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评估类型划分的清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有助于绩效评估工作的有序开展,有助于改进政府决策和管理责任,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和执政能力。现今学术界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比较零散,本文试从主体、对象、目的、指标属性等四个标准对政府绩效评估类型进行尝试性划分。  相似文献   

2.
提高政府绩效,是公共管理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立足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情况,从推进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化建设、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实现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和完善政府绩效评估的方法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行政改革的深入,以政府职能为基础设计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也从只关注GDP等经济刚性指标,过渡到经济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科教文卫以及政府内部管理等维度上,体现着政府对效率、经济、效益、公平等多元价值标准的思考与实践。中国学术界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和研究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未见成熟。本文试图通过以14个现有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统计分析,立足于指标本身选取情况,分析中国学术界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侧重点以及看法的一致性程度,为科学选取绩效指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项有效的管理工具,对提高政府绩效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政府的公共行政中受到了广泛关注。文章从政府绩效评估的意义、以及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说起,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提出改进政府绩效评估工作,要从解决评估主体、客体以及评估方法等问题方面,建立科学化的绩效评估体系;培育多元化的评估主体;树立以公众为本的绩效观,从而使绩效评估真正成为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5.
政府绩效评估,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它在评价政府能力、监督政府行为、提高政府部门绩效、改进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核心是构建绩效评估的模式,结合实际,本文从评估的主题、维度和指标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设想,界定清楚并具有一致性,符合政府部门的需求和目标,能够建立好的绩效评估模式。政府部门应尽可能准确地评价政府组织的业绩、实际行为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藉以推动政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政府绩效管理已经成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和改进行政管理方式的有效工具,公共政策和项目绩效评估构成政府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根据目前我国实施绩效评估主体的不同类型,可以从专业部门评估、绩效管理实施机构评估、府际联合评估、行政机关外部评估等五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公共政策及项目绩效评估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7.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对于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绩效评估机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逐步实现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律化,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技术信息化,推动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索,为政府绩效评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政府绩效评估是改进政府绩效的一种重要治理工具。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是从西方国家传入的舶来品,经过20多年的管理实践,将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划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显示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不仅为今后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对于深化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研究,拓展政府管理创新理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项有效的管理工具,对提高政府绩效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政府的公共行政中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从政府绩效的涵义、以及政府绩效评估现状说起,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提出改进政府绩效评估工作.要从建立法制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估体系;培育多元化的评估主体;树立以公众为本的绩效观等方面开展工作,以提高政府绩效,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政府管理能力竞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政府、企业以及公民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世贸组织的宗旨和原则为我们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在构建政府绩效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不仅仅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增长、效率的提高和投资规模的最大化,还要把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指标,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的指标,公开、公平、公正性指标,开放性指标都融入其中,作为评估政府绩效的依据,合理的评估政府绩效,最终提升政府绩效。  相似文献   

11.
评价指标是政府绩效评价的关键要素。咨询专家的选择、初始指标集的确定和咨询问卷的拟订以及进行多轮征询和数据处理是应用德尔菲法构建政府绩效指标体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应用德尔菲法构建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方法,如以乡镇政府为例,选取50位专家进行三轮征询,获得由37个指标构成的乡镇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政府绩效评价(或类似于绩效评价)活动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重塑地方政府政绩指标--将GDP指标改为GNP+SCC指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塑地方政府政绩指标,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指标和地方政府政绩指标区分开,有利于"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仍然需要GDP指标.然而,以GDP指标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指标,则会产生诸多弊端,需要新指标代替它,这个新指标是GNP+SCC指标.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各个地区之间在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等很多方面千差万别,由于这种异质性的存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是一个噪音很多的系统工程,它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际上,解决绩效指标设计的最有效手段,就在于解决指标设计中所收集、采用的各种绩效信息。目前国内外的各种指标设计方法尽管取得了很大进展,解决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但仍然不能有效解决从大量噪音指标中筛选有效指标的难题,其实这可以利用"未来十大技术"之三的数据挖掘技术作为工具,充分发掘这些信息中所隐含的地方政府绩效现实,并把它们融入到绩效指标的设计中去,这是解决地方政府绩效指标设计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众对公务员工作绩效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对政府公务员工作的绩效考核,存在着评价主体的缺位和错位,许多本应由公众负责考评的考核指标由上级或同级评价主体替代,最终使得公务员绩效考评结果很难做到全面、客观和公正。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几个国家对地方政府进行评估而采用的指标体系和框架之后,通过比较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之处,提出了对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有价值的启示,以更加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来引导地方政府真正为了人民群众公共利益而提升责任性和绩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政府绩效评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推力,也是检测服务型政府行政效能的有效方法。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地方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价值观扭曲、指标设置不合理、评估主体单一化和评估程序性不足。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地方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选择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的政治价值很大程度上是民族传统政治文化浸润的产物,观念传统和制度结构演进的路径依赖会不断强化绩效评估价值的中国特色。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选择策略应体现:顾客至上的原则;公共责任的原则;匹配优化的原则。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模式选择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处理好:政府绩效与施政成本之间的关系;评估标准的价值统一性与评估指标差异性之间的关系;评估主体的依附性与独立性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入推进,需要评估和问责体系为其提供制度支持。“互联网+政务服务”评估的价值标准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内容构成兼具组织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评估指标选择应从政治支持、信息透明度、可量化程度、评估目的、评估的开放性以及制度化水平等六个方面综合考量。“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问责机制包括公民参与的社会问责,基于政务运行管理的行政问责,面向项目评估的绩效问责等三个方面。“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评估与问责密切联系、互为条件,从确立以公众满意度为中心的评估问责导向、加强评估与问责的主体和内容的整合、完善评估问责的制度化建设等三个方面着力,推动两者之间的制度协同,形成相互促进的互动态势。  相似文献   

19.
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诉求,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选择。地方政府改善民生绩效评估体系构建要树立民本的核心价值追寻,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估机制,构建以改善民生为轴心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完善的基层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起步较晚,在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因此,本文结合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从考察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经验入手,探索完善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基层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