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媛媛 《传承》2008,(4):102-103
青蛙是壮族铜鼓上最常见的立体装饰物,其造型生动活泼,富有民族特色。对于壮族而言,铜鼓是一种重器,且青蛙又是壮族的图腾。本文从生殖崇拜和丰饶崇拜两个角度去解读蕴藏在青蛙塑像身上的多重内涵,并进一步从铜鼓功用发展的角度探讨蛙与鼓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壮乡铜鼓     
龙符 《今日民族》2003,(5):44-45
铜鼓,壮语称为"音东".壮族的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古代战争敲铜鼓宣战、助战;祭祀时敲铜鼓,以示祀礼;节典要敲铜鼓,丧葬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壮族把铜鼓当重器、宝器、神器崇拜,世代传承.可以说,壮族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结晶.  相似文献   

3.
铜鼓,壮语称为"音东".壮族的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古代战争敲铜鼓宣战、助战;祭祀时敲铜鼓,以示祀礼;节典要敲铜鼓,丧葬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壮族把铜鼓当重器、宝器、神器崇拜,世代传承.可以说,壮族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结晶.  相似文献   

4.
壮乡铜鼓     
铜鼓,壮语称为“音东”。壮族的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古代战争敲铜鼓宣战、助战;祭祀时敲铜鼓,以示祀礼;节典要敲铜鼓,丧葬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壮族把铜鼓当重器、宝器、神器崇拜,世代传承。可以说,壮族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结晶。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全世界的铜鼓仅存2400面,我国保存有1460面,其中,大多数铜鼓分布在我国南方。壮乡广西全境几乎处处分布着铜鼓,其民间实物藏量仍有1400面左右,几乎与全国馆藏量相等。广西河池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传世铜鼓保存得最多的地区,且不少地方仍在使用这个“活化石…  相似文献   

5.
铜鼓     
《今日广西》2010,(5):52-53
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重要地区之一,壮族先民“濮人”是铜鼓最先的铸造者和使用者。“濮在周等爵称子,与楚同一等级,地位不低。”在花山壁画中,图中人物举手向上敲打铜鼓的图案出现多处,说明铜鼓早已在壮族先民的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铜鼓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铜鼓的品种有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它们都是铜鼓工艺的精品。  相似文献   

6.
红铜鼓     
黄佩华 《当代广西》2006,(10):64-64
光芒四射的太阳,舞蹈的羽人,细长的独木舟,优雅的翔鹭,跃跃欲试的青蛙,水的波澜,奇特的纹饰……这些生动的图案共同组合在一个桶状的铜器上,这就是铜鼓。铜鼓生于何时又始用于何年何代,这恐怕是最令考古学家们头疼的问题之一了。不过,一面从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似乎可以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只铜鼓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早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古代濮人和骆越人的器物。铜鼓是有名字的。从已经出土的铜鼓中,专家已经起了一大串名字,它们分别是:万家坝型铜鼓(滇)、灵山型铜鼓(桂)、石寨山铜鼓(滇)、遵义型铜鼓(黔)、冷水冲型铜鼓(桂)…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6,(5)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地区特有的青铜器,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都是较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并流传至今,二者是铜鼓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通过对壮泰古今铜鼓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壮泰民族的历史关系和文化变迁,并揭示壮泰民族多元文化中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管鹏 《今日民族》2008,(11):38-39
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壮族聚居区,境内铜鼓数量之多、类型之全、使用历史之悠久、制作工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丰富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文山州发现并登记在册的铜鼓已有138面之多,共有8个类型。文山铜鼓从数量上讲,居于云南之首,以类型之多也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9.
铜鼓趣谈     
铜鼓在我国流传已两三千年,地区分布数万平方公里,使用的民族众多,其用途也随时代、地域和风俗不同而有所变化.铜鼓是作为乐器问世的.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它已成了很普通的传统乐器.贵州布依族"岁时击铜鼓为欢";苗族"好吹芦笙、打铜鼓为欢";广西都安瑶族过达努节(农历五月二十九)时,男女青年大跳铜鼓舞;广西西部山区壮族至今每年农闲之时,相邻各村的农民仍好聚集在村郊敲打铜鼓,青年人常于此间轻歌曼舞,谈情说爱.铜鼓还有其他特殊的用途,如一些民族在祈求吉利或迎神赛会的盛典活动中常用铜鼓.铜鼓由于音高声大,古时也用作传信工具.在打仗时,用敲击铜鼓召集邻众参战,或以此激发斗志.部落战争时,双方都很注意夺取对方  相似文献   

10.
黎族蛙崇拜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黎族女性的文身图案中,出现得最多的一种仿生形象就是蛙纹。不仅如此,“在各支系的黎族筒裙、铜鼓、皮鼓及各种日常用具上,都绘有各种青蛙图案,黎村必有一个以青蛙做形象鼓耳的大皮鼓。黎族人民认为青蛙有很神秘的效能,它能呼风唤雨,保证粮食的丰收,是黎家的崇拜对象,因此,不能捉食青蛙。”在黎族各个文化艺术表现方面,只有蛙形象贯穿了所有的领域,如织锦、文身、刺绣、铜鼓(锣)、甚至水缸、米缸等陶器。  相似文献   

