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区域行政立法协作:现实问题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行政立法协作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中地方政府在行政立法领域的协作主要集中于规章冲突的事后解决机制,欠缺规章制定之前的事前协作。对此,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建议性州立法委员会以及州际协定在协调州际立法上所体现出来的协作理念和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区域行政立法协作机制,需要健全行政协议制度、政府间信息公开和交流制度,成立区域行政立法协调委员会。  相似文献   

2.
唐炜 《法制与社会》2010,(16):44-4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行政立法已经成为一种各国立法的重要手段,行政立法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谋取更大的福利。当前,我国行政立法制度存在民主性不足、透明度不够、构束性不够等问题,如何完善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是使行政立法符合公众利益的关键。本文指出分析和研究我国行政法的立法理论与实践可以看出,公众在行政立法过程的利益表达需要规范性的依据,而且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必须建立有效的公众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我国现有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现有制度存在的缺乏统一立法,且现有立法存在疏漏,不便操作与行政行为效力原理及其规则严重脱节等来自立法的先天缺陷和程序不健全,致使司法与行政的角色严重错位和责任和救济机制不健全等来源于体制的后天缺陷。并对近年来学界对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几种主流的改革思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丽 《法学论坛》2002,17(5):18-23
建立健全行政立法监控制度是完善我国行政立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行政法治的基本要求。西方国家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监控制度。其中 ,通过程序的设置对行政立法进行过程控制的做法尤其值得借鉴。在我国 ,程序观念和制度一直都较为落后 ,因此 ,对行政立法程序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借鉴先进 ,完善我国行政立法的程序控制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行政立法效益评估——美国的做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瑞 《行政与法》2010,(4):91-94
行政立法效益评估是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通过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或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行政立法进行评估以改善行政立法质量的一种制度。目前行政立法效益评估已经成为美国重要行政立法的必经程序之一,有效地促进了管制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提升行政效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美国行政立法效益评估兴起的背景、主要做法及其对我国行政效能监督的启示三个方面对美国行政立法效益评估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美国行政立法效益评估中立法谦抑的指导思想,集中统一的审查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对于我国行政效能监督建设最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立法采用了国务院指导性文件与地方立法先行先试相结合的推进方式。地方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包括政府规章与行政规范性文件两种形式,广泛分布在除西藏外的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地方立法历经十余年探索,逐步完善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五项程序制度,为中央立法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立法经验。国务院现已启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的立法工作,条例作为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的基本法应当吸收地方共性规定与成熟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等外部机制,适度规范行政机关之间的内部关系;条例作为中央层面立法,构建程序制度应当使之具有可操作性,避免条例出台后地方仍需大量重复立法细化规则。  相似文献   

7.
行政立法正式听证与非正式听证的实质性区别在于行政立法主体受听证笔录拘束的程度。基于行政立法自身的特点,行政立法应当更多地采用非正式听证。任何行政程序都需要有具体程序制度的支持,因此,应当建立支持行政立法非正式听证的各项具体制度,包括公告制度、评议制度、相对案卷排他制度和效力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8.
何渊 《行政与法》2001,(4):74-75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当前行政法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论述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对行政审批的统一立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约束行政审批行为的一些机制.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共生共融,为包括行政立法在内的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新的目标.就行政立法领域而言,和谐社会理念为我国行政立法预设了民主化、法治化与正当化的发展方向,但是,行政立法自身的行政性、行政立法制度的粗疏以及立法内容在正当性方面的欠缺,却阻碍了行政立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此,有必要确立行政立法民主、行政立法法治以及均衡立法等观念.完善主体与权限、行政立法程序以及行政立法监督等制度,以有效发挥行政立法对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行政不作为从其法律后果上看表现为行政主体未做依法应做之行为,因此它一经成立,就必定是一种违法行为,也必然会使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所以建立相应的救济制度是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关于行政不作为的事前遏止有所不足,应从立法和内部监督两个层面上完善其遏止机制。虽然在法律救济机制中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种,但基于其局限性的存在,也应予以立法和制度上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政治和法治发展意义,对行政法律制度改革创新也指明了前行方向和重要任务.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我国行政法治革新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果,公众参与行政立法成为这一进程中的重要突破口,形成若干制度规范,表现出积极作用.但由于认识滞后和条件不足等原因,公众参与行政立法仍然存在机制和方...  相似文献   

12.
行政立法法治化进程愈来愈受重视,而行政立法民主参与原则是行政立法法治化的重要依据。从制度上确保行政立法民主参与原则的落实是重中之重。立法听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是行政立法法治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司法鉴定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行政许可法,不仅是行政立法领域的重大突破,而且带动了相关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本文以司法鉴定为切入点,探讨了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司法鉴定管理的影响。行政许可法完善了司法鉴定机构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并简化了鉴定机构的设立程序,规定了统一的鉴定人选拔机制,明确了鉴定活动违反有关管理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许可法的出台为司法鉴定制度的逐步规范化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同时也为司法鉴定管理立法的尽快出台做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14.
杜琨 《法制与社会》2010,(6):39-39,41
在行政立法中,行政立法回避制度是一个具有积极作用的程序制度,可以为行政立法腐败设置程序屏障,保证行政立法的公正,促进行政立法的民主化,同时,行政立法回避制度也需要其他制度与其相配合发生作用,并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保证其运行,才能得到完善与实现。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制度存在民主性不足,透明度不够、拘束性不够等问题。本文指出完善行政立法公告程序、建立公众行政立法动议权制度、完善行政立法听证制度成为完善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制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行政不作为的存在,必然使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救济机制,使受害者得到法律救济。行政不作为如何救济,如何追究行政不作为的法律责任,是行政不作为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行政立法、实践领域的救济制度进行分析,提出了行政不作为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且对行政不作为的国家赔偿责任进行了探讨,最终对未来行政不作为救济制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保证政府采购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对于任何一个有效的政府采购制度而言,仅仅进行采购规则的立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救济制度。借鉴国外政府采购立法经验,我国《政府采购法》专门规定了供应商“质疑与投诉”制度,其与我国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论制度一起构筑成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的行政权利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8.
论行政立法回避制度——兼与杨建顺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立法回避制度做为一种民主立法制度应当在我国行政立法活动中得以全面实施,并且其是提高行政立法质量、增强行政立法法律文件实效之本源。行政立法回避制度之所以能够做为一种民主制度存在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为充分发挥行政立法回避制度的作用,必须从立法上予以完善,明确投标单位、被委托的专家或组织应具备的资质,并走政府规章制定的职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陈明 《法制与社会》2011,(1):292-292
过去二十年行政法领域的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行政法领域改革以偏重实体行政逐步转向实体制度与程序制度并重的趋势。程序立法在我国立法上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行政权范围的不断扩大,需要出现控权机制来制约行政权。因此,本文主要从理性行政程序中的说明理由制度。听证削度.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角度加以分析,从而引发对这些问题更多、更深入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对于我国行政立法中出现的“立法割据”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陈勋儒建议,行政立法应建立“四大制度”——立法回避制度;立法公开制度;立法参与制度,参与的核心是公平听证;立法经费预算和公开制度。(3月12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