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美好生活的首要任务在于对美好生活的本质进行理论内涵和现实向度的双重追寻,这是厘清美好生活建构逻辑和深化美好生活实践的理论基础。美好生活离不开个体的感受与体验,同时,依赖使美好生活成为现实的发展方式、创造过程和制度演变的逻辑支撑。在中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进程中,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质量的发展、合理化的主体实践和权利的多重保障之上,这既是美好生活的前提依据,更是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当然,要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期许,还必须有一个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的,由系统科学的发展、创造性的主体实践和权利正义的制度保障所构成的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2.
“理性精神”、“公平法则”、“人本理念”这三个具有时代意蕴的关键视点。是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现阶段,客观而理性地意识到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实现均衡发展要将主体性与规律性结合起来,使行动和实践达到合理化,并对不当的非理性思想和行为加以合适的规约和调适。持守公平法则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内在诉求,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确立人本理念来推进发展从根本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从目的性上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观,要努力营造人性化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宏观调控对策选择潘大荣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以及其他产业的统一发展。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因为它对其它结构关系的合理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使经济按比例稳定、高速的发展;不合理的产...  相似文献   

4.
现代国家构建是一个国家与社会、市场关系合理化的持续历史进程。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国家权力公共性的回归,这为现代国家构建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改革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操控社会的基本格局,公民社会发育、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展开,推动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诉求的根本要义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生根、发芽和结果,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必然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诉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融合创新.此外,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其为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诉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所有哲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历史上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哈贝马斯试图以“批判的社会科学”弥合哲学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使二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一个合理化社会的到来.哈贝马斯对科学与哲学关系问题的论述使我们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进而更准确地把握科学与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社会,正义表现出魅惑化的特性,宗教信仰和先验理性主宰着人们的正义观念。现代化祛除了正义的神圣价值观念,使正义发生了合理化和合法性的转译。立足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实践,我们既不能认同西方经典现代性的理性正义观,也不能走后现代的解构正义之途,而必须在新现代性的语境中重建正义概念和原则。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等概念的生成,越来越呈现出人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实现则越来越依赖于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只有科学的精神产品内化为人们普遍的思想意识、变成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社会生活的科学合理化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糜海波 《前沿》2012,(17):4-7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把握时代特征、适应时代要求、解答时代课题.对当代中国社会而言,其蕴意在于以和平与发展作为历史主题,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逻辑起点,以改革开放作为现实关注.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在回应现实问题中,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与实践上获得双重发展.为此,必须倡导“以人为本”来推动改革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社会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但社会发展并不具有先验的自明性和自足性,并不自然地导向社会和谐。它必须被"合理性"所规定、所限定,才能实现与社会和谐的统一。因此,社会和谐只能存在并实现于社会的合理发展之中,亦即人的合理实践方式之中。合理的实践活动和合理的社会发展方式在改造和创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它通过"两次提升"的"两个和解"过程来实现,而"整体"性发展、"选择"性发展、"适度"性发展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理想与信念。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依赖于每个社会个体的共同努力。将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彰显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对应,能够使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相融合。  相似文献   

12.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自然——人——社会"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为载体,同时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这样做的根本理由是: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不会因人同时需要靠实践生存而改变;人与自然关系恶化是由对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正确、生产力还不完善、生产实践还不够合理等原因造成的;只有从维护这个复合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出发,发展生态生产力,使生产实践更加合理化,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强凋要在全党牢固地树立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对于密切党和群众联系,实现党的正确领导,搞好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和推动党的自身建设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党获得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所谓社会实践就是人民群众富于创造性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具体活动和实在成果。因此,党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在参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虚心向群众学习,仔细倾听群众的呼声,认真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吸收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形成正确的政策和方针,引导群众实现自己的利益,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党的认识也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只有始终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使党的认识和决策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丰富,更生动。如果党的认识脱离了人民  相似文献   

14.
陈成文  陈建平 《湖湘论坛》2020,33(1):122-130
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就必须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这是因为,社会组织有助于推动科学决策、完善公共服务、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公民自治。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实践困境在于“契合度偏差”,即与社会组织发展息息相关的价值认知、运行监管、组织能力和资源支持尚未能很好地契合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需求。要走出社会组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契合度偏差”困境,就必须优化制度环境,从价值认知、监管制度、能力建设、资源支持等方面下功夫,使社会组织成为制度健全、运行规范、充满活力的市域社会治理参与主体。  相似文献   

15.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产业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少儒  闻源 《新东方》2002,11(4):73-77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有一系列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的支持,其转变的实践要求我国现行的产业政策诸如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区域结构政策、产业调整扶助政策等等要加以全面调整与优化。同时,也应加大产业政策的实施力度,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  相似文献   

16.
党的主要领导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规律,即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根本任务相结合;党的主要领导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依赖于实践基础的规律。研究党的主要领导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发展规律,必须要研究社会需要和接受主体,即社会实践和"受体"层面;党的主要领导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的发展必须遵循与时俱进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规律。遵循与时俱进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邓小平的发展荣辱观取代了毛泽东的革命荣辱观,科学发展荣辱观取代发展荣辱观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荀福峥 《长白学刊》2005,(6):104-104
一、"以人为本"视野中的法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在法治建设中的法必须积极地推动政治的民主化以及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但我们必须注意,法律在促进这些因素发展的同时,也必须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即要坚持一个合理性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既要保持发展,又要维护稳定;既要使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又不能让社会出现各种危机,以实现人们的长远利益.这种法对于社会协调发展的追求实际上最有利于实现人的价值,能最有效地保障人的生活的稳定与安全.  相似文献   

18.
胡澜 《前沿》2009,(13):105-108
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四川省8所高校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卷调查"中关于德育导向的分析,提出必须针对当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找出我们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动机方面认识的不足和指导中的缺陷,以提升前期指导效果,使实践活动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实践作为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揭示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是实践哲学的飞跃式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而要想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价值、以创新作为实践发展的核心动力、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实践目标、在生态文明理论下实践、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20.
在哲学上对合理性问题的探讨,标志着人们的认识视野和研究重心由自然事实转向社会文化及其价值意义,这对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当然包括法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学上,韦伯提出了“合理性”概念和“合理化”论。我国刑事立法政策应具有科学性、法治性、人道性、伦理性、本土性(符合国情性)等合理性内涵。科学性是刑事立法政策合理性的前提。法治性是刑事立法政策合理性必要前提。在我国,要实现刑事立法政策合理化,必须以实现刑事立法政策法治化为前提。在目前,由于我国的法治建设尚未健全,我国刑事政策合理化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刑事政策法治化的含义。可以说“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