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苗族与银饰     
苗族银饰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银饰文化的形成,是苗族居住区域、生产技术、审美观念、巫文化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正吴水根,苗族,贵州省台江县党岗略村村民,党的十九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技艺,苗岭"工匠"树先锋。作为银匠世家第8代传人,吴水根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以传承和发扬苗银文化为己任,依托苗族银饰等民族文化产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30多年来,他主持开发设计了200多种苗族银饰产品,积极为苗族银饰拓宽市场、塑造品牌,推动"黔货"出山和苗族银饰、苗族文化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3.
银,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以及用银制作高级的工艺品,在我国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苗族人民素有佩戴银饰、挑花刺绣的美好习俗。黄平苗族至今仍保持了佩戴银饰的隆重习俗。这些银饰的形制既是财富和美的象征,又是苗族古风的体现。黄平苗族佩戴的银饰以花样多,做工精巧,形制华贵,份量重而著称。银饰在姑娘紫金色的服装映衬下,显得格外雍容富丽,古朴典雅。  相似文献   

4.
李孝梅 《思想战线》2013,39(1):155-156
黔东南的苗族银饰享誉海内外,其中以"革一式"最为著名。"革一式"的盛装银饰配件最多,主要包括颈饰、胸饰、手饰、银衣及其他银饰等几大类,全身银饰可重达300余两。①凯棠苗族银饰即属于著名的"革一式",其传承可以追溯到该地区传唱的古歌《开天辟地》:"宝公和雄公,且公和当公,炼金又炼银……""金子熔化了,银子熔化了,宝公和雄公,……拿把大锤子,……猛地打下来,金银满地跑。"②文献资料有关于"生苗区"(包括凯棠地区)苗族佩戴银饰的习俗记载。明代郭子章的《黔记》卷59和翟九思的《万历武功录》卷6,记载有黔东和黔中苗族"以银环、银圈饰  相似文献   

5.
当前流行的"苗银"一词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在黔东南地区,苗族银饰的佩戴有其传统与文化,明清起则以白银硬通货为原料制作银饰。白铜作为替代品有其产生渊源,但不能替代苗族银饰的文化精髓。用"苗银"来称呼白铜饰品,和用盛装女子指代苗族一样,是伴随权力与资本的话语制造。  相似文献   

6.
在雷山苗族妇女服装中,有普通服、刺绣桃花服、银饰服、蜡染服等几种,而“银饰服装”是苗族妇女最重要的盛装,也是苗家姑娘婚配的重要嫁装,谁家的银饰多,就显得谁家最富贵。银饰盛装的特点是色彩斑斓,银光闪闪,灿烂夺目。每当逢年过节或婚嫁时,姑娘们头顶插上银角,身穿着佩戴各式各样的银片及银铃的服饰,在行走或跳芦笙或踩铜舞时,银铃叮噹作响,声音清脆悦耳,显出一片欢乐的景象。  相似文献   

7.
《银饰》     
正作品选自:《中国古老文化寻踪——百工之人》银饰贵州银饰品质丰富,花样繁多,工艺各有特色。贵州银饰的制作多以工匠们的家庭、作坊制作为主,这里的能工巧匠身怀绝技,打造出了令人赞叹、巧夺天工的贵州银饰。经历岁月变迁,银制品已成为贵州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的生活的必备之物,并一直传承不断。  相似文献   

8.
锦绣七乡     
《今日民族》2008,(3):I0008-I0009
文山州各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弘扬民族文化前景广阔。壮族的长诗《幽骚》,苗族的长诗《金笛》,彝族的长诗《铜鼓王》,瑶族的长诗《桑妹与西郎》;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蜡染,瑶族的银饰等,均是民族民间文学和民族工艺的精品。  相似文献   

9.
银饰传说     
自1988年初中毕业后,刘兴东没有继续上学,为了维生,他开始随父亲学习银饰制作。1996年,平遥老城开发成旅游城市,刘兴东在明清古街上开了解一家银饰制作的小作坊,出售自己做的银饰贴补家用。  相似文献   

