价值取向,却犹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鄙视一样,永恒不变。“劳”与“逸”是人们生活中的两种不同状态“。劳”指劳动、劳作“;逸”为安适、悠闲。一般讲“,劳”是“逸”的前提,而“逸”是“劳”之后的补偿。由于任何人都不可能只劳作、不吃饭、不睡觉,故人们常有“…  相似文献   

4.
“是”字句是现代汉语基本句型之一。“是……的”是“是”字句谓语部分的常见格式。当“的”位于句末时,或作结构助词,或作语气助词。在语法学习中,有不少语法学习者因为未能把握“是”字句句末“的”的不同词性,而不能正确分析“是”字句结构成分。本文分析归纳了“是”字句句末“的”的词性,并总结了一些分析方法,供语法学习者析句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人的亲情至爱之所系,是人生成长的篮,是夫妻的爱巢,是家庭成员栖息的港湾。有时“亲情”、“至爱”的力量是无可替代的。如果说,“制度”、“监督”是反腐倡廉中刺向腐败“癌魔”的“刚性利剑”,那么“亲情”、“至爱”就是斩断腐败“毒瘤”的“柔情钢刀”。大凡廉洁者,都能处理好“情”与“法”、“爱”与“纪”的关系,把“情”与“爱”置于“法”与“纪”的约束之下。当今,过不了权力关、金钱关、美女关、家庭关,拜倒在美元、“石榴裙”下者,不乏其人。夫容妻贪,终致身陷囹圄;妻助夫贪,而坠无底深渊。国际经济学界认为,在一个国家的…  相似文献   

6.
鸡年说“机”,马年话“码”。此“机” 非彼鸡,此“码”非彼马。“机”就是计算机,“码”就是汉字编码。对于“机”,人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说法。“机”是信息时代的圆心,“机”是知识经济的砝码。“机”已经从科学的圣殿中走下神坛,“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教九流都在用“机”,一“机”一车走天涯。而“码”则不然,现在是一“码” 当先,万  相似文献   

7.
常言道:“政声人去后,公道在民心”。说的是为官一任,其官德、官风、官绩如何,得到老百姓的“褒”还是“贬”,是必然的事。因而,对每一个为“官”之人来说,“政声人去后”,都是一个客观现实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官”无论高低,“权”不管大小。只要是食“皇粮”、拿“俸禄”、为百姓所“养”,都必须过百姓的“口舌”,受百姓的“指戳”。人的嘴巴是封不起来的。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老百姓的认同与好感呢?笔者认为,每日“三省吾身”,是官  相似文献   

8.
“四人帮”继续兴风作浪在中共中央的两个决议发布后,“四人帮”继续在全国掀起更大规模的“批邓”运动。在连篇累牍的报道、社论、批判文章中,他们把“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的帽子扣在邓小平的头上,说他“就是这次大刮右倾翻案风,直至天安门广场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挂帅人物”。他们指责,“‘三项指示为纲’,是邓小平翻案复辟的政治纲领”;“争夺思想阵地”是“舆论准备”;“首先抓班子”是“组织措施”;“全面整顿”是“行动部署”。他们反复论证“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的论断,宣扬“从民主派到走资派”的公式,宣传“走资派还在走”,号召起来斗争。  相似文献   

9.
“虑之以大”,就是以“大者优先”为格式来对待“记事”甚至所有事情,儒家主张“大而化之”,即是主张以“大者优先”为格式吸纳、消化其他文化.释家讲“大死”、“大空”、“大机”、“大觉”等等,都是强调“大”对于“小”之优先性,隐含其特有的“大者优先”之格式.道家主张“以道观之”,则是“合小大而观”,既看到万物“差”之一面,又看到万物“同”之一面,既看到万物“异”之一面,又看到万物“一”之一面.“本体论”(ontology)乃是西洋哲学之核心,其基本观念是以共相为实,以殊相为幻,以本质为实,以现象为幻,以一般为实,以个别为幻.“虑之以大”是对于西洋“本体优先”格式的超越,这是中国人可以“走出去”的“中华共识”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要消除“发展”与“增长”等同的误区,以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促发展“发展”与“增长”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增长”是量的扩张.是“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是,“增长”并不能代表“发展”。“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绝不只是经济的范畴,还包含社会发展、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机会平等、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的全面发展等。  相似文献   

