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台湾新文学理论批评受"五四"影响而诞生,日据时代深受摧残,光复后重新与祖国接轨.50年代,官方文艺理论与文艺政策相结合,而作为"战斗文艺"的反叛,现代主义得到蓬勃发展.70年代,带有左翼色彩的乡土文学论取西化文论而代之,大力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社会批判功能和民族性.80年代后,除了"台湾意识"和"中国意识"的分歧外,随着"新批评"的衰落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台湾文论界进入"众声喧哗"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文学理论的异在性价值一直在相当层面上被文学的同构性诉求所遮蔽。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指对文学创作的疏离、审视和质疑 :二是指在对异质理论引进、阐释的同时必须批判和超越。针对当下国内外学界文学理论之于当下创作的指空与关系倒挂 ,在强调建立文学理论异在性维度的同时 ,仍然主张重新调适异在性与同构性的关系。但认为 ,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及异质理论建立同构关系必须以异在性的质疑与批评为前提 ,唯其如此 ,文学及其理论才能得到整体提升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学观念在中国的确立,为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诉求提供了语境、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自20世纪20年代文学理论萌生自觉的学科意识起,即把自身定位为一门研究文学活动与文学现象以寻求文学规律的科学。它对自身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开掘以及在体系构建上做出的最初尝试,均显示出文学理论在学科建设初期即开始了对科学性的不懈探索。由是,作为科学之一种的文学理论,其本质即可作如是表述:文学理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4.
人学与语言艺术:新时期两大文学理论范式的演进与汇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人学"和"文学是语言艺术"作为新时期两个最主要的文学理论研究范式在其演进中走向了汇通.人学范式文学理论研究早期对人的规定趋于静态化、抽象化,带有古典人道主义特征,到了新理性精神和文学主体间性的讨论,把文学的语言和交往特征纳入其中,而语言范式的文学语言学、文体学、叙事学研究等也从相对单纯的形式研究走向社会文化分析.与此同时,超越这两种范式,把文学的语言审美维度与人文社会维度加以综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在更高的层面上重新整合被淡化的文学的政治维度、认识维度,将是中国文学理论下一步发展面临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张惠 《求索》2010,(8):206-207
新批评派奠基人瑞恰慈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就在中国传播其文学观念,其关于语义分析、语言多义性、细读法等理论影响了朱自清等一大批中国学人。朱自清的诗歌理论运用新批评的基本观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据方法,形成了适合中国特点的中西结合式的诗歌分析范式,实现了中国文学理论学术语言观的自觉。对于如何借鉴西方理论,建立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理论:从教学形态到理论本体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刚 《思想战线》2002,28(4):76-79
探讨文学理论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本体问题 ,可以从文学理论的教学形态入手。在我国现行文学理论教学形态中 ,其学科概念、范畴所指存在着一些习惯性的理解与表达错误 ,导致文学理论与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相分离。文学理论的理论活力减弱 ,使其逐渐成为知识汇编。重建文学理论学科 ,改进其教学形态 ,其思想基点是深入探索文学理论赖以生存的哲学美学资源和文学构成本身。文学理论首先是一种“理论” ,思维与方法是其不可缺少的特质 ;然后是关于“文学的”理论 ,必须紧扣文学本身进行言说。  相似文献   

7.
刘中望 《求索》2012,(9):60-61,40
瞿秋白接受与运用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特定时代与主体选择的对接产物,其动因包括十月革命引发"以俄为师"学习热潮、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大规模的译介与传播,瞿秋白长期旅俄、精通俄语、文艺兴趣浓厚、理论功底扎实、思想援用目的明确等。  相似文献   

8.
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建设至今还没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不像中国文学史或者现代文学史这类与历史结合紧密的学科那样,其本身有足够的历史依据作为支持,文学理论从一开始就面临理论前提受到质疑的处境。虽然我们内心里一致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理解文学以及建设文学理...  相似文献   

9.
文学理论的回归,也在新时期以来有关人物性格和典型问题的研究中比较突出地体现出来。 “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17年,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左”倾思潮的强化,人性异化的问题日益严重。这种异化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一方面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的自主意识的丧失,另一方面是他笔下的人物的有血有肉的真实性的丧失。作家自主意识的丧失,多半是强制的,被迫的。那结果,大抵是把自己扭曲成屈从一时政治需要的“哨兵”、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论述文化消费时代的特征和后现代消费的文化特征,探讨文化消费时代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型及其理论前景,可以看出,当前文学理论在融合或吸收优秀西方理论的同时,努力寻找并阐释本土理论的文化价值与意义,运用充沛的理论资源,以历史、实践和当代为基础,成功地建构起自己的理论话语,主体、自我的文化身份才能真正实现重建与新生.  相似文献   

