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61年,周总理出访归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机场迎接他。第二天,周总理看到一张报纸上刊载他回京的消息上有“周恩来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时,不由得紧皱眉头,指着报纸对值班秘书说:“你打个电话,问一下这条新闻是谁写的,叫他马上到我这儿来一下。” 这位记者很快赶到西花厅。周总理放下手中的工作,又拿起那张报纸说:“我们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神采奕奕’?”那位记者知道错了,只好向总理检讨,同时也汇报说,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周恩来的名字和风范,人们都会肃然起敬、心向往之。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他既是革命家的典范,也是普通人的典范。他一生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谦虚谨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的晚年,他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照顾大局,相忍为党,所有这些,都在他的“最后一次”或“最后一个”中有所体现。他最后的请求和唯一的愿望,只是悄悄地、不留痕迹地把自己的骨灰,撒播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人生自古谁无死,活在人心便永生。他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必将世世代代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本刊将连载著名周恩来研究者秦九凤先生的《盘点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最后一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家风连着党风,党风连着政风。领导干部因其工作性质和社会地位的关系,其家属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也成为反腐倡廉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党和国家老一辈领导人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们在对待家属问题上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周恩来的“十条家规”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就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刚解放,百废待兴,一方面人们找事情做不容易,一方面又有很多政府部门需要有人来做事。周恩来故乡的亲戚和朋友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纷纷给他写信表示祝贺,不少人  相似文献   

4.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生活上乐于俭朴、凑合,反对奢侈浪费,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周恩来同志在这方面便是一个典范。战争年代,条件艰苦时不用说了,即使在革命胜利,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他担任总理后,同样在生活上坚持凑合。他在中南海的住房,年久失修,管理部门多次要修理,他都不让,说“可以凑合”。他的外套和衬衣,总是缝  相似文献   

5.
《先锋队》2015,(4):54-55
2015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39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伟人吧!周恩来是深受全国各族人民敬仰和爱戴的领袖,其一生堪称世人之楷模。虽然周总理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光辉形象并没有随时光的流逝而淡化,反而更加熠熠生辉。他超人的智慧光芒和敏锐思辨的魅力,他鞠躬尽瘁、心系国事、情牵百姓的公仆风范永远镌刻在国人心中。一、死不留灰,中国历史第一人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总理去世的时候,正值中  相似文献   

6.
冯进 《党史文苑》2008,(4):19-22
周恩来在文革中的处境十分艰难,毛泽东对他不满意,主要是对他对待“文革”的态度不满意,曾讲:“总理实际上是不赞成我搞文革的”。江青集团更是把他视为绊脚石,眼中钉。江青曾在中央文革会议上公开和他拍桌子,说:“毛主席叫你把中央文革小组看作中央书记处。大事先由中央文革小组商量。但你一下开中央常委碰头会,一下开国务院碰头会,就是跟中央文革分庭抗礼。如果不是中央文革保你,你一样被打倒”。“你现在这也不让批,那也不让批,我看你成了灭火队长了。”江青一伙不仅这样公开指责他,还指使红卫兵攻击他。讲他是“刘邓错误路线”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把周恩来同国民党谈判时,保了许多共产党员出狱,攻击为庇护叛徒集团。有很多红卫兵把周恩来当着进攻的目标,有一次三天三夜不让周恩来睡觉,致使周恩来心脏病当场发作。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总理一生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他为人民呕心沥血地工作,他的勤俭节约,严于自律和一丝不苟的崇高品质使亿万中国人民从心里敬仰他,爱戴他.他的革命生涯无处不闪耀着亮丽的光辉.本文将介绍给读者的却是总理与茅台结下的一段情缘.1 有人开玩笑说:“其实五粮液酒的质量已经超过茅台了,但仍然没法跟茅台比.因为红军没喝过五粮液,因为总理喜欢喝茅台,差了这两条,五粮液永远也赶不上茅台.”玩笑之中,透出总理对茅台的偏爱.周恩来相信茅台能治病.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总理在国宴上频频向尼克松、基辛格和其他几十名高级官员祝酒,但他却只用嘴唇舔舔杯中的茅台,一圈下来,杯仍然是满的.尼克松的眼睛一次又一次朝周恩来的酒杯望去,充满了疑惑.终于忍不住问道:“我听说您的酒量很大?”周恩来笑笑,回忆的神情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总理当年在对外活动中高度重视同非洲国家领导人建立和发展真挚友谊.而非洲老一代领导人也同样非常敬重周恩来总理,把他誉为“属于世界性的中国伟人”(尼雷尔),“载入史册的第一流政治家”(萨达特),“以献身精神和杰出才智为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服务”(布迈丁),“忠于民族独立与和平理想的典范”(桑戈尔)。他们深情地说,伟人周恩来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永远是后辈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9.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他童年第一次上学的地方——辽宁省铁岭市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1910年,周恩来的伯父周贻度发现12岁的小恩来聪明有志,自己又无子女,便把他接来铁岭求学培养。这年春天,周恩来到铁岭市银冈书院就学,这是他第一次迈入学校大门,也是他较系统接受新文化教育的开始。后来,  相似文献   

