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奇文 《台声》2003,(2):35-36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沈骏的专著《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与祖国和平统一》一书已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沈骏教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笔者有幸作为首批读者仔细地学习了几遍,深感这部著作无论从政治思想教育上或是学术研究上都具有珍贵的价值。沈骏教授是近代名人之后,爱国世家之女。她的外太高祖是赫赫有名的抗英名臣林则徐;高祖沈葆祯则是1874年抗击日寇侵略台湾的英雄而且又是治理台湾、开拓台湾近代化的爱国政治家,有史家称之为“中国海军之父”、“台湾近代化之父”;外祖父陈兆锵是中国近代爱国海军耆宿。他…  相似文献   

2.
窦为龙  东木 《台声》2008,(12):31-35
边听蔡颖芳老人讲述着她的外爷、台湾雾峰林家第七代——知名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林祖密的点点滴滴,边翻阅着越积越多的来自各方面的英雄资料,尤其是现在每晚连续看着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台湾,一八九五》,民族英雄林祖密在笔者的心目中,越发丰满而高大起来。英雄那种宁愿舍弃万贯家产不愿做亡国奴的民族气节,那种舍生忘死一心追求民族革命的大义精神,势必会令千千万万个像笔者这样的后生永远充满无尚的敬仰。 听着,读着,写着,内心亦冲动着。几个月了。笔者几乎无法从这样一种心境中拔出来。笔者始终在想,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30年不仅仅是物质的变化,更多的应该是人的变化,因为只有人才能让历史真实地成为历史。现今,墨移斗转、时过境迁,英雄林祖密无疑将会离我们渐行渐远。那么现在,笔者还能做什么?扪心自问,只能趁着清醒,清楚的时候,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地记录下来。 这肯定也是读者所希望的。 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民族英雄林祖密的生活中吧。  相似文献   

3.
姚同发 《黄埔》2014,(3):79-81
笔者1999年赴岛内参加学术研讨会时,在台北圆山大饭店曾聆听过台湾著名政治学者张麟征教授的精彩演讲。十多年过去了,她依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继续不断地推出其理论新著,更在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中添砖加瓦,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4.
台湾一直令我心往神驰。作为一位研究台湾问题的学者,尚未踏上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实为憾事。1998年11月26日终于如愿以偿,在团长全国台研会常务副秘书长曹治训的带领下,我们大陆学者一行6人前往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参观访问活动。当日下午我们由香港乘华航飞机缓缓降落于桃园机场时,已是晚上近6点时分。夜幕降临,华灯初放,台湾中华欧亚学会的同行早已等候在机场。在他们的热情陪同下,我们乘车沿着机场高速公路很快地就到达了灯火辉煌的台北繁华闹市,住进有名的希尔顿饭店。晚上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姜新立夫妇等人陪同我们到台北一条颇…  相似文献   

5.
周文辉 《台声》2001,(6):44-45
“亲不亲,故乡人。我几十年在台湾,做梦都是故乡的一树一木、一丘一壑的熟悉环境。我到美国看望女儿,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就自豪地回答:我是中国人。” 4月 19日,回故乡莆田省亲的台湾文化大学教授吴东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吴教授老家在莆田县西天尾镇东星村, 1946年在家乡项青中学初中毕业,即随表兄到台湾谋生。当记者问他初中文化怎么当上教授的?吴教授感叹地说:“离开父母,才知父母的恩情。我 17岁到台湾,假如自己稍不努力,就一事无成。我先在财政部门当雇员,抄抄写写,什么都干,看到别人文化比我高,我就发奋…  相似文献   

6.
甘铁生 《台声》2003,(3):29-31
1998年,祖国大陆台胞医学交流团在台北、台南、高雄及花莲等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访问,所到之处,受到台湾医学界热情而隆重的欢迎,每次学术交流会议都受到台湾医学专家、学者高度的赞扬。台湾新闻媒体将此盛况纷纷报道。而报道中,总会提到一个很受台湾医学界推崇、总是在交流前和交流后被簇拥在中间的人物,他就是该团团长———德高望重的著名眼科专家李辰。李辰,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现任暨南大学顾问。还是在每年春天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笔者就与李辰教授有过接触。…  相似文献   