11.
正"铜鼓歌舞扬句町,七彩壮锦缀缤纷;三月花街求佳偶,笑靥桃花双双还。"3月30日,云南省壮学研究会2017年年会暨者兔壮族三月花街节系列活动在广南县者兔乡拉开帷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壮家儿女载歌载舞欢度佳节。开幕式当天,来自各地的文艺队从者兔中学出发,沿途巡演展示各自的拿手绝活。伴随着古老的铜鼓声,文艺队将壮族传统技艺、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壮家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2.
锦绣七乡     
《今日民族》2008,(3):I0008-I0009
文山州各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弘扬民族文化前景广阔。壮族的长诗《幽骚》,苗族的长诗《金笛》,彝族的长诗《铜鼓王》,瑶族的长诗《桑妹与西郎》;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蜡染,瑶族的银饰等,均是民族民间文学和民族工艺的精品。  相似文献   

13.
雨后清新,南宁近郊的壮族新村——兴宁区三塘镇留肖坡格外迷人。青瓦红窗蓝墙,铜鼓元素和壮锦纹交相辉映,一栋栋独具壮族特色的别墅式民居引人注目,浓郁的壮乡风情扑面而来。门前屋后绿树成荫,庭院巷道花草铺地,整个村庄掩映在绿树红花中。初到留  相似文献   

14.
壮族先民留下了许多史前崖画、青铜器等文物古迹,以及独具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铜鼓文化,还有壮族民歌、民间古乐,干栏民居、寨门、风雨桥、各种祠庙亭塔,壮锦和多彩的服装及古籍等许多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存留在文山、曲靖和红河等州市壮族乡村的壮族典籍(包括摩经、鸡卜经等)就有1000册(件)以上,还有数百册(件)古壮剧剧本。  相似文献   

15.
壮族和傣族是中国境内壮侗语族(侗台语族)壮傣语支的两个民族。从语言归系上看,他们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许多学者认为,壮族和傣族由古代百越族群的一支发展而来,壮族和傣族都共同经历了封建领主制社会阶段,并且在较多方面反映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共性和个性。本文主要利用桂西壮族土司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材料,对壮族和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研究中争议较多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由此对封建领主制理论研究和壮族与傣族社会历史研究有所裨益,不妥之处请专家指正。一壮族和傣族先民都是百越民族的一分子,所以他们在文化特征方面有许多共同现象,如原始村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干栏居屋、节日习俗和饮食习惯等等。然而远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前,壮族和傣族先民就已经分化为不同的民族集团,并且分别居住在不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运用生态美学的相关原理方法,结合壮族先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出发,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进行整体观照,充分挖掘与阐释《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具体内涵,即充满灵性充满生命的自然和自然是值得尊敬的灵性世界.  相似文献   

17.
蓝英参 《当代广西》2011,(12):51-53
东兰位于云贵高原南缘群山王国之中,红水河自北向南穿过东兰全境115公里,早在青铜器时代,壮族先民们就在红水河沿岸生息繁衍,狩猎农耕。面对险山恶水,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民众,产生了许多幻想,于是铜鼓被先民们当作"神物""灵器",最早流传于红水河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铜鼓与东兰各个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18.
今年四月三日,一股节日的热潮涌进了南宁。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县来了七百名民间歌手。他们载歌载舞,奔向城内的望仙坡,欢度壮族的“三月三”(农历)歌节。高亢的唢呐声、深沉的铜鼓声和热闹的芦笙曲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居民。女歌手的漂亮服饰使人目不暇接:壮族镶花边的大襟衫,五彩缤纷;瑶族姑娘的银牌头饰,闪闪发光;苗族的银项圈,满胸及膝;侗族的白衣黑裙和白花黑伞,色调高雅……在歌手的簇拥下,壮族传统舞蹈中的“水牛”在顶角,“大鸟”在笨拙地起舞。南宁就是一个人们在大街上可以看到如此真实的民族风情的大城市。  相似文献   

19.
声动广西     
解东 《当代广西》2010,(17):18-18
8月4日下午,在上海世博园区内的主干道博成路上,伴随着雄壮的壮族铜鼓声震天响起和《只有山歌敬亲人》的歌声欢快唱起,喜庆热烈的《声动广西》踩街巡游活动拉开了帷幕。雄浑激越的马山会鼓"鸣锣开道",  相似文献   

20.
《桂海论丛》2021,37(3)
铜鼓研究是19世纪末由西方学者从东南亚开始的,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前,中外学者都把研究重点放在古代铜鼓上,对活态铜鼓文化关注甚少。20世纪80—90年代,活态铜鼓文化研究在中国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自21世纪以来,活态铜鼓文化研究走向繁荣,中国成为了活态铜鼓文化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