10.
在长江水利委员会 ,熟悉文伏波的人都戏称他为“伏波将军”。这典故出自周总理的一番话。1972年冬 ,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召集湖北省委书记张体学、水电部部长钱正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等汇报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时 ,当了解到参与汇报工作中有一位叫文伏波的同志时 ,周总理风趣地说 :“啊 ,文伏波 ,你这个名字到越南去不好 ,但搞水利却不错 ,你的名字不就是要降伏洪波吗?东汉时期的马援 ,就被封为伏波将军。”自此 ,“伏波将军”的称号一直流传了下来 ,文伏波也始终牢记着这段话 ,他把一生投入到治理开发长江的事业中 ,也…  相似文献   

11.
李永春 《新湘评论》2012,(20):49-49
流逝的岁月不断地冲刷着人们的记忆,然而周恩来总理当年“回老家”的情景,却永远定格在我的心里。  相似文献   

12.
李永春 《学习导报》2012,(20):49-49
流逝的岁月不断地冲刷着人们的记忆,然而周恩来总理当年“回老家”的情景,却永远定格在我的心里。  相似文献   

13.
关于“周恩来是南开学校唯一免费生”问题的史实考证李爱华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期间是“学校唯一免费生”这一说法,就我所知,最早见于胡华著《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12月版)一书中,书中这样记述:“由于他家庭经济困难而学习成绩优异,...  相似文献   

14.
“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事件,为何廷一执行周恩来出访专机任务敲响了警钟 20世纪60年代初,空军开始担负中央领导人出国访问的专机任务,空军副参谋长何廷一肩上又承担了执行周恩来总理出访专机的重任。这是他在完成毛泽东主席的专机任务一年后领受的又一重要使命。他为能执行总理的专机任务,感到万分荣幸。 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为了让新中国走上国际舞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今年“两会”期间,市政协的一项提案深受群众赞同,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议案以速写的笔法,生动而简练地描绘了为“贵宾”车队开道的警车警灯闪烁、警笛长鸣、呼啸而过的场景:“靠边靠边……前面的出租车闪开……站住!”长期以来,此类场景恐怕不仅仅是在重庆市才有,该议案一经网上披露,便立即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为什么一项普通的议案能在社会上引发如此的轰动效应?这与人民群众对“霸气”和“官气”的反感直接相连。“霸气”惹怒了民心。“官气”冷透了民心。各级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周恩来总理曾谆谆告诫他的…  相似文献   

16.
春紫 《世纪风采》2014,(1):9-15
周恩来总理为党和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生命中的诸多“最后一次”,也颇为感人、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7.
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口才蜚声海内外,他应变机敏,言辞犀利,柔中带刚,就连他的谈判对手在震慑畏葸之后,也情不自禁地露出赞叹之色。周恩来的口才之所以能如此熠熠生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善于妙用各种辞格。“十八元八角八分”有一次,周恩来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在介绍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及对外方针后,一位西方记者提出问题:“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风趣地回答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十八元八角八分。”这一回答,使全场愕然,场内鸦雀无声,静听他细作解释:“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伍角…  相似文献   

18.
这是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展出大厅“人民总理爱人民”部分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是在看啥?他是在学校的教学实验室还是哪一家科研单位?周恩来一贯倡导实事求是,他是我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的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为了把人民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对我国政治上实行敌视政策,经济上采取全面封锁和禁运.大到工业机械,小到煤油食品,大有不拤死中国决不罢休的架势.周恩来高瞻远瞩,棋高一着.为了冲开帝国主义的封锁,打破帝国主义的禁运,他亲自制定“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首先与日本达成民间贸易协定.在东京和北京分别成立了“廖承志办事处”和“高崎达之助办事处”,在两国之间开展了民间贸易往来.1963年4月30日15时58分,为了执行上述中日民间贸易协定,装载着上万吨玉米和3600多吨矿产、杂货的我“跃进”号远洋货轮从青岛港启锚首航日本.  相似文献   

19.
陈鲁民 《学习导报》2012,(14):40-41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出访归来,第二天在报纸上有消息说“周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看到此,周恩来找来写此报道的记者,指着报纸上的消息说:“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还‘神采奕奕’?”他还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现在,天灾人祸搞得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我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管,居然还“神采奕奕”?这样宣传“上不合于国情,下不安于民心”。  相似文献   

20.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淮安,在求学、从事革命事业的几十年间,周恩来有过很多机会回家乡,但他竟然一次都没有回去过。周恩来的秘书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那年,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王伏林所说的这件事发生在1959年的元月,当时驾驶员降低了飞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盘旋了三圈。周总理的卫士长成元功当时也在机上,他将总理扶回座位,总理一言未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