11.
文学理论陷入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摆脱危机的办法有二:一是密切文学理论与当下创作实际的联系;二是静下心来,反思百年来文学理论走过的路。文案研究、学案研究是反思百年现代文学理论的结节点,现在进行这种研究正当其时。这是目前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趋势。清华大学罗钢教授积十年之功完成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境界"说的学案研究,启示我们:"学说的神话"必须破除,研究方法必须革新,研究精神需要持久坚韧。  相似文献   

12.
文学理论:从哲学走向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宏大叙事以及对个别、断裂、碎片、边缘、非主流等因素的高度重视,使得传统理论进一步分崩离析。在现代性展开过程被人们建构起来的那些辉煌的理论大厦是摇摇欲坠了,作为其根基的本体论思维方式与言说方式也行将寿终正寝。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文学理论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3.
关于普适性文学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适性是自然科学中基本的要求,但是在人文科学中却并不一定适用。人文科学涉及到文化的习俗、成见和一些利益上的要求。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了论述:一是关于普适性在文学理论学科中的思考,二是关于普适性的具体操作的有关问题。也许,普适性只能是作为各种文学理论对话的底线,而不是一种共同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文论被大量译介进国内,主导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研究格局和思维,在其译传的初期,或许激发了批评家的热情,但在今天已经开始阻碍批评家创造力的发挥。本文在对近年学界的热门话题"强制阐释论"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认为当代文学理论的出路在于研究中国的文学现实,并充分尊重当前的跨文化语境,积极吸收国外文论的有益因素,创造包容并蓄开放的理论格局。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的文学本体研究,可以概括为文学理论的回归。 我所讲的回归,是对疏离、对异化说的。近40年来,在我国的文学历史中,曾经发生过文学理论对于真正的文学实践,包括创作实践和鉴赏实践的疏离。本来是从文学实践中升华出来的文学理论,却不仅不对实践起促进作用,反而成了它向前发展的桎梏。有疏离,就有回归。正象人性的复  相似文献   

16.
文学理论学科自主意识淡薄是新中国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一个相当重要和关键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到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的纵深发展,也对学者的学术创造产生直接影响。本文对新中国文学理论学科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理论学科反思语境下,思考文学理论的边缘化问题、对文学理论的效用进行现代性辩护,这对文学理论学科知识的现代建构是有积极意义的。文学理论的边缘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和内涵。而其现代性效用则主要有四方面:它是现代性的制度性表征与保障;它能用价值理念去表征与维护现代性的结构与制度;它能使现代性的结构与制度在现代性的基础上不断地现代;它还是现代性的精神生存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18.
新批评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梅英 《求索》2012,(3):181-183
对"新批评"历史地位的评价一直集中在其理论贡献方面,而忽视了它对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及诗论的构建作用。与20世纪其他学院派理论不同,"新批评"是一种理论与创作紧密结合、互相生发的文学革新,它提倡作者应当收敛个性、尊重传统,重理而抑情、讲究语言和艺术形式,关注意象、隐喻和神话,最终使英语诗歌和诗论摆脱了浪漫主义"传达"理论的束缚,完成了英美文学的现代主义转型。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中的社会思潮辨析与引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各类社会思潮关系复杂,且来源和作用各异:在国内,政治思潮占据社会思潮的主体地位,它一面寻求学术思潮作为理论支撑和文化形态,一面以大众思潮为思想来源和社会化成果。在域外,西方社会思潮构成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威胁,而其他国外社会思潮的涌入,又引发国内或批判或借鉴的争论之声。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主流意识形态应发挥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内容,以党员和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作为引领主力,提高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建构活力和秩序并存的网络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网络日益成为社会思潮传播新路径和新载体的情况下,开展社会思潮网络空间传播及其对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学界对此虽有所涉及,但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关理论的梳理、"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在关系的把握、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现状及原因分析、社会思潮网络传播背景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战略策略构建等方面系统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