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娄岩 《侨园》2013,(7):33-33
<正>我刚锁好公司的大门,这时从楼道里走出来一个瘦弱的老人,弯曲的身子重心几乎都在一根拐棍。出于礼貌我冲他微笑了一下,正转身准备离去,他却用一种遗憾的口吻对我说:"我想买彩票,又来迟了。"我犹豫了一下,但想到晚上和朋友的约会,就又硬起心肠说:"你真的来晚了,明天吧!""不是你的错,不是你的错。"老人一脸失望地转过身去,蹒跚向楼道里走去。"好,我卖给你。"我动了恻隐之心。"当真?"老人很费力地回过身来,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混浊的眼神向我这边散来。  相似文献   

2.
枕杜记     
《民主》2021,(6)
正那一晚,微山湖上,我在一个剧组里拍夜戏,天快亮的时候,大风突起,霜寒露重,我便躲进了一大丛芦苇之中,芦苇丛里竟然还有一条船,我干脆在船里蜷缩下来,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也不知道睡了多久,船舷上飞来一只鹧鸪,低低地鸣叫,将我惊醒,当我惺忪着打量天上的月亮和湖上的微波,再清晰地闻见芦苇根部被湖水浸泡之后发出的清苦气息,不自禁地,我便想起了杜甫,还有他的死。  相似文献   

3.
心上的树     
穆青 《瞭望》1986,(35)
(一) 三月底,正是中原大地麦苗返青的时候,我从兰考绕道宁陵,专程去探望人称老坚决的林业劳模潘从正老人。一个月前,他的孙儿潘园林曾写信给我,说他爷爷听说我要去河南,希望能再到宁陵看看。老人的心意我是理解的。这位把一生的心血都浇灌在植树造林上的老人,算来,今年已经是八十四岁的高龄了。 那天,老人夫妻俩听说我要去,一清早就从苗圃回到家里,张罗着在家里接待我。当我走进他家的院子握着他的手向他问好时,我看见老人极力想直起那早已累弯了的腰杆,仰  相似文献   

4.
徐冰 《瞭望》1999,(15)
听到冰心老人离去的消息,九年前拜见老人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1990年4月28日上午,我走进了冰心老人的客厅,身着中式灰布褂的老人坐在一张宽大的桌子后面,正望着我。当时,我在烟台市一家电台任文学编辑,托请北京的一位同乡前辈联系采访冰心老人,一直闭门谢客...  相似文献   

5.
今年年初的一天,我去给袁一林老人送书,偶然间我看到在书架上有一本残旧的教科书《教育青桂初级读物》,引起我的兴趣,经过主人允许,我简单翻阅了一下.这是一本手写问答式的读物,作者署名是袁瑞基,拟一九三八年一月廿一日,我一问方知,袁一林老人的原名叫袁瑞基.  相似文献   

6.
芦苇塘纪事     
我的家乡有一个让人流口水的地名——杏树坪。其实,这名字早已发黄了。那连绵不断的黄土山峁,象一群黄牛,在淡远静穆的苍穹下躬腰伫立。稀疏的几棵杏树在这广漠的旷野中,显不出几丝绿色。 家乡真正的绿色,要算村南面那块长满芦苇的池塘了。 从山里老龙池发源的九龙河,曲折婉蜒地爬到杏树坪,龙头向南一摆,摆出个三四亩地大的河湾,这河湾依山傍水,不知何年何月长出了密密匝匝的芦苇。就在这芦苇  相似文献   

7.
一位老人在湖边买了幢小房子,安宁清静,很是惬意。但好景不长,不久有三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踢垃圾桶闹着玩。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出去和年轻人谈判:‘你们玩得真开心!’他说,‘我喜欢看你们玩得这样高兴,这让我想起了我年轻的时候。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踢,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年轻人当然高兴,于是更加卖力地表演足下功夫。过了两天,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从明天起,只能每天给你们五角钱了。’年轻人显得不大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日下午继续在垃圾桶旁使劲。又过了两天,老人又对他们说:  相似文献   

8.
张守仁 《党政论坛》2010,(18):38-38
我站立的岸地,是江水的终点,也是海水的起点。极目远眺,前面是茫茫苍苍、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初夏的熏风,从密集苇叶梢上掠过,掀起层层绿浪,一直波涌到天的尽头。我拉近一株细秆的芦苇,抚摸碧绿的叶片,  相似文献   

9.
邵华 《瞭望》1985,(31)
我虽然演了三十六年戏,但是让我演祁老爷子,我感到负担很重。一是我原籍浙江,一张嘴就怕“露馅”,因此,以前青艺排北京的戏,我就主动靠边站。这次是硬着头皮上。幸好有林汝为、李婉芬、“四大爷”、“白巡长”为我把场把关。家里还有个“保镖”——老伴林子丹,她是个老北京,也是老演员。二是过去我演的多半是老态龙钟的老人,而祁老太爷爱憎分明,是个倔强的老人。为了把老爷子的戏演好,我尽力琢磨剧中人的脾气秉性,在“善、诚、挚、抗”四字上做文章。后来  相似文献   

