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菲律宾南海政策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菲律宾南海政策经历了从“中立不介入”到“介入但不陷入”的转变.在“重返亚太”战略背景下,美国高调介入南海地区事务.菲美关系的加强影响了菲律宾亲美政治势力对南海问题的判断,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菲律宾南海政策的激进化.美南海政策对菲律宾的误导和菲律宾自身对形势的误判使菲南海政策已走上错误的轨道,菲律宾国内政治等因素限制了菲南海政策的回调.  相似文献   

2.
陈遥 《东南亚纵横》2010,(4):98-102
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对菲律宾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深刻影响。但从国际比较视角看,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呈现出旧殖民性的特点,而不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的新殖民主义,主要表现:失败的土地改革,保守的贸易政策,有限的工业化。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在1946年7月独立时被迫与美国签订了长达二十八年的“贝尔贸易法”,以及包含在“贝尔贸易法”中的所谓美国人在菲律宾与菲律宾人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法案”,这使美国在战后一段时期内垄断了菲律宾的经济。在六十年代末期以前,菲律宾的经济政策的制订主要服从于美国的需要,受到美国安插在菲律宾政府要害部门的各种专家顾问的左右,接受美国直接控制的世界银行的严格审查和管制。菲律宾独立前后建立起来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五十年代为解决外汇危机  相似文献   

