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土家族“哭嫁歌”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种民间音乐形成的文化渊源,重点剖析了“哭嫁歌”独特的音乐文化特征,并探讨了土家族“哭嫁歌”的情感传播功能,认为它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一种音乐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王新祝  马尚云 《政策》2008,(11):53-53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鄂西南清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是土家族集居区,也是巴人故里和土家族发祥地。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挖掘巴土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民族地域文化.先后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3.
土家语中“巴”音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语言中经常有“巴”音节出现,有的专家把它作为土家族是巴人后裔的佐证之一。中央民族学院已故的潘光旦教授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认为古代巴人活动区域内有些地名、人名或族名是土家族自称“比兹”的对音或转音;一些巴音节的词汇仍保持在今日的土家语中。近年来有些专著也沿袭其说:“土家族地区还保留着不少有关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历史上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故而对其古代生活的情况没有任何记录。汉文献虽有记载,但散乱零星,很不系统,且多失实。先秦汉文献中,对于土家族先民的称谓较多,被称为“廪君种”、“板蛮”等。此后,又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酉酉蛮”、“嵝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酉阳蛮”等。直到宋代和宋代以后的史书,才把居住在今湘鄂川黔接壤地带的土家族先民称做“土人”、“土丁”、“土蛮”、“土民”等,使之成为这个地区有别于其他族类的民族。正是由于史书记载的混乱,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自称“pi ts khal”(华兹卡),湖北恩施自治州的土家族自称“peit kha”(贝锦卡),分布在我国湖南、湖北西部、四川东南部和贵州东北部四省毗连的大片土地上。土家族历史悠久,有长期为本民族交际和传递信息服务的民族语言。根据1982年7月对土家族语言进行全面普查所得的材料来看,土家族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本文仅从形容词这一侧面作些概略介绍。  相似文献   

6.
竹米酒,是土家族在生小孩之后举行的一种诞生仪式.一些土家族地方志把这种仪式记为“祝米酒”,其本意是“竹米酒”.竹结米与人生子具有象征意义的隐喻,也是土家族对自然崇拜与灵魂转移的一种解释.引用“象征-解释”理论,通过对湖北省沙洋县三峡土家族村的诞生礼仪的描述和解读,揭示作为生命周期仪式开端的诞生仪礼——竹米酒所承载的意义与象征,并由此指出土家族历来重视男女平等,有别于汉族地区男尊女卑的传统.竹米酒仪式与社会组织单元的接纳、家庭或家族兴旺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毕际卡”,其本意一说是“本地人”的意思,一说“毕兹卡”是古代“伏羲”、“鼻息”(古羌戎的一支)的转音。土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别称,殷周时称为“巴人”、“彭人”,春秋战国时称为“板盾蛮”,秦汉时期称为“武陵蛮”,  相似文献   

8.
彭继宽 《湖湘论坛》2002,15(6):71-72
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民族的“根”,是土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历史上出现的民族歧视、民族同化和人为地破坏,土家族文化遭受严重的破坏和损失。新中国建立前,历代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土家族不被承认,它的许多传统文化习俗迅速消失。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获得了新生,文化上也获得了平等,但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土家族传统文化又遭受了几次冲击。改革开放后,土家族传统文化虽然得到了全面继承弘扬,如土家锦、摆手舞、打溜子等项目,就得到…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文化是土家人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轨的过程中 ,土家族文化的保护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又出现了难得的机遇。做好土家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有为”与“无为”、共性与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家族文化保护和开发五对关系 ,才能完成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的族称土家族,史籍中称谓较多。秦汉时,以其崇拜白虎被称为“廪君种”,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称为“板楣蛮”,或以其人呼“赋”为“赛”而称为“责人”;属巴郡“南郡蛮”和“武陵蛮”的一种。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阳蛮”等。  相似文献   

11.
试论土家族白虎崇拜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勤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2):95-101
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极其古老的神祗之一,闻一多先生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总先妣”。有关她的原型,从汉代起,便有多种论述。本文一方面从文字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戴”与“胜”的甲骨文字的字形结构分析,对二者分别作出了新颖的诠释,推翻了郭璞释“胜”为“玉胜”的传统说法。并以此为契机,来证明西王母乃古羌戎的氏族图腾。另一方面,结合土家族的白虎崇拜习俗,来论证土家族之祖先———巴人源于西北的羌戎部族,而土家族的白虎原型则为古羌戎部族图腾———西王母。  相似文献   

