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类作为群体生活的动物,规范是其交往行为之必须。但规范并非必然是人们有意安排的结果,反之,实践中其往往是人们在交往行为的过程中自然长成的。自然长成不是说这种规范没有凝结人类的智虑,事实上,只要是能够在一定社群中流传久远、行之有效的规范,就一定凝结了社群全体成员的智虑。自然长成也并不是说这样的规范只适合于传统社会、简单社会、封闭社会或者所谓小型社会。是否传统、简单、封闭或者小型,乃是一个和人们整体的认知能  相似文献   

2.
3.
4.
<正>去岁发生在河南的平坟事件,曾令社会广泛关注。在我国,挖人祖坟自古以来是悖反敬畏祖先的伦理传统的,只有伦理下作者才会掘人祖坟。倘若你到过韶山,军阀何健对毛氏家族祖坟的挖掘,无论如何也激不起人们对他的赞美;倘若你到过溪口,无论当下人们如何讽议时局、月旦人物,但就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将氏祖先墓园的保护都会心存敬意。可曾几何时,借着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等美妙口号,掘坟挖墓竟成一时之尚。尤记得在懵懂无知之年,我等少年儿童响应号召,在老师们带领下,奔赴学校周围各个乡村,不问青红皂白,参与平坟的行为。好在当地有识者出面协调,划定了平坟范围:凡新坟皆不能平,只能平那些老坟,我们  相似文献   

5.
<正>习惯、习惯法以及民间法与司法和法律方法的关系,是自从我关注民间法以来,一直挂怀的课业,当然,在我看来,它也是我国司法制度和司法活动得以进一步完善的必要课业。众所周知,法律是人们交往行为规定性的产物,尽管法律反过来也会进一步规范人们的交往行为,但在最终意义上,和人们交往行为的规定性相比,法律只能是、永远是被决定的。再完备无遗的法律,也不可能完全搜罗尽净人间交往行为的所有事项,  相似文献   

6.
<正>习惯研究,无论对哪个法学流派而言,都是无法规避、也未曾规避的话题。最近,我指导的一位博士研究生,系统梳理了西方不同法学流派有关习惯的研究及基本观点,形成《法律与习惯:一部西方法律思想简史》一文,从中发现,在当代主要的西方法学流派中,习惯研究都是其浓墨重彩的篇章,尽管不同法学流派对于习惯之于法律、法治、司法的看法各异。零零总总的习惯研究,即便花样再多,观点再杂,作为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学术归结上,不仅应着眼于对人们交往行为的规范价值,而且要得出有关习惯的规范建构,即在规范视角,  相似文献   

7.
习惯、习惯法、民间法,似乎业已成为法学界所常用的概念了。与此同时,相关概念间关系的处理、辨析在我国也正在展开。特别是习惯和习惯法这一对概念的关系,学人们运用频率尽管很高,但往往在运用中自觉不自觉地将两者混同。本期所刊出的张镭的《论习惯的法权本质》一文,则直指习  相似文献   

8.
人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人是社会关系的动物”。如果这个关于人的界定大致不差的话,那么,可以继续追问和推论的是:人究竟是依凭什么样的逻辑,进行关系交往的?在本期刊出的王林敏的《社会安排与个体行为:“关系”规则的存在基础》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关系规则”这个概念,并  相似文献   

9.
10.
多年前,我指导的法律硕士厉尽国同学以《法学研究中的"民间法"范式》为题,完成了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并受到答辩组全体成员的一致称赞,无可争议地获得了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据我所知,这是我国法学界就民间法作为法学研究的范式问题所进行的首次系统和专门的论述.尽管在此前,梁治平、朱苏力、田成有等在他们的论著中,也捎带着对这一问题做过一些论述,但并非专门就此问题而展开.  相似文献   

