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军事新闻工作生涯,在朝鲜的一段应当说是最富意义的.其一,当时朝鲜战事是世界的焦点;其二,我们总分社在志愿军总部工作,我经历了最紧张的工作日程;其三,也是最令我难忘的一点,是在彭德怀司令员身边写稿.  相似文献   

2.
陈达 《当代广西》2014,(22):47-47
正我是一名越南华侨。1978年越南当局排华时,只有10岁的我拉着家人的手一起步行上百公里回到祖国,这段被驱赶的屈辱经历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中国的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广西对外广播电台,也就是现在的"北部湾之声"频道工作。作为一名外宣新闻战线的记者,我希望通过我的采访报道、我讲述的新闻故事在电波中传递我们的友谊,我希望世界和平、不要战争,不再有驱赶。今年,是我在对外宣传岗位上工作的第20个年头。2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  相似文献   

3.
党的新闻舆论必须把党性原则放在第一位,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体现,它界定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属性和身份归属,回答了新闻工作"我是谁"的问题。共产党的党性是人民性的最高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枢纽,把"我是谁"和"为了谁"的问题统一起来,从根本上回答了新闻舆论工作"为了谁"的问题。新闻舆论工作必须要解决好"说什么"的问题,把握好现象与本质、事实与价值、全面与局部的关系,把新闻舆论的真实性和导向性统一起来,以真实性维护新闻工作的生命,以导向性发挥新闻工作的功能。新闻舆论工作还要善于掌握"适度"原则,正确处理正面宣传与批评监督的关系,解决好"怎么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有记者问我:"你最感幸运的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是赶上了好时候,能够选择我所喜爱的写作,先是新闻写作,后是文学创作."记者没往深里问,我也没再多说.其实就这个话题我还可以多说几句. 一个人生命有限,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情就不错了.至于干什么,因受社会分工制约和种种客观条件所限,人们往往并不能自主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工作,常常要听从于命运的安排.拿我自己来说,与种地相比,我比较喜欢写作;与挖煤相比,我更热衷于挖掘我自己.  相似文献   

5.
也算解密     
2012年12月24日,一大早打开网页,跳出一组照片和文字,题为"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特稿,介绍了习近平等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包括他们的父母、妻女、从政经历、行事风格、日常生活等。在我有限的阅历中,窃以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未有的。新闻人总是要有点敏感性。我大吃一惊:23日晚上,为什么编辑部没有告诉我有这组特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传媒实践工作19年,后又转型到教育界至今已经有30余年的新闻经历了,我一直都没有放弃新闻实践,即使是在我来到高校教学之后,在给学生上课和写论文的同时,还时而写点评论,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从一名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成功转型为新闻教育学者的关键因素经过这些年的学习和实践,我以为,做好转型应该把握好三点。第一,作为一个老师,要对老师的身份负责,对学生负责,把每一节课上好,让学生有所收获。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毕业生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走上社会是否能显现出与其他"产品"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题记:人代会期间,作为大会新闻组的成员之一,我本身并没有具体的采访任务,但因为工作关系走进代表团审议现场,身为记者的新闻敏感仍被频频唤起。这里记录的不过是我顺手采来的一点"新闻素材"。"寒冬",既指自然界的寒冷,也喻指"金融危机"下的难关;而"春意",既指会场空调带来的温暖,也喻指审议现场争相发言的热情,更寓意着代表们的言辞里所传递出来的信心、智慧和希望……  相似文献   

8.
<正> 五十年代新闻界的两种声音我自抗战初参加革命,始终没有离开过记者和编辑职业,当了一辈子报人。在晚年,当我听到报纸“办得呆板”、“有失客观”,都是“新华体”的议论时,心情感到挺沉重,不能不多次反思。据我在新闻战线五十年的经历看,我们党领导的新闻工作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定型,中间也经过了探  相似文献   

9.
<正> 在朝鲜与彭德怀的交往我的军事新闻工作生涯,在朝鲜的一段应当说是最富意义的。其一,当时朝鲜战事是世界的焦点;其二,我们总分社在志愿军总部工作,我经历了最紧张的工作日程;其三,也是最令我难忘的一点,是在彭德怀司令员身边写稿。1951年7月,普金去开城谈判地不  相似文献   

10.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创造了一系列的新闻奇迹,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闻思想.其新闻思想包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和"民本"思想.范长江把他的新闻思想运用到新闻实践工作中,为党在抗战时期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坚定的信念     
王亚军 《前进论坛》2010,(11):35-35
<正>我是一名工作在临床护理第一线的农工党党员,在农工党80华诞之际,回想我们党所走过的历程,感到十分骄傲。我想起了自己成长进步的经历,是我身边许多优秀的农工党党员影响了我,教育了我,帮助了我。我的学生时代,可以说是属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那一类,参加工作了也只是完成本职工作后看看业务书,对其它事不闻不问。然而,一个人物的出现令我发生了质的变化。我所在的医院来了一位年轻的院长,成为全院上下  相似文献   