7.
《黄埔》2016,(1)
正2015年3月底,笔者在台北出席第二届光复钓鱼岛行动论坛时,经谢正一教授引见,专门拜会了台湾退役空军中将傅慰孤先生。因为我们之间有上海老乡这层关系,谈话几乎没有任何障碍便很快切入了正题。聆听傅将军对他的人生旅程娓娓道来,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他谈到1949年经香港辗转到台湾,1958年入空军幼校第7期,后入空军官校第46期,以及历任国防大学空军学院院长、空军副总司令的经历,令笔者眼前豁然一亮;  相似文献   

8.
俞启炜 《台声》2002,(12):48-49
往事悠悠,笔者回想起退休前从事对台工作十几年的岁月里,曾经接待过不少台湾同胞,周振华教授便是其中一位。他的人品令人敬佩,他的事迹感人至深,这正是我提笔写这篇文章的缘由。难忘故乡情周振华先生1933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现为常州市辖区),后赴台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台湾某医学院政治系主任,并兼南亚工商专科学校教授。周教授虽少小离家,但对故乡一往情深,自1991年以来,共返乡23次,夫人吴碧月(台南籍)和两个女儿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也先后踏上了寻根之旅。如果说开头两年周振华回乡的主要目的是探望八旬老…  相似文献   

9.
在上期的“大陆记者看台岛”里,大家跟随着笔者,发现了台湾卑南人的传奇,以下就让我们紧随笔者的脚步,去会会一位土生土长的台湾当代艺术家,亦是一位“流浪在山林”的排湾人。  相似文献   

10.
见到痖弦     
数年前痖弦从台湾来信说:“你我都要保重,我们见面有期。”这语气很乐观,但我总觉得是一句梦话。到了1998年11月下旬他来信说:“我已从《联合报》退休,12月6日离开台北到温哥华居住,特向你告辞。”从未见过面,言说“告辞”,──真让人迷惘而悲哀。 痖弦50年前小小年纪离开爹娘东渡到台湾这块陌生地,50年后又继续东渡到一个更远的陌生地。先前他说的“见面有期”,渺茫了,是天边一缕消散的云。 然而,今年,即2000年5月8日,痖弦真是来到家中了。这个日子容易记住,旱了几个月,这一天忽然降雨了。甘雨遇上故知…  相似文献   

11.
记得几年前,来厦门访问的一位台湾教授在早上散步回来,紧张地用地道的台湾话对我说:“老乡,不得了!厦门人都在讲我们台湾话,台湾在大陆的影响太大了。”我告诉他,台湾话就是福建南部即闽南方言,他才恍然大悟。其实,我也有同样的经历。1948年到厦门大学念书的我,在黑暗的小街上听到哀怨感伤的故乡歌仔戏哭调时,不禁柔肠寸断。一问才知道歌仔戏的源头在闽南,哭调充分反映彼时两岸人民痛苦的心声。有尚清雅的南管(南音)也是从闽南传去台湾的。我曾听厦门一些语言学者用闽南方言吟诵唐人的诗歌,比用普遍话(国语)吟诵更上口。难…  相似文献   

12.
万能工商,乃台湾私立万能工商专科学校之简称,由万能工专增设商科改变而来,是台湾一所颇有名气的工商专科学校。而南京东方语专,乃南京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之简称(注①)二者一在台湾,一在大陆。但二者都是非常著名而且负有时代任务之高等专科学府,且二者还有诸多内在之联系。台湾万能工商之前身即万能工专,创办于1969年秋季。其创办人即为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之老师——庄故教授心在先生。笔者乃南京东方语专韩语科学生,1949年自南京经杭州、南昌、广州而到台湾。当初曾执教于南台湾之高雄。有一天报载台北侨心纺织公司董事长庄…  相似文献   

