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以往研究对农民工消费多现象描述、少机制分析以及"同一化"、 "刻板化"的状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嵌入在日常实践中的弱合法性机制对青年女性农民工群体实现细分.对北京地区多个女工的访谈发现,在合法性的趋同机制作用下,女工会出现趋向城市消费习惯的偏好,但这种消费习惯的转变程度却由于其生活史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女工采取不同的消费策略,消费因此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球鞋市场异常火爆,一些名品球鞋的售价远超其使用价值,而许多消费者却趋之若鹜排队购买,成为一种社会热议现象。消费社会商品的符号化,符号对自我建构的意义以及个体寻求社会认同的心理是球鞋火爆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个体认知与情感是产生球鞋消费行为的内因,二者通过影响消费者对球鞋的心理偏好促使消费者产生原始的球鞋消费动机;社会情境是球鞋消费行为的外部因素,通过身边人影响、面子因素、广告传媒、明星效应和经济条件等强化消费者的球鞋消费观念;最后,消费者在"态度-情境"的双重指向下产生了球鞋消费的行为倾向,而球鞋消费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取决于社会情境作用的强弱。  相似文献   

3.
村治模式的选择与运行已经日渐成为影响着国家基层的民主化的重要因素,关乎中国农村发展的状况与方向以及现代化的实现。当代中国村级治理的特定模式是村民自治,然而由于受经济条件、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村治实际中存在着大量的却是以村民自治为形式的实质上的精英治理。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村,精英治理有助于农村各种资源的管理、分配,也有益于民主、法治观念向农村社会的衍伸,以及村民最大利益最大限度的实现,但同时,精英治理也有自身难以忽视的困境,不利整个农村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恩施市的南里渡村的精英治理值得作为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4.
进入2018年以来,中国出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下降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和预期指数突然掉头向下的重大现象,这引发了中国是否发生“消费降级”“消费升级”和“消费分级”现象的诸多争论。从“消费结构性变异”现象的界定和定义入手,通过对中国消费结构性变化的诸多方面典型事实的梳理和内在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的一个判断是,当下可能正在发生“消费结构性变异”的重大现象,即在实际收入水平增长出现绝对停滞或者相对停滞的情形下,某些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消费预期和消费层次发生了短暂性或相对较长时期内的下移状态,形成了典型的“消费降级”和“消费升级”并存现象以及“消费分层”的重大事实。如果进一步从房地产泡沫对消费者消费能力带来的挤出效应和扭曲效应、吸收就业数量最多的制造业等相关行业长期的相对低工资水平、股市的跨周期持续下行以及当前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下降导致的财富效应消失、直接国外消费需求增加对国内消费的替代效应、执行中有失偏颇的环保治理行动对特定区域必需品和日常消费品价格的推高作用等方面来探究,可知中国消费结构性变异现象的发生机制以及可能的深层次因素,据此方能提出相应的破解思路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肖任 《长江论坛》2014,(1):53-5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基层内在矛盾和机制问题日益凸现,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体制刻不容缓。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存在部分行政村党组织空虚、部分行政村集体经济空壳、农村基层人才资源空缺以及村民小组管理政策空白等现象。其中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政策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需要建立"加强县委领导,缩小乡镇规模,撤销行政村机构,强化自然村管理"的新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唐文娟 《前沿》2012,(18):108-110
民主化村级治理模式主要有别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职权干预的传统村级治理模式,在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等方面赋予了新内涵.成都市近年来在探索基层社会管理和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建立了以村民议事会为载体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以此为切入点,就治理视角下的村民自治、以村民议事会为代表的村级治理模式以及民主化村级治理模式的设想等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甘信奎 《前沿》2008,(2):151-153
本文通过研究村民自治形成的历史条件、历史过程、具体内容,对村民自治的地位作用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大家更深刻地认识这一农村特定时期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8.