12.
我是从“田埂子”上走出来的,没有上过正规大学,也没有进新闻培训班,全凭对人大宣传工作的满腔热情,取得了点滴成果。从1999年调到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以来,利用各种机会和时间,积极采写人大新闻稿件,有160多篇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用稿字数达到12万多字,有多篇文章获奖。为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尽了自己应尽的职责。回顾写稿的经历,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处处留心有新闻,勤于动笔有回报。“逼”出来的一等奖1999年4月,我到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当时,我自加压力,从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王修 《人民公安》2014,(22):36-37
<正>如果把我曾经执著追求的文学梦想比喻为"主产品"的话,那么,我现在所从事的公安宣传工作显然属于我得到的"副产品"。经过六年的摸索和努力,曾经的"副产品"已经变成了"主产品"。爱好是最好的动力2006年,我一边写散文一边学写新闻短评,并陆续刊登在《现代快报》《扬子晚报》和《宿迁晚报》上。2008年8月,我带着一摞发表我文章的报纸到公安机关应聘,经过笔试、面试、体检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21,(5)
正有着20多年新闻记者生涯的他,2020年在武汉战"疫"一线奋战73天,成为终生难忘的经历。"2020年是非常令人难忘的一年,新冠疫情无疑是最大的新闻事件。很多人说我是抗疫英雄,其实我只是做了新闻媒体人应该做的事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蒋晓平说,"作为新闻媒体人,在面对事关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切身利益的重大突发事件时,更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我想,今后遇到了同样的事情,我还是会一样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临之际,我深怀着无比的敬意疏理了我所经历的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和对于它的特殊认识、情感及其思索,以寄托我对改变中国命运灿烂岁月的无比热爱与无限期待。40年前,1978年12月,我告别了工作13年的山西阳泉回到云南。在阳泉市狭长古旧的火车站台上,我与前来送行的市委宣传部的同事、工人、农民、干部、教师和学生挥泪话别。我说道:"他年若得东风起,我驾东风还。"经历了10年"文革"动乱的人们期盼着中国东风起,有一个全新  相似文献   

16.
<正>人的一生很漫长,期间会结识很多这样或那样的朋友,有的是一直肝胆相照的挚友,有的是一生相向前行的益友,有的是一路提醒劝勉的诤友。于我而言,《人民政坛》就是我转业到地方工作后的良师益友。十多年来,它不断帮助我提高写作水平,使我从一个新闻工作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者。我是2005年从部队转业进入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的,大概是因为我的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加上在部队曾经从事过写材料的工作经历,领导就把我放在了研究室宣传信息科的岗位上。说实在  相似文献   

17.
正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中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第一次提出"耳目喉舌"论,把新闻工作与国家之命运联系起来。1948年,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把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第一次比喻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明确党和人民是新闻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今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再次申明了新闻舆论工作者为党为  相似文献   

18.
离开原报社,意味着我就此要和在人大采访的日子"告别"。非常不舍,因为作为一名记者,能有机会在人大这座新闻富矿中"开采",实在收获良多。为了不让留恋之情使整篇文章看起来满是淡淡的"哀伤",我决定用较为轻松的方式来回顾自己这些年跑人大的所感所悟。两会:"抡"出来的喜悦跑人大会议多,最出名的会议当属一年一度的"人代会"。全国人代会,在我看来也可以理解为是代表们建言献策的盛会,记者们"争金夺银"的战争。这里的"金银"当然不是真金白银,而是指好的新闻资源,比如炙手可热的政府工作报告,最具权威的法律文本,以及新鲜出炉的代表议案等。  相似文献   

19.
<正>1994年秋,我从南通市委宣传部门来到市政协机关报到工作。时光荏苒,一晃整整20年过去了。其间,我也有机会离开政协到其他党政部门或县市工作,由于政协工作需要,自己没有"走出去"。20年结缘政协、扎根政协、服务政协的人生经历,让我心中种下了挥之不去的"政协情结"。在政协工作的岁月,我与日俱增地了解政协、认识政协、融入政协,早已深深地爱上政协。政协是个大学校:置身其中,犹如在缤纷的花园  相似文献   

20.
不知不觉中,在组织部门工作已经五年多了.回想这些年的成长历程,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我的思想仿佛经历了春雨的洗礼,更加纯净;我的精神如同经受了熔炉的冶炼,日益坚强.特别是初进组织部时在思想、工作上经历的磨练,仍令我激动万分,久久回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