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仇     
陈鲁民 《法制博览》2010,(18):46-47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李广没能封侯而抱屈,其实,这也与其睚眦必报性格有关。《史记》载,李广被削为平民后,有一次夜间带着随从外出饮酒。归来时路过霸陵亭,霸陵亭尉不让他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将军!',不久,匈奴犯境,李广被重新起用,到了军中就找了个理由把亭尉杀了。他这一点就远不如韩信,韩信不仅当初能忍胯下之辱,后来发达了,也没有报复曾羞辱他的那个流氓,反而给他封了个小官。  相似文献   

2.
石勇 《南风窗》2014,(12):9-9
<正>房价好像离垮的时间不会太远了,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情。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违背经济规律和社会正义的东西,一定逃不掉后者的报复。即使有强大的拯救者,也只是在拖延被报复的时间,和积累被报复的强度。但因为这件事,我和一个朋友发生了争论。  相似文献   

3.
扎不棱 《法制博览》2010,(19):64-66
湖南人谭延闿年轻时有两件事让他非常难过:一件事是总有人称他为“小老三”;另一件事则是,他考中的本是进士第一名,但因为是湖南人,又姓谭,所以被一些官员生生给抹下去了。  相似文献   

4.
度不中,不发     
汉代的“飞将军”李广对自己的箭术及战术有这样一句名言:“度不中,不发:发则必中。”就是说,没有十分把握,不发箭;要发箭,就要求一定射中。为此,李广射猎曾多次出现险情,因为即使是老虎那样的猛兽,他也要求自己非一箭射中不可,否则宁可放近些。他的做法,使他的敌人一见他拿出弓来就逃去。西方的一些企业家,在商场上,也熟谙此道。一方面是慎重;另一方面是为了聚全力作致使一击;第三点是造成对方的心理负担。一位美国石油巨子,他的第一块油田就是这样买下来的。那是一块经他亲自悄悄地勘探过的油田,认为很有前途。但他知道大家都感兴趣,人们已纷纷表明要买下来。他知道自己实力不足以与人竞争,干脆一声不响,在拍卖场上完全不发出争购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声音     
《南风窗》2010,(19):22-22
<正>可以100%肯定,就是因为揭露了这些造假,他们个人的利益被我触及到了,买凶来报复。至于具体是谁,先不好说。——著名打假人士方舟子表示,他在北京住所附近遭两个埋伏歹徒用麻醉剂和铁锤袭击,与6月24日媒体人方玄昌被打一事有联系,可能都与2004年揭露号称抗癌物的"天仙液"有关。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2016,(26)
正"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这是北岛的散文《波兰来客》里的一句话。天生的诗人,张口就是一首好诗。11月份在北京,和李广平聊天,谈及他上世纪80年代的青春,他引用了这句话。李广平是一位著名的歌词作家,歌词和诗,其实是一体两面,因此可以姑且把他算作诗人。他有虔诚的信仰,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来自神赐。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并不排斥人对神性的趋近,"兽性——  相似文献   

7.
师傅     
《工会博览》2010,(8):47-47
大女儿出嫁后,家中有些干不了的事,父亲就对大女婿谈谈。大女婿是个普通的工人,话语不多,但很能干,金、木、水、火、土样样会一点,听完岳父大人的话,他一声不哼,自己马上就动手去干,于是岳父大人家里干不了的事也就了了。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与关爱不仅体现在学习、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也不仅仅限于学校教育,甚至还要延伸到社会和家庭。对此,我通过疏导一名学生的心理危机,有了更深的体会。本班有一名姓赵的学生,一向活泼开朗,每天第一次与老师见面总会主动问好,是班内公认的“最尊敬老师”的同学。本学期初,我发现他上课神思恍惚,课间也独坐一边不言不语。向我问好时也是没精打采的,整天耷拉着脑袋。可当我找他谈心时,又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没什么事,真的没什么事。”但我从他那飘忽的眼神中看出:他有难言之隐。于是第二天…  相似文献   

9.
纽约“9·11”的巨响,震撼了我。过去7天,我一直处于惊愕之中。已有的文明准则在我心中已经随那巨响而轰然坍塌。我不知道美国人是否会进行报复,如何进行报复。看电视上小布什的样子,他决不会咽下这口气,一定会率领美国报复的。所谓血债要用血来还,“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强大的美国岂能向恐怖分子低头!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再简单不过,再熟悉不过。即使换了我们,也  相似文献   

10.
郭振亚 《法制博览》2009,(14):38-38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先生,在讲《史记》秦始皇之死时,说过这样一段颇为隽永的话:“历史最怕意外,但历史又往往充满着意外。”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赢政先生,统一六国后,自称始皇帝,他要一世、二世、三世直至万世地永远传下去,可是出他“意外”的是,自他一命呜呼,去见上帝之后,他最信任的赵高、李斯,以及他的小儿子胡亥,一起谋划了一件让秦始皇生前永远料想不到的事,即篡改始皇帝的遗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