走进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方营村,沿王闫路两侧整齐划一的日光温室鳞次栉比。温室内五颜六色的蔬菜娇嫩欲滴,前来采购蔬菜的车辆络绎不绝,运往南阳的各大市场、量贩、超市……靠着蔬菜产业发展壮大,带富了这里的一方乡邻。宽敞明亮的两层小楼,电视机、电冰箱、太阳能热水器……彰显了村民们的富裕生活。然而,3年前,这里还是全乡有名的穷村。是什么原因让方便,发展蔬菜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村民们缺乏资金、技术以及政府的引导,宁可“捧着金碗要饭吃”,也不愿发展蔬菜种植。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多年来,村民们一直沿袭着单一、传统的粮食种植,收入低、增收难一度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5,(3)
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泰州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民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强人治理"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家族化、村民对基层党组织及村民委员会社会认可度低、新型能人与传统的权威人士不愿参与村民治理等现象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孔丽霞 《人民论坛》2013,(10):38-39
村民自治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创新探索,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村民程序认知、传统程序法律文化及程序违法责任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解决好村民自治问题,实现村民自治法律程序化、规范化,必须从源头、过程和结果全面防范和杜绝程序失范,才能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1.
机制在社会系统是指一定社会领域的运作规制和驱动系统,具有相对性、社会性、关联性、运动性和技术性等特点。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是21世纪初叶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一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是围绕村民权益进行、通过基层民主展开的。它包括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与村民自治的互动机制,村级民主选举机制,村务民主决策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以及村级物质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村民自治视野下的社会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网络中人们所能利用的实现特定目的的一定资源,它在政治认同、参与网络、规范秩序等方面具有积极功能。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指村民在自治事务范围内通过遵从、合作、协商、确立及认同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丰厚的农村社会资本有助于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建立在血缘、地缘基础上的农村村民的传统社会资本形式与村民自治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必须加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提高村民的社会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分析政策偏好的途径选择 ,同时通过对我国政策偏好形成过程的初略考察 ,认为社会的利益表达与综合机制和权力运行机制是影响政策偏好的深层次结构性因素 ,而决策者个人价值取向只是影响政策偏好的次要因素。要使公共政策能更多地包容社会各利益团体的观点 ,体现更多人的偏好以寻求社会的支持与认同 ,关键还得着眼于深层次的结构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乡规民约是我国传统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秩序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以王阳明的《南赣乡约》为分析文本,通过分析乡约的内容、组织特征、推行效果和内在作用机制,总结了传统乡规民约所积累的历史经验,探讨了这一历史经验对于村民自治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仪式历来被认为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在生态和谐方面,仪式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仪式为人们制造了神圣的时间与空间.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密枝山祭祀为例.可以看出仪式与生态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村民们如何在仪式实践中实现与生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定期集市对乡村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变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多方面影响:集市引发人们纠纷观念的转变,使得纠纷类型呈现了新的特点,带来纠纷解决主体地位和作用的消长,引发纠纷解决方式的不断变革.面对市场化、全球化背景下民间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式微,国家正式和非正式纠纷解决机构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村民权利观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应渐进地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乡村社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冶芸 《人民论坛》2014,(3):137-139
文章以秦皇岛市D村为个案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居住改造后的村民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文化要素的审视,探查他们在市民化转变中遭遇的种种冲击和社会排斥、在文化断裂中的内心焦躁和不安,并提出职业技能有限、生产消费畸形、传统观念受撞、跨界交往遇斥,是“后城中村”时代村民的适应性困境,也是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完善农村基层自治的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基层自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如自治组织职能趋于行政化、支撑条件薄弱、"选官"标准错位、选举不够规范、基层政府不当干预等,村民的民主权利未能真正落实,出现了村民自治的"虚誉化"现象.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人们传统的"官本位"意识浓厚、农民现代的参政意识淡薄、压力型行政体制的桎梏、法律制度供给的缺失以及现行财政体制的缺陷等.需要从思想观念、政治体制、法律制度、村民能力等方面开拓创新,探索完善农村基层自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青少年的中性化现象逐渐成为一种潮流.青少年中性化现象的形成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青少年对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质疑以及青少年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对于青少年中性化现象,既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加强教育和指导,及时将中性化转化为双性化.  相似文献   

20.
李玲 《求索》2007,(6):152-154
本文从消费社会的消费特征着手,特别是以当下消费社会造成的物化和异化使作为消费主体的人焦虑和失落这一社会现象作为背景,对中西文化和哲学传统以及近代关于伦理道德的论说进行概述,论述和谐消费社会伦理道德意识回归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向人们展示伦理道德意识回归是一剂治疗现代消费社会精神心灵弊病的解毒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