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肉搜索是一门中性的技术,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因此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制,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借鉴网络产业发达国家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在人肉搜索网络行为中,必须注意公共利益,直接相关、适度,弱势群体特殊保护,公众人物权利克减,基本人格尊严保护,真实传播几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人肉搜索"自产生以来,大家对其褒贬不一,最大的争议就是"人肉搜索"容易引发对别人隐私权的侵犯。根据搜索目的,"人肉搜索"主要可归为公共事件型和窥探隐私型两类,对与人格尊严没有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在不同的"人肉搜索"网络行为中是否构成侵犯隐私应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在对"人肉搜索"侵犯隐私权的责任认定上,应充分考虑侵权行为、侵权产生的后果、行为与后果间的因果关系、侵权人主观过错等构成要件,而如果侵权行为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合法取自于公共场所,则可成为抗辩事由。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2)
人肉搜索其实质是言论自由的表现,在人肉搜索中正确把握言论自由的度,防止出现侵犯隐私权与名誉权等,将有利于言论自由最大的实行。  相似文献   

4.
李婧怡 《学理论》2009,(17):173-174
网络是一个完全虚拟的社会,它是虚拟世界中现实生活人们话语的一个公共平台,“人肉搜索”作为网络技术其中一个功能的体现,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提升了个人的生活张力;但是个人的窥私欲及另一些极端的情绪也得到了满足,发泄不满或是故意伤害的字眼也充斥其间。因此,加快制度建设,为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提供一整套有效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入罪出罪问题更是讨论较多的问题。《刑法修正案(七)》并未涉及"人肉搜索"是否入罪的问题。刑法谦抑性要求刑法具有补充性与最后性、宽容性和经济性,而"人肉搜索"入罪是不符合刑法谦抑性的内在价值蕴涵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人肉搜索"目前不宜入罪。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是通过搜索引擎而搜寻信息的过程,是一个依托来自五湖四海的网民而不再依赖网络数据库的新型搜索工具.它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会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人肉搜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揭露事件背后的真相,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和道德秩序,并可以拓宽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它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和法律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人肉搜索"看刑法对网络环境下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跃荣  王雷 《学理论》2009,(14):91-92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新事物,在一开始即存在巨大的争议,一方面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其特有的搜索机制,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程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随着网络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法律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传统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刑法作为保护公民人身权利的重要工具,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作出适当的调整,在规范网络发展的同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先起 《学理论》2009,(20):98-99
在人肉搜索过程中,本文对各方权利在其中的多重博弈也进行探讨:人肉搜索究竟是舆论监督的工具,还是网络暴力的形式;是个人隐私权的侵害,还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4)
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巨大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催生了现实道德难以解决的网络伦理问题,其中关于"人肉搜索"的利弊之争尤为突出。本文以伦理学理论为指导,立足当前我国网络社会现状,结合现实经典案例,对"人肉搜索"的产生及原因进行阐述,深入分析这种新型信息搜索方式引发的伦理困境,并从个人、行业、政府等三个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是独特的网络现象,随着其所展示出的功能日益强大,在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已受到广泛关注.将“人肉搜索”运用于案件侦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对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的发展,同时又可拓展侦查途径与方法,对保护知情群众和对侦查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也有重要价值.当然,“人肉搜索”运用于案件侦查也存在着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冲突,也有侵犯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之虞,甚至会误导侦查工作.因此必须从程序、立法、责任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制,进而保障其正面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1.
谢晶晶 《学理论》2012,(26):65-66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的网络新生现象,引起了法学界诸多学者的关注。从法理学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它是公众朴素正义观的一种民间表达,是在互联网时代网民寻求权利救济的方式之一,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网民自发的道德审判。它是把双刃剑,对其的规制措施至关重要。通过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实名制的建立来加强网络舆论的内部规制,通过法律规则、判例和司法解释来形成对网络舆论的外部规范,对充分且合理合法地运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公民权利与自由的表达平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贺琼 《学理论》2012,(15):57-58
近年来互联网兴起了一股人肉搜索的热潮,但是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模糊的伦理边界,使其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分析了超出伦理边界的人肉搜索所引起的危机,并研究了就如何界定规范其边界,使得其能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程 《公共管理学报》2011,8(4):21-31,123
针对传统的政策否决理论无法对我国立法禁止"人肉搜索"失败的现象做出完满解释的问题,本文通过引入建构主义社会学中边界物的概念认为:作为边界物的"人肉搜索"由于其解释的灵活性,存在着技术、权利和适用三个层面的划界。如果说从依靠人的"人机互动"中衍生出针对人的"人际互动"具有偶然性的因素,在其立法禁止的多方尝试中却是隐私权和"监督权-批评权"相对于另外一种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划界方式的胜利。虽然中央和地方都试图在"监督权-批评权"的指涉对象上做出社会一般失范和官员腐败的划分,结果也只是带来规制性政策的流产或是象征性通过,即便趋利避害地利用"人肉搜索"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文章还进一步指出,"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和政策应对上的两难源于国家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张力,只有对其进行有效分流才能真正阻止"网络暴力"的产生。而且在信息社会等生成性的制度语境下,打开政策问题内容的黑箱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陈华  徐娟娟 《党政论坛》2009,(22):22-23
什么是“人肉搜索”?从实际隋况看,“人肉搜索”是以网络为平台,以网民为资源,逐渐获取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信息,然后整理分析这些信息,最后找出这个人并确认其个人信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有人欢呼人肉搜索很好很强大。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对于人肉事件中逐步暴露出来的侵犯隐私权、影响当事人正常学习生活的弊病,又有人惊呼:人肉搜索很猛很暴力.已成为网络世界暴政。  相似文献   

16.
冯准 《学理论》2010,(6):75-76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便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如今甚至已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成为社会绝大多数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途径。网络不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为人们提供了极为大的活动空间,各种言论、思想、讯息汇聚于此,又传播到世界各地。交流,应当是其在现代社会的最大功能。不过,网络给予人们极大自由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切身利益带来难以避免的风险,当下风行的“人肉搜索”,就是典型的例子。“人肉搜索”即是民众言论自由的体现,也对人们的隐私权构成极大威胁。对此,当然需要人们自身遵守必要的道德和法律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特别强调社会公权力对此类新生事物所施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多元化传播提升人肉搜索吸引力这里的多元化传播是指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人肉搜索过程中,网友采取的传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单独形式,也可以将这些形式组合起来使用。从受众心理看,一个信息越是真实、形象,就越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传播效果也越明显。在具体的人肉搜索事件中,起初阶段都是网友发布了一些涉及特定事件的  相似文献   

18.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多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动因机制的多重解读 1.传播学解读:网络传播的特殊性 首先,根据传播学中“选择性接触理论”,即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人群或内容加以接触,从而形成了群体认同。网络技术使网民不断接触和强化一致或接近性信息,于是,看似多样化的信息最终在网络的互动下形成了一种“回音壁”,暴力被不断强化和放大。  相似文献   

19.
王彤彤 《学理论》2012,(11):91-92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价值更替的过程中,道德领域出现了不少真空地带,道德滑坡现象严重,各种社会矛盾盘根错节,简单地依靠一般的部门法来约束公民的行为已经显得心余力绌,基于此用刑法来规范公民的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确认身份型的“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对严重违背道德甚至是公序良俗却尚未构成违法的行为有相当大的威慑力,对保护善良风俗、提倡伦理道德有相当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公民自由发表言论的一种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