4.
韩凝 《东南亚》2012,(2):46-51
本文梳理了美国国际开发署在菲律宾援助活动的沿革历程,指出国际开发署对菲援助政策的调整与菲律宾国家的发展和美菲同盟关系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框架下,国际开发署对菲援助的策略也有了调整,在援助范围上进一步拓展,在援助机制上更加完善,在援助方式上更加注重多边化机制的利用,体现了美国“巧实力”的外交理念。这种政策的转变在促进菲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巩固和深化了美菲同盟关系,有力地配合了美国亚太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菲律宾是东盟的一个重要的成员国,今年的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将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的苏比克湾举行。1992年拉莫斯总统执政后,菲律宾对外政策有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新定位与美国的关系;二是把发展与亚洲邻国的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点;三是更加强调对外政策要直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在战后的很长一段期间内,美国垄断资本仍然控制着菲律宾的主要经济命脉。1946年7月菲律宾政府在美国压力下被迫与美国签订了“菲美贸易协定”(又称“贝尔贸易协定”),1954年7月修订成为“劳雷尔—蓝利协定”。这些协定规定,美国人在开发菲律宾自然资源、占有菲律宾土地以及经营一切公司事业和从事工商业活动方面,享有利菲律宾公民一样的“同等权利”,美国商品进口在菲律宾可以享受优惠的关税待遇。另一方面,菲律宾政府则通过宪法、公司法、银行法、零售商菲化案、米黍业菲化案等专项法案对其他国家资本和华人资本的投资进行…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任以来,积极推动独立自主的菲律宾外交政策,由此导致菲美关系、菲中关系以及菲律宾的南海政策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杜特尔特政府的对外政策已调整为远离美国亚太战略,与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暂时搁置南海仲裁案,开启中菲间关于南海问题的双边对话。但菲律宾不可能轻易放弃南海仲裁结果。菲美同盟暂时不会有大变动,仍会维持在之前的保证菲律宾国家安全的两国条约及协议基础上。杜特尔特仍需要通过中菲友好合作促进菲律宾的经济发展及民生改善,来证明自己推行的对外政策调整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经济的角度阐述了美国统治菲律宾时期,美对菲的关税、贸易政策之演变及其背景、影响,达到诠释美国新殖民主义本质,解构美对菲的殖民本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按照194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的法案,1946年7月4日,菲律宾终于摆脱了美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菲律宾(第三)共和国。同年7月23日,刚刚成立二十天的菲律宾政府就迫不急待地向国际社会表示出其占有南中国海部分岛礁的企图。此时的菲律宾虽然用和平的方式从美国手中获得了独立,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受着美国的控制,特别是在外交事务、国家安全、军事防卫等领域方面,基本上是在全力推行美国的外交战略。反共成为其第一要务。所以,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随后的朝鲜战争爆发以后,菲律宾以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界定"盟友"和"敌人"的基本标准,十分强烈地将刚刚建立又是近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作其政治上的主要攻击对象。此时期菲律宾在南沙群岛主权问题上的政策,也是基于这种政治观念而制定的。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所以,要全面认识菲律宾介入南沙群岛主权争端的主张和行为,有必要对这一特殊时期的菲律宾相关政策和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简要的历史回顾从五十年代以来,美国的亚太政策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一、五六十年代的遏制政策,即"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政策,在欧洲是遏制苏联,在亚洲则是遏制中国。中国革命胜利以后,美国在中国周边划了两条遏制线:在亚洲大陆,是要把共产主义遏制在中国的南部边境;在西太平洋,是从阿留申群岛经冲绳到菲律宾的弧形防线,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美国不惜在亚洲进行了两场战争。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onfluence of forces at work to shape U.S. policy toward Cuba since the late 1990s. Our approach examines four key factors involved in policymaking toward Cuba in this period: (1) the entry of new interest groups into the Cuba policy process and an "entrepreneurial" Congress; (2) the executive's constitutionally based interests; (3) bureaucratic interests; and (4) pressure from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We examine U.S.–Cuba policy by describing each determinant in isolation and then by looking at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among them, showing how they are linked together. In doing so, we argue that an analysis including multiple factors better explains U.S. policy toward Cuba than one that focuses on a single factor such as the power of the Cuban-American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2.
韩国认为,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战略"深受日本安倍政府的影响,其主要目的在于拉拢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区域内的国家共同围堵中国。由于这个反华企图,再加上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政策等,导致该区域内其他国家不愿完全追随美国,所以特朗普任内很难落实"印太战略"。在此认知和判断下,2017年5月上台的文在寅政府开始明确拒绝支持"印太战略"。随着美国白宫、国防部和国务院相关报告的出台,美国推进"印太战略"的意志日益强烈,要求韩国参加"印太战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韩国越来越需要美国协助解决朝核问题和调解韩日矛盾,再加上中韩关系逐渐恢复,所以韩国最终决定用其"新南方政策""对接"美国的"印太战略"。韩国一再强调,此举不是"加入印太战略",而是以东盟为中心,仅围绕经济、治理以及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在寅政府的"均衡外交"理念和扮演"桥梁国家"角色的愿望。今后韩国如何进一步回应美国的要求,主要取决于未来韩国政权的性质、拜登政府推动"印太战略"的连续性,以及中美关系的变化等。但无论未来内外形势如何变化,韩国都会认识到中国和中韩关系的重要性,而不会一边倒地完全参与到旨在围堵中国的"印太战略"中去,而是有选择地支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演变的历史表明,出口管制始终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对华一直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这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美中贸易失衡,而且使两国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由于奥巴马政府并未改变美国对华的一贯立场,因此其推动的出口管制改革并未惠及美中贸易,使美中贸易关系的发展日趋复杂。在对华出口管制问题上,美中两国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美中双边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4.
Joseph 《Orbis》2007,51(4):697-709
This paper addresses why neoliberal polic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have failed to spur broad-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hy they have not consolidated stable liberal democracy in Latin America.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must reevaluate its foreign policy in order to accomplish its goals and maintain its influence in the region. This will mean engaging more moderate leftist leaders in Latin America and adopting changes to its trade policy. Above all,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not revert back to its unilateral interventionist policies of the past.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reviews post-Cold War U.S./Asia policy and its potential electoral impact even as the United States selects its future foreign policy leadership and course of direction. This essay is presented in three parts: the first focuses on the U.S. security architecture in the Asian region, a brief second section on the relevance of recent changes in reg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third attempts to determine how this emerging economic-security model might dovetail with perceived American political interests at a time of national resolution.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开始显露坍缩征兆。然而,美国仍然保持着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其内政外交政策选择一直具有全球性影响。特朗普政府实施的"美国优先"政策对全球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特别是对华发动极限施压性的"贸易战"和战略竞争,使中美关系发生严重倒退。特朗普政府随心所欲、极端强硬的执政风格,不仅招致很多国家的激烈批判和反对,在美国国内也引起了巨大争议。美国大选已经落下帷幕,尽管现任总统特朗普仍然没有承认和接受败选事实,但美国政府更迭已经无可逆转。新一届美国政府将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我们将如何应对美国因政府更迭而发生的政策调整?为加强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前瞻研究,2020年11月5日,本刊编辑部联合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东北亚研究院、东北亚研究中心、美国研究所等单位召开了"美国大选后的世界格局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10位专家做了会议发言。本刊选择其中3篇和另外1篇投稿摘要刊发,希望能够促进对美国新一届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1954年日内瓦会议结束以后,美国开始关注老挝国内局势的发展,将老挝看作其在东南亚防御共产主义影响的重要缓冲地带,积极扶植符合其利益要求的代理人上台。美国为确保老挝保守势力取得1958年补充选举的胜利投入了大量的援助。尽管如此,选举结果却违背了美国的初衷,暴露了美国对老挝政策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8.
19.
How has the United States used migration as part of its statecraft and foreign policy? This question is significant because migr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mporary transnational policy area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because a state’s foreign-immigration policy nexus remains an under-explored vantage point for examining diplomatic and international history. This review article answers the question and lays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ground in the area by 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record and extant research to show that American leaders from the country’s founding through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have used migration as an instrument of statecraft by primarily attempting to reach three foreign policy objectives: pleasing, harming, and bargaining with states. For each of these categories, the analysis explicat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atecraft and migra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identifies policy instruments used by American leaders to influence migration for diplomatic and foreign policy objectives, and presents historical cases of American migration policies designed for foreign policy goals. The conclusion provides the research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its findings.  相似文献   

20.
After the 9/11 incident, the United States further shifted its strategic focus on the Middle Eas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rategic dilemma faced by the U.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origins of its Middle East strategy. It uses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by comparing former strategies with current poli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