10.
苗乡俗语云:“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繁衍生息,服饰特别是银饰都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1.
今年6月20日至7月20日,应加州苗族青年基金会的邀请,我随云南的苗族代表团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对加州苗族进行了考察访问。美国有苗族人口将近16万,主要分布在加利福尼亚州、明尼苏达州和威斯康星州。加州的苗族主要聚居在弗雷斯诺市,人口将近3.5万。加州州府萨克拉曼多市和洛杉矾的卫星城市圣大阿那等也有分布。美国苗族最初是本世纪70年代中期由老挝移民到美国的,在这之后不断有新的移民到美国,也有一些是从泰国移民到美国的。这些苗族移民到美国后居住相对集中,形成自己的社区。在加州,还有许多苗族社会团体,如加州苗族协会、加…  相似文献   

12.
苗族认知模式与苗汉双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苗族由于自然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形成独特的认知模式,认为这种认知模式由认知框架、认知取向、认知归类构成,与汉族认知模式有较大的差异,指出认识了解苗族认知模式,是实行和深化苗双双语教学基础,且对构建苗族科学术语学说,促进苗族文化发展产生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中国苗族和美国苗族的文化交往,从美国苗族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苗族文化 对美国苗族的民族特点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试谈苗族芦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论是节日祭扫、喜庆丰收,还是婚娶丧葬、喜迁新居、大爱示偶以及农闲空余,都要尽情的吹舞唱跳,其中最隆重最普及的要数芦整舞。千百年来,苗族芦笙及其伴之而兴盛起来的芦签舞和芦笠曲,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贯穿着整个苗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成为苗族密不可分的民族精神支柱和相互间联系的纽带。芦整和芦签舞虽然不是苗家人所独有,但是苗族对她的酷爱程度和流行力度则超过其他任何民族,并已提高到了吉祥物的地位。芦签、葫芦笙、箫、竽等竹管乐器极其相似,其制作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苗族与侗族的审美意识进行比较,指出其相同之处在于崇尚群体美、女性美。不同之处在于苗族崇尚力,赞美崇高,侗族崇尚智慧,赞赏秀美;苗族崇尚冲突美,悲剧美,侗族则偏爱和谐美与喜剧。与此同时,文章还深人分析了形成苗族与侗族审美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欢乐的苗家     
艾杉  赵亚洲 《今日中国(中文版)》2005,54(12):F0002-F0002,3
中国56个民族之一的苗族是个能 歌善舞的民族。今日苗族主要居住在中 国西南云贵高原上的贵州省,此外,在 湖南、四川、广西和云南等地也生活着 部分苗族同胞。 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 化,又因分布地域广泛而支系众多、具 有不同风情与特色的歌舞艺术。在贵州,  相似文献   

17.
对水族民间工艺品如刺绣、挑花、剪纸、银饰、木雕、石雕等,从美术角度进行了分析鉴赏。  相似文献   

18.
云南苗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几乎遍布全省,其中滇中的昆明、楚雄,滇东北的昭通、曲靖,滇东南的文山、红河为苗族主要的聚居区。苗族服饰因其所蕴涵的深厚内涵而被人们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为男耕女织,勤劳的苗族妇女通常担负着种麻、绩麻,织布、染布,挑花、刺绣的责任,她们的聪明智慧,创造了苗族独特的服饰文化,那五彩斑斓的苗装,那精湛的纺织手工艺,为世人所赞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较翔实的实地调查资料,介绍了云南苗族传统的生育礼俗,论述了从生育礼俗中所反映出来的苗族传统的生育观、性别及性别角色现、苗族的人生成年礼、苗族传统的妇幼保健知识等。  相似文献   

20.
在苗族地区,需不需要进行双语教学,这是一个久议不决的问题。在认识上长期得不到统一,苗族地区的双语教学,自然潮涨潮落。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这个问题是该做出结论的时候了。我们认为,要发展苗族地区的教育,必须坚持以苗语为主导的苗汉双语文教学。这个基本原则一旦确立之后,所剩下的问题就仅仅是技术性的问题了。我认为,制定苗族地区教育发展规划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点:第一,在苗族地区必须建立苗族独立完善的教育体制,而建立适应苗族现代发展的教育体制,只能以苗族文化为基础。五十年代,我们面对的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