10.
孙建森  蔡惠泉 《民主》2004,(5):25-26
“我中风以后,虽有严重的后遗症,但仍坚持阅读书报和杂志……”摊开一张白纸,老人一笔一划写下了这几行字。那带着助听器竭力倾听的姿势,那举着放大镜细细地看我写在纸上提问的模样,那写字时微微颤抖的手,时时提醒我,坐在面前的是一位已中风瘫痪达十年之久的84岁的高龄老人。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手头的这本40万余字的《藕湖斋文稿》(以下简称《文稿》)  相似文献   

11.
1993年2月25日,我得到了国务院制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干部离休荣誉证”。从此我成了一名养老金领取者,自笑自己成了一个“法定老人”,即根据法律规定应该划归老人的行列的了。成了“法定老人”,可以享受社会的供养,社会也不再要求我效劳,当然是很舒服的事。闲居的日子,我改不掉随便翻书、东涂西抹的积习。平日里看书,有了点感触,就动笔写点文章。文章积多了,就编个集子。  相似文献   

12.
党在我心中     
党在我心中留下的第一个敬仰,是感于雷锋、焦裕禄的形象.也不知多少个夜晚,我捧读《雷锋日记》,无私无我,奉献挚爱,我那尚是稚气的眼里,充满了泪水,稍一眨动,顺着眼角流下,滴湿了衣襟,心灵却是一片净化……我与新中国同龄,身心发肤上,虽然没有战乱疮痍的留痕,却经历了与共和国甘辛同尝的岁月.从呀呀学语到扶墙走路,窗外有疾风暴雨,等到欢跃于街头,已是阳光灿烂,满目清朗.千百年来驱逐不去的污秽——烟、赌、娼,荡涤殆尽,老人们说,这是真神下凡,赶走了恶魔.  相似文献   

13.
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来到北京医院,向跨世纪老人孙越崎祝贺102岁生日.老人紧紧握住李瑞环的手,脸上洋溢着欣慰的微笑.他激动地说,再活102岁我不敢想,但我希望能亲眼看到香港回归祖国,希望看到海峡两岸统一.这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老人那颗爱国之心是何等赤诚.前不久,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北京医院采访了这位世纪老人.  相似文献   

14.
享受     
徐新 《党政论坛》2009,(8):26-26
美国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花费了17年的时间,缝制了一床拼花棉被。这床棉被在美国的民间艺术展中,引起观赏者极大兴趣。有一位记者采访老人时问:“用17年缝制一床棉被,你不觉得辛苦、寂寞吗?”老人回答说:“不,一点也不。这17年我每天都感到快乐和满足。用17年缝制一床棉被对我来说不是受苦,而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5.
赵九伶 《侨园》2005,(4):8-9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中国老人们为什么要移民到加拿大,我们为什么要人在异国他乡度过有限的晚年生活?在这里他们大多苦闷、忧愁,一脸的寂寞。中国的老年人太苦了。下面的介绍就是我自己的经历和我所见到的中国老人在加拿大生活的情况。在这里“扯淡”也是一种奢望2003年5月20日,我随着女儿和女婿以及小外孙,从北京乘加拿大的航班,经过10小时的航行,到达加拿大的温哥华。在那里办理了入境手续后,又在温哥华再次登机,前往我们的目的地——爱德蒙顿市。  相似文献   

16.
时光老人是无情的,那逝去的往事,一缕缕,一片片,缀连起来,渐渐清晰,在我眼前铺成了一条步入中年的路。 干政工15年了。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体验是如此丰富:沮丧与希望、困惑与感悟、忧伤与喜悦。但说句心里话,我不后悔!  相似文献   

17.
我去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访问,适逢塔吉克族的“齐托齐地尔节”。我和翻译同志一起,去向塔吉克兄弟祝贺节日。我们来到牧羊老人库尔班阿里的门前,老人立刻迎上来和我们握手问好。我按照塔吉克人的礼俗,双手捧起老人的右手,轻轻吻了吻手心。我们在铺着花毡、褥垫和摆满节日点心的土炕  相似文献   

18.
杨葳 《民主》2004,(6):27-29
又是一季春来早。四月的一天,民进中央来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脸上满是喜悦,他说:“我是来感谢会中央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六年前,我的努力看不到希望;四年前,我通过信息得到会中央的支持,我的努力变得更坚定。现在是我收获的季节,我和我的股东们要感谢的人是民进中央。”  相似文献   

19.
在文采阁,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为欢迎参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情”文学颁奖大会的人们举行的宴会上,碰到了认识多年的一位朋友。他悄声告诉我:冰心老人病了,从年初一直住院,开始是肺炎,再有其他并发症;现在好点了,不过身体很虚弱,人一下子像老了10岁,很沉静,也不大爱讲话……听到了这个消息,我强烈地思念起冰心老人。  相似文献   

20.
为人当豁达     
一日,老同志相聚。同桌的一位,我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熟悉,95岁高龄却十分硬朗。我问:"何以高寿?"老人呵呵一笑,回答:"气愤和烦恼的事,在我脑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