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产阶级人权观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人权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回答。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指导下的我国社会主义宪法,是真正的人民权利保障书。 一、“超法律”人权观指导下的资产阶级宪法把人权的绝大多数内容拒之于宪法之外 资产阶级人权观的核心是“天赋人权”或“自然权利”。只有在根据“社会契约”产生了国家与法律以后,个人才将一部分权利即政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资本主义人权理论和现实的分析,深刻揭露了其人权观的利己主义本质。这种人权观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极端个人利自己主义,在国际事务中表现为极端民族利己主义。所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打着"人权"的幌子在国内侵犯人权、在国际上践踏其他国家主权的行为,都可以从这种利己主义人权观的本质中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劳动改造罪犯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舒鸿康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独立权、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人权的最基本内容。江泽民同志出:“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始终不渝地为争取和实现自己的人权而奋斗。无数革命先列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  相似文献   

4.
正确理解和认识人权问题,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人权观。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权的民主性。(1)人权是指人身自由和其它民主权利,具有民主的性质,是同封建主义的专制、等级特权、人身依附关系相对立的。无论是资产阶级人权还是社会主义人权,都反对封建主义。在这一点上,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共性。(2)人权以民主制度为政治基础,也是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民主制度的确立,就不会有人权的实  相似文献   

5.
在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后,德里达并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行将终结,同时也不隐瞒自己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关系,因此他出版了《马克思的幽灵》一书。在人权方面,德里达的许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相契合。例如,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还没有真正完全解决马克思揭露的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包括人权问题。所以,他提出,仍然需要“忠实于某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即要以批判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解释和质疑当今世界的人权状况和西方普遍认同的人权概念和理想。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德里达的这些人权思想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人权观与自由主义人权观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西方世界往往以其自由主义人权观的立场对我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批评.本文首先分析了两种人权观在立场、人权类型及人权来源等方面的差异,继而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自由主义人权观曾经借鉴社会主义人权观的某些观念,而基于人权多样性的理论,社会主义人权观也完全可与自由主义人权观并存并...  相似文献   

7.
从本体论角度看,中美两国的人权观属于同种下面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属:中国人权注重人权中的相对与绝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观;美国人权观割裂人权中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人权的"共相",是西方发达国家人权观的代言者.而美国在当前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人为混淆人权中种与属的界限,将一己之国的人权观升格为普世人权观在世界强势推行,从而导致了两国的一系列人权争执.因而,要解决两国的人权争执,美国必须抛弃其僵化的思维模式,采纳一种文化宽容人权观.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权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继承和发展,它的实现过程就是人权充分展示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人权思想既为世界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增添了新内容,又为国际领域中的人权建设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人权最早是作为神权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资产阶级人权观以"天赋人权"唯心史观为理论依据,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以争取本阶级权利为本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锐利武器,曾起过历史的进步作用.人权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本世纪初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权的性质有了根本变化,第三世界的崛起推动了人权标准的多样化,集体权、生存权、发展权正被广泛认同.西方国家为维护霸权需要,抛出"新人权观",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为侵略他国主权制造借口.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提出了维护多数人权利的进步人权观,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人权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应是承认差异,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人权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人权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权与我们的人权本质上不同;二是国权高于人权;三是保持社会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人权的基本前提;四是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人权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