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荆楚历史文化中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在辛亥首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辛亥首义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勇于创新的首创精神和改革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辛亥首义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就要全面继承和大力弘扬辛亥首义精神,不断赋予辛亥首义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根据当代社会的新特点,使之焕发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武昌古城,长期以来就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的区域政治文化中心。它不仅具有河湖交错、山水相间的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形成了以首义文化为主体的丰厚的人文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楚天舒 《世纪行》2011,(10):20-22
公元1911年10月10日.岁在辛亥。武昌城头骤然响起武装起义第一枪,瞬间引发神州大地惊天巨变,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呼啦啦蓦然坍塌,从而一举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相似文献   

4.
武昌辛亥首义不是偶然的。从城市现代化的视角来看,鸦片战争后武汉城市现代化进程取得显著成果,是辛亥首义在武昌爆发并获得成功最重要的经济社会条件;辛亥首义又进一步加速了武汉城市现代化进程。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大力开发首义历史文化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是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兴科 《学习与实践》2006,(10):113-119
首义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可定义为首义历史及其遗存的总和,并且主要是着眼于人文特质认识的首义历史。首义文化的面貌由其本质所规定。这个本质,即武昌首义的政治诉求与建构,亦即推翻君主专制,创建民主共和。首义精神是首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最能凸显首义文化人文特质的部分。首义精神在学术界颇受关注,以著名辛亥革命史专家章开沅提出的"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论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首义文化资源是相对于保护和开发利用而言的首义文化。首义文化资源属性为人文资源。按形态,可分为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物质形态的首义文化资源具有直观性、不可替代性与不可再生性,而非物质形态的首义文化资源则具有无形性、传承性与共享性。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0,(12):82-82
位于长江西岸、武汉三镇汉口一方东部江岸区的辛亥酋义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在阳夏战争汉口保卫战中牺牲的无名烈士而修建。入口大门的门额上横书‘辛亥首义烈士陵园”8个大字,居中耸立一座剑形汉白玉大理石纪念碑,正面为李尔重书题“辛亥首义烈士纪念碑”镏金碑刻。1911年10月27日至28日。汉口保卫战中牺牲的无名烈士遗骸2000余具,由战时红十字会出面收集.分成6座大墓冢合葬于此,名“赤十字会义冢”,俗称“六大堆”。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名家云集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界,冯天瑜先生尽管一向以奄贯宏通、大气磅礴的文化史著述饮誉学林,然而在治学方法上,由于他一直遵循宏观把握与微观辨析相结合的理路,这一理路不仅体现在他撰文著书的风格上,也体现在他对研究题目或研究领域的选择上,所以在某些方面冯天瑜先生也有不少专深精细的研究成果。如果说,中国文化史著作展现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宏观把握,那么,对湖北地方史志的研究则是他运用微观辨析的方法,从区域剖析中国文化源流、特点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陈磊 《学习与实践》2012,(7):128-133
冯天瑜先生是湖北地区著名的文化史学家,他勤于治学,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冯先生在史学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不拘一格的治学方法。在治史实践中,冯先生善于以小见大,通过历史文化语义学来以概念解释历史。于史料,冯先生能以采铜于山之精神发掘原始史料和口述史料,在精密的考辨中凸显史学重实录的学格特征;于史学,又能以宏大之气魄融通义理、考据与辞章,赋予史学以新的气象。在冯先生的论著中,学术性与思想性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吴湛 《协商论坛》2011,(3):56-56
南阳市文物普查中,在瓦店乡瓦店街翟静三家中发现辛亥首义将领徐万年遗留的辛亥革命时期文物20余件。其中有孙中山委任状1份(图-),黎元洪、段祺瑞、赵秉均等委任状3份,勋五位章(带盒)1枚,辛亥革命纪念章1枚,龙泉剑1把,指挥刀1把(图二),徐万年照片两张.中华民国总司令部统制徐万年袖章1个,徐万年自传1份,请帖2份,其它资料7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冯天瑜在明清文化转型研究领域的成果和贡献,具体考察了冯氏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的四个阶段和四大特点,指出其学术具有创新性、联系性、持续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并对冯氏在文化转型的概念、动力和模式上的理论研究作了归纳,认为他既重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内部的转型因素,反对西方中心论的冲击———反应模式以及由此滋生的全盘西化论,同时也反对华夏中心论以及由此滋生的民族文化本位论,强调明清文化转型的动力是中华元典精神和中国社会内部自身近代因素与西学及西方近代文明间的相互激荡和彼此作用。本文指出,冯氏在长期的、多角度的明清文化转型研究中,形成了纵横捭阖的研究路径,使这一领域在不断变幻的视角中获得新的观察和提升,既梳理了明清文化转型的历史过程和承转启合的节点,又提出了元典精神、文化重演律等重要的理论学说,开拓了明清文化转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0,(12):74-75
武汉,一座古老的城市,辛亥革命从这里开始,长江天堑在这里畅通。斗转星移,苍海桑田,一个世纪过去了,百年前的辛亥首义,消逝于历史烟云之中,后人唯有在浩瀚的史籍和凝固着历史记忆的遗迹之中寻找昔日的气息。“百年锐于千载”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成立前一百年世界历史的精辟概括。时至今日,这句话似乎也可看作对辛亥首义百年之后历史的一个注脚。历史有历史的表现方式,既不是冗长的史书,亦不是艰涩的经卷、浩瀚的典籍,历史的表现,就是历史的脸庞。漫步在武汉街头,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 2011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京参观了“纪念辛亥首义100周年书画作品展”。  相似文献   

