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3 毫秒
1.
行政诉讼引入调解制度是构建和谐政府、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可以丰富当事人程序选择权、弥补判决的不足、实现行政管理中的共赢、化解信访压力,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和谐行政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构建,要以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为蓝本,按照自身的特点,遵循自愿原则、合法原则、平等原则、有限调解原则。结合“调审合一”的调节模式,以此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02,(10):34-35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诉讼是法院应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请求,通过法定程序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从而解决一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活动。作为一项基本的诉讼制度,行政诉讼既有别于其他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或途径,又有别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其特征可以概括为: 首先,与其他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或途径相比,  相似文献   

3.
如何有效处理行政、民事交织的案件,是目前诉讼实践中的一个难题和热点,法律尚未规定相关内容。多数学者倾向适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加以解决,但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和程序问题未形成统一共识。  相似文献   

4.
佟珊  王伟 《实践》2006,(2):33-33
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标志着我国相对完善的行政诉讼制度基本建立,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相分离。《行政诉讼法》的实施不仅保护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且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行政法制化的进程。然而,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民主  相似文献   

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是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制度。本文界定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行政裁判方式存在操作性不强、范围较窄等问题。改革行政裁判方式,对提高行政审判的司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改革行政裁判方式应以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行政和解的裁判方式;二是完善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裁判方式;三是取消维持判决,以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取代。  相似文献   

7.
由于行政诉讼的发展历史及政权体制的不同,海峡两岸行政诉讼制度对司法权运行的规范有不小的差别。台湾地区的行政诉讼体制及对行政审判组织构成的要求使其司法审查权的运行更为独立,审查权限更宽,而大陆强调人民法院对被告提供的合法性自证材料的审查,对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积极作用。比较并分析海峡两岸行政诉讼制度,有利于对完善大陆行政诉讼制度的思考与变革。  相似文献   

8.
关于行政合同司法救济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合同的救济主要是对行政合同缔结、履行中产生纠纷的救济,其救济主要是针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救济。文章明确了行政合同行政诉讼救济的前提——行政合同案件可以而且应该纳入行政诉讼范畴,并对行政合同行政诉讼救济的范围作出清晰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政合同诉讼救济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抽象行政行为是与具体行政行为相对应的学术概念,是政府重要的行为表现形式之一,在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都将其明确排除在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之外.虽然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规定可以对规范性文件进行附带审查,但是这样的规定依然改变不了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不足和对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监督不力的状况.将所有的抽象行政行为全部纳入到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必然之举.  相似文献   

10.
法治行政是行政法的价值所在,实现行政权配置和行使的正当性是行政法的根本目标,行政诉讼产生的动力因在于实现行政法的这种价值诉求。因此,行政诉讼本质上是对行政公权正当性的救济,而行政权的正当性,最终必须通过国家公权伦理关系加以说明。所以,讨论行政诉讼的目的不能离开宪政制度的政治伦理、行政法制和行政法律救济制度的具体性,行政诉讼的目的是这种具体公权价值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进入转型期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传统的行政主体制度已经落后于时代,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我国行政主体制度,要对行政主体做出准确的定位,在法律上明确某些组织的行政主体地位, 明确行政主体与行政诉讼被告的关系,从“公务”的角度来构建我国的行政主体制度。  相似文献   

12.
行政指导在实务中存在诸如行政不够透明、动机不尽纯正、责任不甚明确、救济缺乏力度等负面问题。因此,为了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行政指导的正确实施,需逐步创新与完善与行政指导有关的行政苦情、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等制度,促使行政指导行为不断趋向合理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13.
法治行政是行政法的价值所在,实现行政权配置和行使的正当性是行政法的根本目标,行政诉讼产生的动力因在于实现行政法的这种价值诉求。因此,行政诉讼本质上是对行政公权正当性的救济,而行政权的正当性,最终必须通过国家公权伦理关系加以说明。所以,讨论行政诉讼的目的不能离开宪政制度的政治伦理、行政法制和行政法律救济制度的具体性,行政诉讼的目的是这种具体公权价值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法对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规定不具体,常常影响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分析和探讨附带民事诉讼的特点、如何提起、审查过程、赔偿的原则和范围以及最后的审判,对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湘刚 《探索》2011,(3):89-92
中国行政审判制度问题表现为:法院的行政审判权威问题,审判独立重构及制度保障问题,行政诉讼执行难与司法地方化问题,司法行政化和法官官僚化问题。解决中国行政审判制度问题,必须进行行政审判制度改革,构建行政法院是改革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6.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确立具有开创性意义,在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行政诉讼制度的实施面临立案难、审判难、执行难等诸多困境,这有主观认识和客观法治环境等复杂原因,亟待修改完善.在当前有必要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行政审判体制改革、行政诉讼法实质修改三个层面对我国行政诉讼进行观察和审视,从而推动行政诉讼制度完善.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被告拒不履行生效的行政判决在现实中并不鲜见。要解决行政判决执行难,关键在于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强制执行权,整合监督体系,创新执行措施,并将执行情况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以期建构中国特色行政判决强制执行制度。  相似文献   

18.
甘乐 《世纪桥》2007,(5):49-50,52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对法院审理行政许可诉讼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由于行政许可行为的受益性和外部性等特点,必然引起行政诉讼案件类型和数量的增加,从而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当事人的资格、判决方式等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对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制度和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詹静 《唯实》2004,(12):52-54
一、行政公益诉讼的内涵及特征由于我国在立法初期,没有考虑到公益诉讼制度,致使整个诉讼法律体系中难以找到可以付诸实践的法律依据,直到目前,我国关于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学术界尚无定论。笔者试对行政公益诉讼概念作出如下界定: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当行政机关或其他公权性机构的违法行政行为或不作为对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在法律赋予了诉权的情况下,非直接利害关系人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制度。和一般行政诉讼相比,行政公益诉讼有如下特征:(1)原告的特殊性。行政公益诉讼是由同被诉行政行为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刘丽 《共产党人》2008,(14):37-38
法治社会之中,司法对政府行为拥有最终的审查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会因被管理者的不服而被以诉讼方式提交司法进行审查即引发行政诉讼。我国于1989年按照世界众多国家普遍的做法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现实社会生活中,行政机关会因其具体行政行为不当或违法造成被管理对象的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的损害而招致诉讼。如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确实不当或违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