12.
潘光旦教授在《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四辑上发表《湘西北“土家”与古代巴人》(以下简称《湘西北》)一文之后,在土家族族源研究上,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影响至深且远。潘教授为土家族呕心沥血,写出了辉煌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敬佩的。特别是他因土家族问题错划为右派,受到拆磨,我们土家族人民应当怀念他,感激他。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潘教授提出的某些论点,确有一些偏颇和不当之处,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  相似文献   

13.
在我國湖南、湖北兩省的西部,自古居住着一個勤勞的民族——土家族F有四百多萬人口,具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織錦”是其工藝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土家族織錦,土語稱作“西蘭卡普”,“西蘭”是鋪蓋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譯成漢語通稱“土花舖蓋”。人們之所以在“花舖蓋”前面冠一“土”字,是表明它所具有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正> 湖北的一位土家族的作家,认定自己最终的使命是写“土家族之魂”。但令他寝食难安的是,截至目前他还从未为土家族写过一个字,这个湖北最大的少数民族至今也没有一部在文坛有地位的长篇小说。4年前,他开始酝酿为自己民族写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土家族地区的民俗考察入手,分析了盖裙图案“台台花”产生的历史根源、图案与民俗的关系以及组成图案的三种基本纹样之间的形式与内容,指出学术界流行的“虎头纹”假说是对盖裙图案所作的违背客观事实的主观猜测。论证了“台台花”图案是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一组象征符号,是土家族洪水传说在土家锦上的再现。  相似文献   

16.
清人图录中的土家族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以前他们的形像究竟如何,乃是学术界以及土家族人士所关心的一个问题。 1986年5—6月,笔者应邀赴美国作学术访问,在波士顿哈佛大学附设的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中,承该馆善本书室主任戴廉(Sidneg L·Tai)先生以珍藏的清代《百苗图》一册见示,其中有贵州沿河司所属“冉家蛮”绘图一张,当系当时反映土家族的一张图画。1990年初,台湾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张中复先生又以《谢遂〈职贡图〉满文图说校注》一书相赠,其中又有一张“永顺保靖等处土人”绘图一张,亦为反映当时土家族生产与生活的一张图画。今就此二图略加考证,以说明清初土家族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开发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国华 《湖湘论坛》2003,16(1):88-89
开发土家族文化资源要遵循三个原则 ,即 :突出“特”字原则、去粗取精原则、满足游客主体心理原则。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与周边景区加强协作、建立文化保护村、加大土家族文化研究和宣传的力度、加强景区建设 ,以及大力培植旅游文化产业等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面积2.4万平方公里,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8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54%,是湖北省少数民族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同时,也是一方民族文化的厚土:优秀民歌《龙船调》唱响世界,“摆手舞”豪迈粗犷,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精美绝伦,土家吊脚楼堪称中国南方干拦式建筑经典,“恩施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  相似文献   

19.
唐崖覃氏源流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平 《贵州民族研究》2001,21(3):133-139
本文提出,湖北咸丰境内唐崖土司的覃氏,是当地土家族吸收元代中期由铁木乃耳后裔率领的一支蒙古族逐步演变而来,与鄂西土著覃氏同源异流,在民族源流上有远源和近源之分:其远源是从廪君蛮“五姓”之一“ ”姓演变而来的土家族强宗大姓“覃” 氏;近源是元代中期铁木乃耳后裔率领的一支蒙古族。文章从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口碑资料着手,通过语言、墓碑、谱系及风俗习惯等角度,着重阐述唐崖覃氏的民族源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研究唐崖覃氏的民族源流,对认识土家族民族源流的多元性和鄂西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具有以管窥豹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求索》1987,(2)
湘鄂西一些土家族地区曾盛行“女儿节”、“女儿会”,例如鄂西恩施、宣恩、鹤峰三县交界地区的土家族,每逢五月初三、七月十二日或八月十五日都举行“女儿节”活动。届时,青年男女打扮得漂漂亮亮地赶会,远近商人皆来会场摆摊设点,买卖东西。会场上歌声四起,热闹非凡。未婚男女青年间谈情说爱,已婚青年妇女也与过去相好过的情人对歌怀旧。情人间可互相赠送定情信物,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和地点,也有因此相会成亲。过“女儿节”或“女儿会”时,老年人和男人无权干涉妇女的活动。显示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