13.
张敏  杨雨文  徐波 《台声》2002,(10):32-33
与上海长谷建材公司吴琼副总经理虽是初次见面,但却一见如故。说来这也是缘分,我们与其兄吴琼恩教授原是交往多次的朋友,听说其弟在沪从事建材业,到了上海自然要见一面。这一见才知道,他原本从台湾世界新闻学院毕业,曾在台湾著名的《联合报》当过12年记者,如此说来我们还是新闻业老同行,彼此自然备感亲切,相见恨晚。吴琼先生今年40岁出头,身材魁梧,声音洪亮,脸上还总是漾着微笑。他告诉我们,他来到上海前后8年,并落户松江,已经是个“新上海人”了。我们不解他为什么舍弃在台湾干得颇为顺手的新闻本行,却来上海改行从事…  相似文献   

14.
陈益源 《台声》2013,(11):85-87
对于汪毅夫会长,我和许许多多的台湾学者一样,早就景仰已久。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是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1869—1923年)的曾孙;他是闽台文史研究的大名家,著作等身;他当过大陆几所著名大学的教授、福建省的副省长、台盟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是学者从政而义不失学者本色的政治人物……  相似文献   

15.
一字源流奠万华1988年10月,著名的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博士首次到祖籍地福建寻根祭祖。当时的福建省省长王兆国会见了他。李远哲博士激动地说:“福建省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因为这是我的祖先生活了1000年的地方。”李远哲博士1936年生于台湾新竹县,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可利分校化学系教授。清康熙年间,他的祖先从福建南安渡海到台湾新竹县。李远哲博士说:“我小时候经常在清明节随父亲去扫墓,每次看见祖先的墓碑上写着“武荣”,就问父亲咱们祖先是从哪里来的,父亲只知道我们的祖先从泉州来,与‘武荣李氏’有…  相似文献   

16.
李家泉 《台声》2002,(5):15-17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一直为中国改革开放高唱赞歌且是积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长期向往祖国统一并为之努力不懈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台湾经济研究中心法人理事长方生同志,因病不幸于今年4月5日凌晨2时10分与世长辞了,享年77岁。这是中国经济学术界的重大损失,也是对台工作的一大损失。我们痛失这样一位好学者、好同志、好朋友。“台湾”二字连着两颗心我和方生教授的相识和交往始于22年前,那是在参加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成立会上。我们一见如故,相知相交,几无间断。这里有这样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7.
台北纪行     
熊宗荣 《世纪行》2008,(7):36-36,38
2006年5月,我们到台湾,是经香港到泰国,再由泰国到台湾。咫尺之地,竞辗转周折了四、五天时间。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我们单位有好几位同志都患上了肝病,四处求医。但由于我们这儿信息闭塞,求医问药困难,烦请编辑帮助。谢谢!甘肃汪越江越同志: 来信收到,根据您的要求,我们这里向您推荐《北京日报》的一篇文章,供您参考。并祝您的同事早日康复!编者 1997年,受台湾某知名人士的盛情邀请,王世成教授到台湾进行了一次学术交流。一名患乙肝大三阳的台胞慕名找到了王世成教授。王教授经仔细诊断后,打回电话,让祖国大陆的药师给这位台胞寄出了两个疗程的中药。两个月后,该患者大三阳转小三阳,转氨酶也恢复了正常,且配合治疗一段时…  相似文献   

19.
台湾一位名叫简民一的年轻朋友,不久前给笔者送来一本名为《简吉——台湾农民运动史诗》的书,杨渡先生著。陪他前来的另一位朋友之前就告诉笔者说,他是奉长辈之命,专门来送这本书的,笔者自然感到很荣幸,认真地拜读了这本书。笔者先读了三篇序言,一是简吉之子简明仁先生写的序言,二是推荐这本书的南方朔先生写的序言,三是著者杨渡先生写的序言,然后读完全书。  相似文献   

20.
樊芒 《台声》2001,(9):42-43
江明贤:1942年生于台湾台中县,曾留学西班牙中央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作品深受西方绘画观念影响,将中国笔墨加以改造,重新诠释新一代台湾水墨画风;1981年出席巴黎主办的“现代中国画新趋向”展览,1988年7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是台湾第一位来大陆办画展的画家;曾在台湾、美国、日本、香港、北京、上海、欧洲等地举办个人画展40余次;著有《中国水墨画研究》一书,在台北、北京、东京、旧金山、洛杉矶等地出版《江明贤画集》共12本。  江明贤先生应该说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早在198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