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十载星移斗转,七十载春风秋月。夹金山的风雪还在我们眼前飘洒,大渡河的波涛常在我们心头激荡,遵义会议的灯火仍在征途闪耀……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谱写的壮丽英雄史诗,给全党和全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它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2.
红军长征期间制定的民族政策,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次伟大实践。长征时期,我们党提出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尊重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民族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等民族政策,不仅是党和红军建立根据地,开展民族工作的理论政策依据,而且也为党日后制定成熟的民族政策积累了初步经验,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红军长征是对党在艰难困苦条件下领导中国革命能力的一大考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经得起考验的,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在红军长征中,党在驾御复杂局势、对敌斗争、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及处理民族问题等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技艺和领导才能,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从容应对各方面的挑战。毫无疑问,党的正确领导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根零保证。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同志,早年从前清秀才到接受现代教育,从参加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到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参与筹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心路历程。他以武汉中学为阵地,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人才,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选派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开展工农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湖北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作出了重要贡献。期间,他所表现出的对国家、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善于总结经验的科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实践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组歌》形象地再现了这首诗词所描述的场景。万里长征中的坚苦卓绝,渡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里,使人们感悟到了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6.
《海南人大》2006,(11):47-47
1.最早进行长征的部队——红六军团1934年8月7日下午3时,红六军团全军9700余人在任弼时等率领指挥下,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踏上了西征的征途,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2.长征中最年轻的部队——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5日成立于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由周恩来亲自授旗。全师共一万余人下辖三个团,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少共国际师”,全师平均年龄18岁,历任师长都是20多岁,师政委肖华上任时年仅17岁。1934年3月,“少共国际师”改称15师,长征时担负掩护和殿后任务。3.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部队——红二十五军1934…  相似文献   

7.
红军长征是伟大的,战胜了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感悟长征精神,就是要感悟红军信念坚定、务求必胜的精神脊梁,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民主集中、团结奋进的高尚情操,胸怀全局、严守纪律的政治品格,依靠群众、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需要将长征精神传承好,坚定信念补好钙,攻坚克难建新功,自强不息谋新篇,遵规守纪树新风,勤政为民创新业。  相似文献   

8.
长征的胜利,锻造出了不朽的长征精神。而长征精神最为核心的内涵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无数可歌可泣的史实说明,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党和红军在长征中迭克强敌、战胜艰险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因此,我们可以说,长征的胜利就是信念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80年前,三大主力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力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红军的政治工作在长征中发挥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巨大功能,在战胜敌人和战胜困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长征时期的政治工作,是在错综复杂的内外部条件和艰难困苦的自然环境下开展的,其经验和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长征中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得红军能够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斗争环境,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在长征途中,党紧密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谱写了党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农红军在遭受国民党五次“围剿”之后,正面临着一道进和退的难题,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 1934年9月中旬.中央妇女部部长李坚真接到中央组织局主任李维汉的命令:草拟一份随红军主力一起行动的女红军名单。  相似文献   

12.
董必武以历史唯物主义对待中国历史,正确全面评价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在上世纪30年代“抗战救国”与“抗战建国”的论争中,对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积极参与了关于三民主义的论战,论证了国共合作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新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主义);深刻阐明了“一部民国史,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不断破产的历史”的观点并分析了深层次的原因。这为我们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界限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对红军长征的胜利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统治中国共产党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军事路线的破产和毛泽东正确军事路线在党内的确立,是红军长征转危为安,由失败走向胜利的决定性条件;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高度灵活的军事策略在革命实践中的杰作,这是红军长征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向积极发展的重要前提;妥善处理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使红军避免了内部火并,这是毛泽东化险为夷,取得长征胜利的最明智的决策。  相似文献   

14.
红军长征中,出色的经济工作以及大批红色理财家们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有坚定的原则和灵活的政策、策略,如对土豪劣绅等统治者的财产和物资无偿没收、不放弃任何筹款的机会、必要时先斩后奏等,以及遵循严格的财经法规和纪律。  相似文献   

15.
红军长征中,出色的经济工作以及大批红色理财家们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有坚定的原则和灵活的政策、策略,如对土豪劣绅等统治者的财产和物资无偿没收、不放弃任何筹款的机会、必要时先斩后奏等,以及遵循严格的财经法规和纪律。  相似文献   

16.
长征是由革命英雄主义构成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无论当时、现在和将来,长征对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奋斗和进取的价值都是非凡的,它以无可比拟的信念坚定、艰苦卓绝、不屈不挠而获得一种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永恒性,矗立起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可以说,这是历史馈赠给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7.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不仅本身意义重大,事迹悲壮,可歌可泣,而且为主力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南方红军游击队打击、消耗了进犯各苏区和游击区的国民党军队,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保持了党在南方八省的战略支点,为在南方开展革命斗争准备了基本条件,同时掩护和保证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箝制和吸引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并与主力红军长征形成相互策应的两大战场。  相似文献   

18.
长征胜利有重要政治意义——中国共产党经过长征开始走向成熟,中国革命事业经过长征跃上了的历史新境界;长征胜利有深远的文化意义——长征精神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长征胜利有直接的军事意义——长征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长征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因此,从军事角度诠释长征的胜利,是全面、准确地认识长征的必要前提,对于传承长征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军长征经过广东是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在广东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充分诠释了长征精神,突破了敌人三道封锁线。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顺利进行长征奠定了良好基础。长征经过广东还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和政治主张,加深了广东人民对红军的正确认识,坚定了广东人民的革命斗志,推动了广东革命斗争和农民运动的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20.
红军长征最后落脚陕北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中共中央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和新获得的信息,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才一步一步确立的,期间先后至少有过六次更换,才做出最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