11.
于安龙 《求实》2024,(1):4-15+109
“两个结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主线。推进“两个结合”,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内在需要,是全面准确把握中国特殊国情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本质体现。实现“两个结合”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主”与“客”的良性互动、“守”与“变”的有机统一、“正”与“反”的双面启示、“前”与“后”的有效承接等方面。从内在运行机理来看,“两个结合”具有融通性、同步性、共基性和互动性。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是“两个结合”的核心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是“两个结合”的根本主体,党内领袖群体是“两个结合”的重要主体。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坚持以与时俱进为“先”、以文化创新为“重”、以人民至上为“核”、以党的领导为“纲”、以调查研究为“径”。  相似文献   

12.
论"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之异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少博 《理论学刊》2006,46(1):67-70
为防止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误读,需要辨明“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异同。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与“物本”、“神本”相对立,都凸显人的主体性,都以人为目的。二者的区别点在于:“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目的,而“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相似文献   

13.
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实事求是”即研究客观存在着的事物的规律性,“实事”可以是在人类实践之外存在着的,“是”就是客观事实的“规律性”。而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事”是人的存在本身,“是”是关于人自己的存在的规律,“求”就是作为对人的存在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2月10日,邓小平和杨尚昆视察中国与比利时合资的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在净化车间观看引进设备大束流离子注入机工作时,邓小平向身边人员发问:“你说这台设备是姓“资”呢,还是姓“社”?”身边人员一时答不上来。于是,邓小平深思熟虑地说,这台设备原来是姓“资”的现在是姓“社”的。“社”可以变成为“资”,“资”可以变成为“社”。现在“资”和“社”的争论还没有完,这是个大的原则问题。我就要点“资”,为什么?因为“资”可以转变为“社”。邓小平关于姓“资”姓“社”谈话详情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是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最鲜亮的名词之一,给解决困扰人们多年的“三农”问题带来了曙光。新农村“新”在哪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有“全景式描绘”。“二十字”目标,几乎涵盖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内容:“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支柱;“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一词原本是指舞台上或影视里的布景或图画,以及摄影里衬托主要事物的景物。然而,如今这“背景”已经演变成了社会上特别是“官场”上的“专用词”。这里的“背景”有“后台”之意,讲某人或某事“有背景”,那多半是指此人此事“有后台”,这个“后台”当然不是“等闲之辈”。于是,“看背景”就成了“官场”上一种颇为通行的“准则”。近年  相似文献   

17.
田义双  王奎清 《探索》2004,3(6):15-17
“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和“五个统筹”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重要理论,它们都为实现我国现代化这一总的战略目标服务。因此,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三个有利于”是“三个代表”和“五个统筹”的原则和目标,“三个代表”是“三个有利于”和“五个统筹”的前提和保障,“五个统筹”是“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的落实和体现。同时,这三者都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张天兴 《学习论坛》2002,(11):13-14
作者从实践的观点,分析论述老子“道”的来源,“道”的作用是什么,进而分析论述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是积极向上的,“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要违背”“道”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张耀南 《新视野》2004,1(3):64-65
创建“西方哲学批评史”至少有三项理由:一是学科建设方面,迫切需要“西方哲学批评史”这样一门学科;二是材料方面,“西方哲学”中“批评史”的材料几乎是现成的;三是内涵方面,有很多“西方哲学史”覆盖不到的地方,必以“西方哲学批评史”研究之。不能以“西方哲学史”取代“西方哲学批评史”,“西方哲学史”乃是“西方哲学批评史”的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用”,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字面意思,另一层蕴含着庄子的处世哲学.他关于“用”的思想,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庄子》内篇中出现的“无用”、“无用之用”、“大用”,这三者是庄子关于“用”的思想的三个层次,其中“无用之用”是核心,它是“无用”通向“大用”的桥梁,庄子认为个人保命而幸存是“大用”,君主无为而天下治也是“大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