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琳 《党史文苑》2007,(8):15-17
苏区文学是中国革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它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因而也就具有了它所独有的特征,即功能上的革命化和政治化,内容上的通俗化和形式上的小型化.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的文学艺术方面的改革与建设,使苏区文学成为中国现代革命红色文学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中央红色交通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上海党中央通往中央苏区首府瑞金的一条秘密交通线。它担负着党中央从上海到苏区的战略转移任务,包括护送200多名白区领导干部到苏区工作,运送数千吨的紧缺物资到苏区。传送了大量的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文件、情报资料。中央红色交通线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湘鄂赣苏区的十年浴血奋斗,在土地革命战争史、中国苏维埃运动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湘鄂赣苏区是最早进入游击战争的南方主要老苏区。湘鄂赣苏区的游击战争,历经艰难困苦局面、艰险残酷考验、艰苦卓绝斗争,谱写了湘鄂赣苏区史最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深入探讨湘鄂赣苏区游击战争的特征,对深化湘鄂赣苏区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川陕苏区法制的研究是中国法制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川陕苏区在短时间内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法律,部分法律具有苏区特点,这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川陕苏区法制建设有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总结。研究川陕苏区法制,推动根据地法制研究,进一步借鉴中国革命法制建设的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川陕苏区的立法概况和特点、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司法制度和法制建设的教训等四个方面对川陕苏区法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关于苏区精神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苏区精神是一个具有独立形态的理论概念,应从原生态上去研究与把握它的内涵,从它的特征和价值来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性。研究苏区精神,要有新的举措和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革命风暴中诞生的闽西苏区文学运动,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一场革命文艺运动。它是土地革命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发展的直接产物,在反帝反封的斗争中所显示的彻底的革命性、强烈的战斗性和广泛的群众性都是史无前例的,它不仅产生了大量反映苏区人民斗争生活的歌谣、诗歌和戏剧作品,丰富了中国革命文学的宝库,而且以异军突起的姿态,以石破天惊之势开辟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新道路。 本文打算从更为广阔的区域文化的视野上,对闽西苏区的诗歌运动进行全新的、整体的探讨,旨在揭示文艺与社会之间的诸种复杂、多向性的互动关系,并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等理论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向度的现代观照,以期能探寻到长期困扰人们的机械反映论、狭隘工具论的实践的源头,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中国新文学的研究与拓展,更有助于构建闽西区域文化史,深化区域文学特质的提炼。  相似文献   

7.
80年前,才溪苏区干部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受苏区人民的爱戴。一首颂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唱出了苏区人民对苏区干部的高度评价和赞颂之情。苏区干部好作风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是思想教育坚定了苏区干部的理想信仰;其次是作风建设促进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迅速形成;第三是法纪建设保障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良性发展。历史证明,苏区干部好作风是我们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于新时期我党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所谓地域性,即是限于苏区范围内;所谓时间性,即是苏区形成后的一个历史时期。苏区教育有独特的教育目标和管理方法,随之有独特的社会效应。窥一斑而知全貌。了解鄂豫皖苏区的教育状貌,即可见整个中华苏  相似文献   

9.
<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首民歌流行于中央苏区,是对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热情颂扬,从一个侧面生动反映了苏区干部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苏区精神的核心内涵。"苏区干部好作风"包含两个层次,由"苏区干部"和"好作风"两个关键词组成,前者指的是特定历史执政群体,后者反映的是其优良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它所蕴含的历史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所透露出来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1月9日,中国政治学会苏区精神研究专业委员会暨江西省苏区精神研究会(简称苏区精神研究会)在江西省赣州市成立.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在贺信中指出:"成立苏区精神研究会,研究和宣传苏区精神是我们宣传、理论战线的责任和荣光,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和期待."并且强调:"这是一个'红色学会'!作为社科类国家级学会落户江西,是我省目前唯一的一个.作为研究苏区历史与精神的社科研究学术团体,在全国是第一个."为此,我们专程采访了苏区精神研究会创始人之一、现兼任苏区精神研究会秘书长的杨木生研究员.  相似文献   

