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世界观察中国的眼光在发生变化。过去,西方观察者更多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甚至将之视为复制西方市场经济模式的结果,对于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制度等,则存在较多偏见。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经济一蹶不振、复苏困难;西方民主制也开始显示出衰败的迹象。西方观察者开始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层面,探讨中国制度的独特性和优势成为研究热点。就国内而言,经济的  相似文献   

2.
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历史上不存在中产阶级。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中产阶级开始出现并逐渐成长、转向横向的阶级认同。同时,他们也开始摆脱依附、走向自由,从而形成独立的责任能力和责任意识。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产阶级理应充分利用历史机遇,设计出一个符合中国特点的改进型制度。  相似文献   

3.
阴谋论成了郎成平解释经济个案的唯一工具。凭着这把万能钥匙,郎咸平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国家所有经济纠纷的“锁”,为那些在中国各社会阶层利益分配中失利的人找到了他们生活不幸福的来源,即美帝国主义和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中国人很多的生存困境,都是由他们造成的。这未免失之简单。  相似文献   

4.
<正>9月28日,由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承办的《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史料展在宁开幕。省政协主席张连珍致辞。省委副书记、省委组织部长石泰峰出席。张连珍在致辞中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张星久有关君权与相权的冲突问题虽是学术界的一个老话题,但其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似乎仍有讨论的必要。作为统一的封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君权与相权冲突的体制性根源究竟何在?其冲突...  相似文献   

6.
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历史上不存在中产阶级。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中产阶级"开始出现并逐渐成长、转向横向的阶级认同。同时,他们也开始摆脱依附、走向自由,从而形成独立的责任能力和责任意识。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产阶级理应充分利用历史机遇,设计出一个符合中国特点的改进型制度。  相似文献   

7.
孟凡明  王齐  冯彩云 《传承》2011,(6):72-73,79
自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就彰显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的特征。至明清时期,明太祖废宰相,雍正帝设军机处,使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通过以宰相制度为线索,探究明朝废宰相的动因、内阁的弊端以及明清君主专制带给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一中国近代对于西方文化与学术的引进,体现了中国人自己的选择,不过,最早选择的学者与思想家并非马克思,而是卢梭(同时期还有孟德斯鸠、达尔文等人的学说)。对于一个延续两千年皇权专制的中国,一些清醒的中国人意识到,君主专制政体已经病入膏肓,要从根本上医治中国政体的制度病患,必须寻  相似文献   

9.
自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就彰显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的特征.至明清时期,明太祖废宰相,雍正帝设军机处,使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通过以宰相制度为线索,探究明朝废宰相的动因、内阁的弊端以及明清君主专制带给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100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巨变。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几千年、严重束缚近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政治现代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把政治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密切联系起来,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现代化的内涵是:政治制度的法制化程序化;政治文化的开放化科学化;政治行为的原则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政治技术与军队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技术作为政治实践的重要因素,对于促进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军队政治工作者应该讲究政治技术,充分发挥政治技术在军队政治工作中的彰显权威、明晰思路、生成战斗力、完善革新制度、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提高效益、科学评价和经验传承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从根本性质上看是政治现代性批判理论.西方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大都具有非政治性的特点,都把现代性归结为哲学和文化问题,进行哲学和文化批判.马克思则强调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这是由其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实践和历史本质决定的.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是通过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来完成的.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市民社会的政治幻想,批判了以政治幻想为基础的政治实证主义,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现代性批判提供了思想条件.后政治和后市民社会是人类未来必然的社会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14.
朱革新  覃达 《桂海论丛》2004,20(2):10-13
政治信息伦理化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政治信息伦理化与政治文明建设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政治信息伦理化是衡量政治文明建设水平的基本标准,政治信息伦理化是政治文明的具体表现。我国目前存在着的某些政治信息非伦理化现象,妨碍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克服政治信息非伦理化现象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5.
论政治公平和我国的政治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公平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设计的价值基础,因此政治制度体现着相应的政治公平并保证它的实现.我国的政治制度就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而言,在最大限度地扩大政治权利主体范围的基础上能够充分保证各类政治主体实际享有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政治权利,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公平,体现着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Hochul Lee 《当代中国》2010,19(65):559-571
Contrary to many doubts,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survived the succession process in China between 2002 and 2003. In 2004, Jiang Zemin attempted to override the 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leadership but was unsuccessful. These episodes demonstrate the level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alization that has been steadily undertake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of China. After theoretically defining institutionalization as the first significant stage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urrent progress in political institutionalization at two distinct levels: external and internal.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leadership intended to establish political stability directly and facilit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irectly under the goal of sustaining the political legitimacy of the CCP's rule of China. Finally, this article examines whether China would follow the ideal sequence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e. institutionalization leading to participation leading to contestation. Though China has achieved considerable political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conducted many experiments of expandi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ublic contestation is still confined solely to within the party. Thus, 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or not China will follow the ideal sequence.  相似文献   

17.
恽来 《北京观察》2007,(1):20-21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这种身份的多重性和地位的特殊性,也使政协工作呈现出政治性和政策性强、尺度和分寸不易把握的特点。在政协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受到一些具有根本性和原则性,而一时又难以说清楚的理论和实践难题的困扰。比如:基本政治制度与根本政治制度的区别是什么,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人民政协为什么不能成为国家权力机关,等等。对这些问题,在思想认识上真正弄懂弄通,对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笔者结合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选择有关问题作了一些初步分析,与大家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按照新的《政工条例》加强政治机关和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充分认清新条例赋予的新使命新要求,确立更高的起点和标准;突出服务保证功能,努力在回答和解决两个历史性课题上有更大的作为;严格按条例规范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进一步强素质树形象,着力建设党委放心、官兵满意的好机关好队伍。  相似文献   

19.
两岸政治互信与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互信,就是双方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才是影响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因素.台湾社会绝大多数民众认同"台湾化的中华民国".在相互对立的政治体系之上重构新的政治认同对象,是巩固两岸政治互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试论传统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二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起着二重作用 ,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公民的政治意识、参政意向和参政技能。为此 ,必须培养公民的健康政治心理并探索建构公民现代政治人格的合理途径 ,实现与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