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政治伦理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反映了政治与伦理的复杂历史关系。对政治合法性的论证和对于理想政治社会秩序的理论构建是政治伦理的一个永恒的和持续的主要关注对象。梳理以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群主义为代表的三种近现代西方主要政治伦理观,便于从整体上理解西方哲学的脉络,这必然会对解决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任家瑾  杨晓春 《人民论坛》2014,(11):158-160
政治伦理是指政治活动中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的伦理原则.道教以清静之世为其政治理想,针对君主提出以清静为要义的政治伦理要求,并试图通过人格神化之道与鬼神劝诫而使之富有一定的监督力和约束性.这一富有宗教特征的政治伦理观念,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杨高男 《湖湘论坛》2006,19(3):42-44
天命、德、礼是中国上古社会政治文化的内质,也是孔子确立理想社会与政治的三个理论维度。正是在寻求和“损益”传统政治文化价值资源的过程中,孔子架构起以仁为价值原点、以心性伦理为价值工具和以政治伦理为价值目的的伦理政治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随着国际行为主体数量的增多、全球性问题的频发、市场力量的扩张以及行为主体自主性的增强,国际社会对民族国家共同体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国际组织制衡国家的力量明显加强,全球意识不断提升,全球化治理中的国际伦理精神日益凸显.现代政治学中的“道德政治”传统,尤其是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关于文化规范与价值观念在政治生活意义上的主张,为国际伦理规制国际社会的行为取向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推动建立全球化政治新秩序的现实进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政治权力为切入点,比较分析了现实政治生活和网络政治环境中政治权力运行方式的不同,然后总结出网络政治环境下权力运行所面临的伦理及困境,并针对此困境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代政治伦理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耀东 《湖湘论坛》2004,17(3):84-85
中国社会在由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其文化心理及行为规则层面必然要求政治伦理的现代化,现代政治伦理的产生与建构是政治转型的深层变革,这种深层变革又必然推动中国政治的现代化。  一、伦理政治、政治伦理、现代政治伦理伦理政治是与法理政治相对应的概念。它们所描述的是两种典型的政治形态。比较文化研究表明,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的典型模式,它以“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的双向同构为特征,即把伦理道德与政治法律相结合而构建的政治理论体系和政治统治模式。法理政治则是通常所说欧美国家的西方政治的典型政治…  相似文献   

7.
王锡军  赵本纲 《前沿》2014,(21):68-69
纵观古今中外伦理学、伦理、道德与道德观的研究和社会发展历史的演变,基本可以将伦理、道德体系和相关的学说、学术体系划分为四种。对伦理道德体系进行科学划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伦理道德现象,明确理想的现实主义需要构建怎样的道德理论体系和道德实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治伦理思想是历史上的思想家有关政治伦理问题的认识结晶, 其主题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当性。 历史上的思想家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道德层面有着十分深切的关注。 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是符合道德的生活, 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与历史上的思想家一样, 生活在现时代的人们也要对这一问题给出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答案。 我们对有关社会政治生活伦理问题形成自己理解的前提, 就是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政治伦理思想产生、 发展的历史, 以及理解中国政治伦理思想, 作为人类共同的思想遗产之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原始儒家于天人关系的致思中藉天的超越性与圣王的历史性权威假定,以仁礼剖析人性,解读伦理和政治,在构想王道政治的理想中建立起礼以体政、政教相维的伦理政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的政治定位与政治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萍 《湖湘论坛》2003,16(6):89-91
政治伦理指政治主体 (包括政府、政党、官员、公民等 )在政治活动、政治行为中所信奉和实践的伦理精神 ,具体涉及到政治家伦理、公务员伦理、制度伦理、公民道德等方面。政治伦理的功能在于它可以作用于社会制度的选择和评估 ,提供社会诉求和利益集团的合法性依据 ,树立官员的服务观念 ,并促成公众意识和公民道德的形成。政治伦理并不探讨具体政治主体的动机是否道德的问题 ,而主要考察他们的政治活动、政治行为所表现出的道德价值。公民社会的政治已经成为了公共事务 ,政治伦理也就成为了一种角色要求。一、政治在公共生活中的“定位”政治…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主线以德治主义治国之道为核心内容的政治伦理学,是从人本主义意义上强调指出了为政首先应强化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政治道德建设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历史表明,统治的政治道德,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兴衰密切相关,因此,孔子伦理学说不仅具有历史内涵的深刻民族化意蕴,而且亦有当代政治化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晓红 《求索》2008,(5):56-58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伦理是关于道德的理论,伦理的道德基础是建立在我们现实社会之上,而网络伦理的道德基础是建立在网络社会之上。如何理解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与我们现实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在网络社会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伦理是现实社会中的既有伦理还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既有伦理迥异的新的伦理。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应以政治和法律伦理为基础。古代国家强调政治的伦理性,近代西方产生国家非伦理化观念,而中国则一直坚持政治伦理传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立法、司法和执法等各方面、各环节加强政治和法律伦理建设。加强立法伦理建设,必须强调制度与法律规范的正义性,使制度和法律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加强行政与司法伦理建设,必须强调治理手段的正当性,正确认识行政手段的功利化以及隐蔽性非道德行为,调整政绩评价取向。  相似文献   

