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肖德安 《前进》2014,(9):62-62
我第一次读方志敏的《清贫》,是在学生时代连同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一起读的。参加工作后,又读过几次,还记忆犹新。今重读《清贫》,别有一番感受。《清贫》,是方志敏烈士1935年5月26日写于狱中囚室的。方志敏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而他个人的财产只有一块时表、一支自来水笔、几套旧褂裤和几双线袜。在他被俘的那天,有两个想发财的士兵从他“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相似文献   

2.
吴坚 《今日浙江》2011,(11):44-46
小时候,语文课本里的一篇《可爱的中国》,曾无数次让我落泪。作者是身陷牢狱的方志敏。此刻,作者的女儿方梅就坐在我的对面。  相似文献   

3.
王春华 《传承》2009,(11):29-29
彭湃和方志敏有许多共同点,有许多高贵品质。他们既是领袖,又是模范。周恩来说彭湃"早已成为广大群众最爱护的领袖"。同样,方志敏是赣东北人民的领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喜庆节日来临之际,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和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通过市场化运作,共同出资2500万元打造的革命战争史诗巨片《可爱的中国》,被列入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国产重点影片之一,于国庆节前后,在全国上映。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新青年》中的鲁迅 ,以其独特的笔致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极为淋漓峻急地抨击 ,充分表达了深谙旧世界“黑暗”而又不甘“绝望”的“过来人”的沉郁与幽愤 ;鼓吹思想文化革命锻造国民精神 ,是《新青年》中鲁迅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6.
《新青年》作为五四时期赛先生的中心讲坛,它有形的潜形的话语言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作为倡扬科学的一面旗帜,《新青年》把倡导科学作为办刊的宗旨,突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不遗余力地宣讲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在编辑工作的各个方面垂范,展现一种严谨科学的办刊精神;对教育的言说是它最闪光的内容,最见衷肠的言说。同时,《新青年》对迷信和伪科学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科学话语传播中,它的同人们表现了矢志不渝地向往科学和追求科学的情结。  相似文献   

7.
毕耕  马岚 《学习与实践》2015,(3):129-134
在辛亥革命之后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把《新青年》作为宣传平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有力促进了中国思想启蒙、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新青年》的启蒙思想一直都认为是民主与科学,但实际上其内容相当丰富,包括探讨青年文化、东西文明、反孔非儒、文学革命、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等多方面。《新青年》以思想启蒙为旨归,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辩论、批判,宣传启蒙思想及民主、科学的理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启蒙主题,呈现出"多元变奏"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许沁 《现代领导》2013,(12):44-44
《新闻晚报》报道,秋季昼夜温差明显,呼吸道疾病高发,有些人反映自己洗澡、登楼时感觉气短,如果还伴随抽烟史和长期咳嗽,那么则要当心患心慢阻肺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杂志中的“革命话语”承续近代中国知识界关于“革命”的理解与认知,随后则聚焦于“文学”,掀起“文学革命”,揭开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之序幕。然而,在面临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时“文学革命”的力量显得过于苍白。《新青年》“革命”话语遂从“文学革命”渐转向“社会革命”,即“十月革命”“阶级革命”以及“劳工革命”等话语形式。1923年后,在国共合作的大局中,《新青年》之“社会革命”话语具体表现为“国民革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科学途径——阶级斗争——亦随之成为《新青年》革命论述的核心话语。中国共产党革命意识亦随之得以生成并融入革命实践,并且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内容与结构。  相似文献   

10.
《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走在时代前列,达到了思想启蒙的目的。《新青年》传播民主与科学所采用的网罗"名彦"、炒作热点、"家丑外扬"等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苏瑗 《公民导刊》2011,(6):50-50
1920年的那个早春,注定在熹微的阳光中要留下炽热的记忆,当春寒料峭的二月,一辆行进在京津公路的骡车上,名垂青史的北大教授、《新青年》的主将陈独秀和李大钊共同商讨建党之事时,中国这只沉睡了几千年的东亚睡狮便终于开始醒了。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与《甲寅》月刊“通信”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亚宏 《求索》2010,(2):156-158
章士钊在《甲寅》月刊设置“通信”栏具有开创性。《新青年》的“通信”栏以及从形式到编辑策略等方面都沿袭了《甲寅》月刊,且又发扬光大。“通信”栏开启了编读互动和质证解疑等风气,实践了刊物开放自由的宗旨与风格,扩展了刊物的自由舆论空间和媒介影响力。通过对此栏目的探究,不仅考察和梳理两刊物之间的渊源关系,同时对于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形成与发展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维山 《春秋》2010,(4):43-43
李思孝(1905-1942年),原名李慕先,曾用名李焕章、李少农,夏津县郑保屯镇珠泉屯村人。出生于富裕的农民家庭,自幼读书,13岁考入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在校读书时,受进步教师任华一的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中国少年》、《曙光》等进步书刊,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1889-1927),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十月革命给予李大钊极大鼓舞和启发,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健民强梦     
盛蕾  龚江泳 《求索》2013,(5):F0003-F0003
今年的4月1日,是毛泽东著名的《体育之研究》发表96周年纪念日。当年,23岁的毛泽东还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这篇传世佳作发表于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笔名”二十八画生”。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开篇就指出:”国力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  相似文献   

16.
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文学在中国共产党光辉照耀下的发展历程,我们心中既充满温暖和骄傲,又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文学艺术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建党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新文学就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进步号角。《新青年》发表鲁迅的《狂人日记》,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在风起云涌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文化上  相似文献   

17.
胡菊香  欧阳询 《求索》2015,(1):101-105
五四时期,张君劢与《新青年》同人的启蒙思想,在哲学基础与侧重点方面固然有别,但双方均是源于对现实政治的失望而提出思想启蒙的新路向,均是欲从思想文艺上建设政治的基础,并且均以民主与科学为主要内容。凡此种种,不仅表明张君劢亦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也昭显了新文化运动具有多元化的思想谱系。  相似文献   

18.
徐匡迪 《今日浙江》2009,(17):53-53
在当今视屏媒体吸引眼球、轻松娱乐流行的时代,业余读书在一些人看来是一件枯燥的事,书的作用有被弱化的危险。但是从人的成长和素质发展的角度讲,读书确实比一般娱乐更能陶冶人的情操,更应成为每个人品格和情操的滋养剂。看一本书。就是一次灵魂的旅行,它能挖掘沉默于字句中的金子,转化为激动人心的思想火花。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曾经饱含热泪颂读方志敏烈士的遗作《清贫》和《可爱的中国》,  相似文献   

19.
裴高才 《世纪行》2012,(2):33-36
笔者为撰写《胡秋原全传》采访传主时,台湾知名爱国学者胡秋原曾亲口告诉我:"我在上中学时,就开始阅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使我自幼受到了新文化运动新思想的洗礼。我们之间直接交往则是17年以后,抗战爆发之时。并在抗战中心武汉与陪都重庆见证了陈独秀最后岁月的恩恩怨怨。"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记载“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虽然“久视、久卧、久坐、久立”都是不运动,但“久坐”是不运动最重要的表现。坐着虽然舒服,但是久坐不动容易使周身气血运行缓慢,肌肉松弛无力,从而引发一系列身体疾病,对全身各器官产生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