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瞭望》1990,(3)
河南省信阳县有个刘冲村,地处大别山北麓矿区,直到1983年,这里还有一半的农户九个月挖矿、三个月外出讨饭。县长当时流着泪问他们会干啥,男人们回答“会种地”,女人们回答“会要饭”。 横跨鄂、豫、皖三省的大别山区,总面积7200平方公里。这个曾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很大贡献的老区,到1985年,仍然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18个重点贫困县中,尚有492.5万人人均年收入在150元以下,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相似文献   

2.
1994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从1994年到2000年,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到本世纪末,我们解决了8000万人的温饱问题后,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的生存权这...  相似文献   

3.
吴敏 《瞭望》1999,(39)
中国消灭贫困的历史性成就是世界奇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价中国扶贫取得“全面成功”全国超过95%的农村人口解决了温饱,其中大多数人过上了富裕文明新生活20年来贫困人口由2.5亿降至4200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降至4.6%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全面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改革之前三十年,中国人民为温饱而奋斗,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努力,城镇居民总体水平消费已达到小康水平,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8年的42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土改”:难题和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产承包20年,为啥没过富裕坎?当年小岗村在实行包产到户之后一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最后却用了20多年的时间,却一直徘徊在这个温饱的水平上,没有跨入到富裕的行列,  相似文献   

5.
扶贫攻坚的艰难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2001年减少282万人,2002年减少107万人,2003年非但没 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在我国20年扶贫开发历史上,贫困人口不降反增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6.
(三)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要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今后10年经济发展的目标,概括地说,就是从温饱达到小康。温饱问题的解决,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已经走过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温饱达到小康,是更重要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的贫困现象也有了明显改变。据统计,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85年的1.25亿,继而下降到1996年的6500万。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赞许。进入90年代,国家在国民经济建设投资方  相似文献   

8.
党中央、国务院制订的在“七五”计划末期基本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还只剩两年时间了。目前全国还有331个贫困县,其中少数民族贫困县141个,占42.6%。因此,国家决定在今明两年集中力量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县群众的温饱问题,并把它作为“七五”期间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内容。最近,记者就此问题走访了国务委员、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负责人陈俊生同志。  相似文献   

9.
红色老区的“白色革命”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延安、大巴山,到井冈山、大别山、太行山,那沟沟岔岔上耀眼夺目的白色塑料地膜,为解决老区人的温饱立了头功。 老区大多地处山区。海拔高、气温低,干旱少雨。地膜覆盖恰好可弥补山区的这些先天不足,且成本较低、见效快、收益高,简单易行,故而特别受到老区人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通过25年的扶贫开发,我国解决了2.5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现阶段扶贫工作面临因疾病、灾难等导致高返贫率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向全世界作出两项庄严承诺。一项是1994年提出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一项是义务教育的“两基”目标,即到2000年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这两项计划的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将是中国对世界反贫困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意义不可限量。  相似文献   

12.
殷耀 《瞭望》2004,(4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解决了2.2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到3%,堪称世界奇迹,国际社会也高度赞扬。但当前扶贫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要高度重视新阶段的扶贫工作,以科学发展观来统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美元,走出了低收入国家的行列,开始进入新的社会转型期。通过25年的扶贫开发,一些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人口素质相对较高的贫困地区,都逐步摆脱贫困甚至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剩余的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致贫情况变得十分复杂,扶贫攻坚越到最后越难。要完成到2010年2900万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形势紧迫。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迄今,已近三年,农民们从此法的试行中得到了许多好处。 多种形式的村委会选举 今日中国,解决了温饱和正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庄稼人,关心的事情正超出“老婆孩子热炕头”那狭小的天地。在农村,无论是评议党员、选拔干部,还是村政管理、议论国事,都少不了农民的声音、身影。自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与实施之  相似文献   

14.
闲话温饱     
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三部曲的第一部:解决全国人口的温饱问题,经过十年改革开放,已经基本实现了。“温饱”这两个字,在许多不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国情的人看来,也许太平常了,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这算得什么呢?然而对经历过旧时的苦难、了解中国过去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是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从未实现过的理想。以往老百姓盼望的“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被封建史学家描绘得美妙无比的“太平盛世”,究其实,也不过是大部分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然而这种“盛世”在古代少见得很,而近代中国的100多年,战乱连年,灾荒遍地,老百姓活命求生而不得,还说什么“盛世”和温饱!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沿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奋勇前进.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1992年,党的十四大指出,"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6.
国风 《瞭望》1997,(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受到全世界的广泛赞许。进入90年代,中央在国民经济建设投资方面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1994年公布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了要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当前我国农村扶贫战线的形势很好,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进一步扩大了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对口支援;一些经济实力较强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区文化现状的三级成因探讨及出路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日益活跃的今天,农民不仅要求生活富足,还迫切要求精神富有,即不仅要求物质温饱,还要求文化温饱,文化小康。而后者正是农村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对农村文化现状的成因探讨,从而找到了解决农村文化温饱,进而达到农村文化小康的钥匙。与时俱进,搞好21世纪的农村文化温饱、文化小康问题,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瞭望》1994,(39)
千百年来,历尽苦难的中国百姓世世代代追求着一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食能果腹,衣能蔽体,日子过得平安幸福.可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社会里,这种最基本最朴素的愿望也只能是一种空想.新中国的成立,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广大群众才真正有了解决温饱、过上幸福日子的可能.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改善人民生活,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较大提高.改革开放这15年,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生机最旺盛、国力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现在,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一部分人已接近“小康水平”,还有小部分人已越过“小康”,正向“富裕”迈进.千百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转化为真真切切的现实.  相似文献   

19.
近日,记者来到横跨鄂豫皖三省的大别山南麓黄冈市山区采访。我们上高山、穿村寨、访农家、看市场,一路所见大开眼界:大别山变了,大别山的经济发展之路更是变得与众不同,他们靠“开山路,唱山歌”,唱出了一条使90%的山民告别贫困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到1992年底全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已经明显缓解,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8000万人,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8.87%。为进一步缓解农村贫困问题,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场难度很大的攻坚战。为此,1994年国务院制定和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并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