11.
闽西苏区是实行土地革命较早的地区,也是我国十年内战中坚持始终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因此可以说,闽西苏区土地革命是中国土地革命的一个缩影。在这一时期,特别是在红军撤离苏区举行长征之前的七年中,闽西党组织领导苏区人民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有些经验在我国土地革命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这是一次自古未有的革命运动,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难免因为经验不足或各种错误认识而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新的论题,就笔者浅见所及,在已出版的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等各类史书中尚无闽粤赣苏区的记载,更无它与中央苏区关系之论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粤赣苏区建立了统一的党、政、军、工、团的省级领导机关,并领导苏区军民取得了土地革命、反“围剿”战争的伟大胜利,后来又发展成为中央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烈士们用鲜血谱写的不可磨灭的光辉历史,亟须进行深入研究。一、闽粤赣苏区的建立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央为了巩固发展全国苏区,于1930年11月17日制定《中央政治局关于苏维埃区域目前工作计划》,确定闽粤赣为全国6个苏区之一。“苏区工作计划”对  相似文献   

13.
明溪中央苏区县作为闽西北宁清归苏区的一部分,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领导创建的,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苏区的前沿和门户,它与中心区有明显的不同,其革命斗争表现得更为复杂和艰难,也更为残酷。明溪苏区县人民克服各种困难,对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傅丽  杨婷 《党史文苑》2012,(24):41-42
赣南苏区是我国红色革命政权的摇篮,它孕育了富有战斗力和理想精神的赣南苏区歌舞文化。赣南苏区歌舞是革命歌舞艺术的萌芽,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关怀和培植下,它以强烈的战斗性成为独特的文艺武器,服务于苏区革命,在苏区革命斗争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工农红军时期,在我党所领导的红色根据地,苏区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积极开辟财源,保证革命战争的需要。苏区政府通过实行统一的财政政策、统一的税收政策、统一的会计制度、统一的金融运作,不仅健全了苏区的财税制度,增加了苏区的财政收入,而且形成了苏区财税工作克勤克俭、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和厉行节约、严惩贪腐行为的严格纪律。不仅从经济上为革命事业提供了支持,也从方法上和作风上为日后新中国的财税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湖北省洪湖市城区西南郊,1978年10月始建,占地面积606亩。纪念馆雄伟肃穆,主体建筑有贺龙元帅铜像、四柱牌坊、烈士纪念碑、革命历史馆、革命烈士馆、革命烈士纪念墙、将军墓等。以洪湖苏区为重点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由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为代表的洪湖党组织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带领苏区军民经过英勇的斗争建立起来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它在中国革命史上  相似文献   

17.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闽东苏区屹立于东海之滨,赛江两岸.为了传递情报,运输物资,联络自己,打击敌人,闽东苏区先后成立了船民工会,海上游击队,开辟了从赛歧经三都到闽江口的海上交通线.这是红军历史上最早的海军部队,最早的海上交通线.它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邓均洪 《四川党史》2003,(5):53-53,52
毛泽东:充分肯定川陕苏区的作用广元老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均未到过广元。但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对嘉陵江、对川陕苏区、对广元、对闻名遐迩的剑门却非常了解、熟悉和感兴趣。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就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  相似文献   

19.
闽西列宁书局是中央苏区创办的第一个出版机构,它的建成标志着苏区出版事业步入兴盛时期。书局积极出版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提高广大红军官兵、干部群众思想觉悟的书籍,为苏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书局的经营方式、出版物的类型都反映了苏区出版事业的特点,均表明了政治与出版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前言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阶段性中国文学,它“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又明显地烙上了时代和阶级的印记——文学是有阶级性的,而且作为文学的主体性的重要方面——文学的写作对象的主体性是非常关键的,它必然是具有阶级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