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实》2014,(2)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制胜法宝。当前,加强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必要性,根据密切联系群众在方法、内容、主体、对象等的特点和要求,从党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推进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2.
刘志平 《新长征》2010,(6):46-47
执政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在全党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3.
密切联系群众 抓好学校党组织作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深刻总结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抓好学校党组织的作风建设,既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组织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应当肯定,当前广大中青年干部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总体上做得是好的,在他们中间涌现了像孔繁森、汪洋湖、吴天样、吴登云等那样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也有一些中青年干部,由于没有受过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系统教育,没有经过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长期锻炼,因而对群众的感情不够深厚,向群众学习不够自觉,缺乏密切联系群众的紧迫感。当前,在一些年轻干部中存在“浮、粗、骄、逸”的问题。“浮”,就是作风漂浮,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粗”,就是作风简单粗暴,独断专行,甚至作威作福、欺压百姓;“骄”,就是骄傲自满,盛气凌人,看不起群众,把群众当“阿斗”;“逸”,就是贪图享受,不愿意到艰苦环境去工作,不愿意同群众一起艰苦奋斗,个别的甚至“嫌贫爱富”,不愿结“穷亲”,热衷于傍“大款”,等等。  相似文献   

5.
李琳 《党课》2014,(3):26-34
教学对象:党员特别是基层干部;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明确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教学提示: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所在单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讲解,也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教学时间:1.5小时。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作为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必须制度化。现行的党联系群众制度在适应性与结构性上的缺陷,决定了与时俱进创新党联系群众制度的必然性。由于党联系群众制度的运行需要借助适当的方式,所以,创新党联系群众制度的同时也要同步创新党联系群众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8.
张效廉 《党建》2013,(12):67-6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实现全会确定目标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改进党的作风,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群众、大兴务实之风,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升宣传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当前,对党的事业危害最大、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党风建设,就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密切联系群众,是无产阶段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方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和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明确要求全党“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①党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新的形势下,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联系和改善干群关系,是以人为本,又好又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有利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基层干部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思想和观念上、制度和体制上、载体和操作上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探索密切党群联系和改善干群关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先进性体现于党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着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英勇奋斗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联系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现状和任务要求,我们应当从端正党的执政理念、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高度,去认识、把握和处理好党群关系,使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发扬光大,在党的建设和全部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2.
衣芳 《理论学刊》2014,(1):26-30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是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前提和基础是保持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首要和关键环节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根本保障是体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根本要求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存在脱离群众的倾向,影响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为什么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却不知道怎样坚持和弘扬呢?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虽然明白密切联系群众、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但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却不甚了了,以致影响了工作成效。要将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在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4.
创新党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的基本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党密切联系群众制度是从根本上密切党群关系、防范脱离群众危险的重大举措。虽然目前党群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问题和紧张的情况,但不影响党群关系的大局,党群关系的总体状况仍然是好的。消除党群关系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本在于制度创新,在于创新党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创新党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突破口,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总体上都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创新党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关键是要高举法治的大旗,坚决反对各种形式、以各种面目出现的人治思维与人治做法。  相似文献   

15.
杨刚 《奋斗》2013,(5):9-10
正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又在2012年11月17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文章中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  相似文献   

16.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我们党员干部必须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群众最关注的具体事情抓起来改进作风,以优良的党风推动政风民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周强 《当代党员》2013,(11):68-69
古人云,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日形,二日势,三日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八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此策之“形”,乃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势”即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来一次切实有效的大扫除;“情”指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握好这三点,巴南区交通委员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惠民利民。  相似文献   

18.
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根本保证。民心向背决定了一个政党的执政前途和命运。作为中国一切事业的关键,党员干部要随时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不断深入群众,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的号角。中国梦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我们党的作风建设,关键在于能否密切联系群众,能否坚持群众路线,这也正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目的之一。党的作风建设能否取信于民,很重要的方面在于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在于对"密切联系群众"重要意义、基本内容以及根本要求方面清醒的认识和生动实践,党员干部必须承担起应负的责任,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经得住  相似文献   

20.
尹德斌 《学习月刊》2014,(22):34-34
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掀起消灭"四风"突出问题、密切联系群众的阵阵清风。总结前一阶段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体会,要在宣传工作中真正贯彻好群众路线,应紧紧围绕"亲"、"清"、"新"、"勤"、"硬"五字诀下功夫,实事求是、勤接"地气",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在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鱼水关系中的纽带作用。在情感上突出一个"亲"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