11.
可以说,近三十年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急剧变革,使得乡村社会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至今仍占总人口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乡村地区,成为社会治理的边缘,尽管因袭民国以来的治理模式,我们已经把国家政权的触角伸向、下沉到了乡级,但乡村治理,并没有贯彻一种明确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12.
13.
半月前,姚华主编征求我的意见:"民间法·民族习惯法"专栏还要不要继续下去?开始,我强调尊重编辑部的意见.接着,考虑到学术积累的必要,我又提议最好能够坚持下去.正好上周末姚华君赴威海开会,我们进一步商量并决定还是把该栏目开办下去.  相似文献   

14.
15.
民间法的研究,究竟取何种路向?是更加倾向于取法微观实证的描述方式?还是建构一套系统的相关理论方案,厘定一些最基础性的概念和范畴?这可能完全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清楚地记得在去年十月间于成都召开的“全国第二届民间法、民族习惯法”学术研讨会上,一位学者借用胡适“拿材料来”和傅斯年“一份材料说一份话、十分材料说十份话、没有材料不说话”的主张,并以自己的研究为例,强调民间法研究必须以材料说话,没有材料就没法写文章,没法发表观点。但与此相反,面对一些纯粹描述性的民间法学术作品,那些擅长于思辨、擅长于学理体系建构的法学者…  相似文献   

16.
这是本专栏开办的第二个年头。经过和《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编辑部的商量,决定今年继续开办这一栏目。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已经有所选择地刊出了十二篇文章,今年将继续保持每期两篇的数量,刊载民间法和民族习惯法方面的论文。去年我的刊文主旨,是强调把资料整理、材料调查和学理论证相结合,也侧重于在这方面组稿。应编辑部的要求,今年侧重于在实证基础上相关学理方面探讨的文章。敬请作者们在投稿时,能够关注本专栏今年的选题意向。本期所刊出的两篇文章,分别出自几位年轻学者之手。博士研究生孙晔的论文《乡村精英与规则变迁》,基于对法治主…  相似文献   

17.
在司法和法律的执行活动中,法律渊源虽然是决定司法或行政决策者如何行动、如何应对社会交往事实的预料库,没有相关的预料和准备,人们遇事就会手足无措。但在我国的法学理论上,对法律渊源的关注还很不够,特别是对非正式法律渊源的专门研究,更显单薄。其中原因究竟为何?我以为至少与学理上对成文法的过于信奉不无关联。以为有了以国家名义出面订定的成文法,一切社会交往问题,都可以构织在法定的  相似文献   

18.
<正>法律可以表达规律,可它并非总是规律的表达。但期待法律是规律的表达,一直是人们乌托邦般的憧憬。因此要求法律科学(规律)化,并教人们科学、准确地把握法律的精神实质与内涵,既是某些意识形态教化强制的灌输,也是不少法学流派坚定固执的主张。问题是只要法律是人们意志的产物,即便它要尽量去迎合规律,也免不了立法者对规律的主观决断,那就是其根据主体的需要和接受来裁剪规律(如果那规律真被人们所认知了的话)的内容,作为法律  相似文献   

19.
这是本专栏开办的第二个年头.经过和<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编辑部的商量,决定今年继续开办这一栏目.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已经有所选择地刊出了十二篇文章,今年将继续保持每期两篇的数量,刊载民间法和民族习惯法方面的论文.去年我的刊文主旨,是强调把资料整理、材料调查和学理论证相结合,也侧重于在这方面组稿.应编辑部的要求,今年侧重于在实证基础上相关学理方面探讨的文章.敬请作者们在投稿时,能够关注本专栏今年的选题意向.  相似文献   

20.
<正>人文-社科学者都熟悉克罗齐和科林伍德的两句名言,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和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两者各自在不同视角开放了活灵活现的历史书写者——他们不是被动的历史接受者、描述者或转述者,而是历史的思想者。此种见解,彰显了历史诠释学的深刻意蕴。当然,我们还可以对这种观点予以放大:不仅历史的书写者在以当下的、思想的方式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