13.
赵婷  税良成 《世纪行》2011,(5):31-33
(一)邓玉麟其人邓玉麟——湖北省巴东县土家族人,光绪元年(1875年)出生于该县野三关石桥乡一个中等农民家庭,家境不算富裕,但比一般极贫困农民要好一些。所以他在少年时期,能够入读私塾,成为一名识文断字的学生。不幸的是在他16岁时(1891年),支撑家门的父兄相继亡故,  相似文献   

14.
一百年前的武昌新军起义,并非清末首次发生的反清武装暴动,称其首义别有深意。自1895年10月孙中山领导第一次广州起义以来,兴中会、光复会及后来的同盟会于10余年间发动10多次反清武装暴动,其模式大略相同:党人在华侨社会及外国友人处筹集资金、武器,编组敢死队,对广东、广西、云南、安徽、湖南等地的清方军政机关展开外科手术式突击。历次武装暴动,皆称悲歌慷慨,然而势单力薄,星星之火皆被清方迅速扑灭下去,所谓旋起旋灭。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代表着重要的首创精神、现代意识,这是我们必须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炳春如是说。正因为如此,在过去四年多的时间里,武昌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围绕推进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筹备工作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认真履行监督职能,不断加强监督力度,努力提高监督实效,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友凡 《楚天主人》2011,(11):13-14
辛亥首义,起于武昌,燎燃华夏,激荡五洲。百年回望,沧海桑田:中华民族,从积弱之邦到屹立东方;炎黄子孙,从涂炭之民到当家作主;华夏文明,从残烛之光到圣火映天,肇自首义,功成开场。  相似文献   

17.
白雄山 《世纪行》2010,(3):35-36
<正>贺觉非先生原名策修,1910年出生于湖北竹溪县丰溪乡的一户农家。幼入私塾,聪慧好学,于历史尤感兴趣,遂为终身奋斗目标。中华大学毕业后,无论是在国民党的军政系统任职,还是起义后的工作中;也无论是顺境逆境,他都没有放弃如椽史笔,尤于辛亥武昌首义史研究精深,成果斐然。  相似文献   

18.
冯天瑜先生是国内学术界最早关注、进入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并取得卓异成就的代表性学者之一。先生在文化及文化史研究兴起的学术意义、文化史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文化生态学说的引入及中国文化生态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段、中国文化的特质等众多方面的学术贡献影响深远。先生曾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治史者,必先精思义理,苦心考据,擅长词章,并致力于三者间的‘相济’,于宏大处着眼,从精微处着力,方有可能成就‘表征盛衰,殷鉴兴废’的良史。此一心语是先生文化史研究之学术理路的夫子自道,给后学以珍贵的教益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龚雪 《世纪行》2011,(10):15-15
2011年10月10日,由政协全国委员会书画窜、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等联袂举行的纪念辛亥首义百年书画展在武昌辛亥革命博物馆开幕。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省政协副主席李佑才、涂勇等出席。  相似文献   

20.
吴磊 《世纪行》2011,(10):24-24
本刊讯由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省社会科学院编辑出版的《新编辛亥首义回忆录》(上下册),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省史化厅、省文物局编辑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山舰》已于9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