14.
周楠 《前沿》2010,(18):7-10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反思性的发展观,是相对于传统的“不科学”发展而言的。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与否是社会历史活动的尺度。在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必须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主动性之中寻求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求将社会存在和发展置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发展基础之上。政治伦理的根本价值在于其为人性,为人性反过来又成为政治活动的评判尺度。  相似文献   

15.
高月兰 《理论月刊》2007,(10):133-136
本文以现代人的价值处境为切入点,以道德责任的合理性基础为论旨,通过对现代性价值特质和人的价值处境的分析,指出道德责任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日益凸显。具有主观性和无公度性的道德责任只有以伦理精神为基础,才能使人们重新确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终极关怀。经过历史与逻辑辩证,本文指出把伦理精神作为道德责任的基础,不仅具有理论和理性,而且具有现实实践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政治生活与政治伦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政治生活具有普遍性、程序性、公共理性、人类关怀性等等特征。现代政治生活也正是具有这些基本特征影响人类资源分配的活动。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存在三大基本的政治伦理问题:传统政治伦理与现代政治伦理的冲突;现代国家建设与政治伦理转换;公民教育与政治伦理。完善与发展中国的政治生活,需要不断研究和解决这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山东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谈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不仅是对两千多年前孔子等先贤以德治国、以德兴业、以德立人等传统政治伦理理念的现实回应,也是针对当今中国社会,具有现实关切和文化战略意义的深远洞见,它直接而积极地回答了两个相互关联且具有根本意义的社会问题: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道德?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地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学界从未对政治伦理主体进行过详细的讨论,更不用说对这一概念有清晰的认识,这直接影响了政治伦理学的发展。因此,必须从政治伦理主体的概念特征、外部轮廓、内部结构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对政治伦理主体进行勾画,以填补这个研究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高振岗 《求索》2008,(9):46-48
政治伦理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实践中逐渐生成的一整套伦理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主要以正义、平等、责任、宽容为基本伦理价值诉求。行为主义政治学期望用科学主义的方式解决一切政治领域问题。但是人类政治实践表明,企图用纯技术的方式和手段并不能解决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审视政治的合法性问题,追问政治的伦理诉求,探寻政治伦理的最佳实现方式重新成为新的理论旨趣。政治伦理能够外化为“良制”,“良制”又能够保障社会治理方面做到“善治”。政治伦理也能够内化于人们的心里,增强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形成整个社会的一种伦理共鸣。  相似文献   

20.
政治妥协是民主政体内解决社会冲突的常态形式,它与民主政治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相容性。虽然政治妥协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相对性和消极性局限,但它不仅在实现个体权利、民主、自由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具有一线伦理价值,而且以决断搁置、把握中道等分识调控艺术,契合了二线伦理价值。对政治妥协伦理精神的诠释,为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政治妥协策略以实现和谐政治的目标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